宋成祖(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623


赵桓再度打断了他,“朕几斤几两,自己清楚,咱们君臣面朝大海,天高地阔,就不用吹嘘了……回到刚刚的话,朕要说纵然始皇帝可以不老不死,但是当万千义军涌入咸阳,刀斧加身的时候,还能不死吗?”
“天不灭始皇,民能灭之……由此可见,人道胜过天道,民心才是天道!”
……
海风吹风,衣袖飘扬,一阵长久沉默,还是由吕颐浩率先打破了沉默,“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大兴土木,不能体恤民力,征发数百万民夫,连年劳作,以至于土地荒废,国家几近崩塌……便是始皇帝不死,又能撑几年?便是没有陈胜吴广,还有其他人,早晚会起兵攻入咸阳,彼时始皇帝也的确只有死路一条!”
吕颐浩转向赵桓,“官家的确高见……正因为吸取了秦朝教训,历代儒者才极力主张休养生息,厚待百姓,爱护民力。”
赵桓摇头,“吕相公,话说到了这里,朕不免要说一句……始皇帝征发的都是最普通的百姓,就是田间地头的农夫,就是升斗小民……他们因为远离家乡,繁重徭役,承受不起,而身死家亡,不得不铤而走险。因此厚待百姓是对的,可这些年来,朝廷说的民,可是这个小民?”
赵桓想四周环视,微微冷笑,“是不是在一些人眼里,普通百姓就不算人?是不是该用类人形容?”
赵官家发出了质问,大约类似是不是除了985,211,年薪上千万的,剩下在三四线城市,拿着几千块钱工资,艰难求生的,都只能算是工蚁,还进化不到人这个级别?
几位臣子面色凝重,渐渐皱起了眉头。
很显然,在传统士人看来,士农工商,也只有他们算人的,至于关外的蛮夷,那就更不用说了。
赵桓见几个人沉思,他迎着海风,长长松了口气,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其实往往是最简单的事情,最容易被人忽略。唯有把人这个含义弄清楚了,才能明白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赵桓笑道:“这些道理朕原本也是不懂的,可无奈金人兵临城下,家国危亡,生死一线。朕想不懂也不行了。”
赵桓笑着看了看众人,“你们说是不是?”
几位文官互相看了看,思忖之中,带着深深感叹,道理虽然简单,却也入木三分,进到了骨髓之中。
“臣等谨遵官家教诲,铭刻肺腑,旦夕不敢忘怀。”
赵桓点头,“记住了这一点,大略就不会错了。”
君臣又说了几句话,还待继续聊下去,突然王中孚提醒道:“官家,云起了,臣怕有雨,还是赶快回去吧。”
赵桓愕然,心说这小子什么时候把道士的本事学会了,都能算下雨了?
不过赵桓还是愿意相信的,他们匆匆下了岛,急忙返回营地。
果不其然,刚刚返回,就来了一场暴雨……天边白茫茫一片,大雨倾泻而下,天地的界限都模糊了。短时间之内,灌注了巨量雨水,海上白浪滔滔,从燕山之上,雨水汇聚成山洪,倾斜而下,哪怕是几十年的老树,只要阻挡在洪流之前,也会被无情摧毁,毫不客气。
“真是好一场大雨,奈何将士们又要辛苦了。”
赵桓微微感叹,待到雨停之后,他们并没有过多停留,而是返回了燕京……回来之后,首先是政事堂,经过短暂商讨,立刻将士兵抚恤条例的范围扩大。不只是战场上,平时运送辎重,兴修关隘、道路,乃至河工……悉数纳入抚恤范围,着重一点,不许轻视武人,否则严惩不贷。
除此之外,赵鼎也下令刑部和大理寺,低调处理了姚衮的案子……贪赃枉法,自然是死有余辜,但是此案不宜扩大,更不宜牵连……一句话,有多少证据,就做多少事情。
只不过即便如此,也让姚老夫人重病一场,幼弟丧命,却不能救,着实让人无可奈何……以至于岳飞的弟弟岳翻特意辞了军中职务,跑来照顾老娘。
在另一边,赵桓在岛上所讲的东西,也被虞允文润色之后,刊登在了邸报上面。
尤其是有关“民”的讨论,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士林,更是觉得官家轻视士人,或者干脆挑动泥腿子们造反,这天下往后还有没有规矩了?
相比起士林的反弹,倒是有一批站在官家这边的,大肆吹捧圣天子爱民之心,肉麻地称赞,说赵桓此举远胜唐太宗舟水之论,是万古圣君。
“就只有这些马屁文章?真是白瞎了朕的一番良苦用心!”赵桓语气不悦。
虞允文察言观色,突然道:“官家,臣看还是您亲自定调子吧,别人到底气魄不足啊!”
赵桓沉吟少许,再三思量,终于提起了笔: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第422章
字典
“官家的诗篇当真是越发气魄雄浑,今后你在朝中,可是要多加小心,侍奉英主,可不用于守成之君,你懂吗?”
吕好问笑吟吟对着黑瘦了许多的儿子吕本中道。
却是吕本中,他眉头微皱,有些不以为然。
“父亲,吕相公和刘相公是位极人臣,为相时间太长,不得不让出位置,更何况他们是去开封,依旧执掌权柄。父亲居然打算请辞,回乡耕田著书,这又是什么道理?”
吕好问呵呵道:“小子,你是不一样了……功成身退,悠游岁月,难道不好吗?”
“当然不好!”吕本中气咻咻道:“父亲,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有人去做,哪里就到了退居山林的时候?”
吕好问将眉头挑了又挑,沉声道:“你跟我说实话,到底有什么打算?”
吕本中努力吸口气,突然喜滋滋道:“父亲,你知道孩儿这段时间,办了多少学堂吗?”吕本中是奉命去真定府建立学堂的,老吕也挺关心这事的,毕竟这是儿子的政绩,实打实的,关系到日后的前程。
“有几十所吗?”吕好问已经尽量高估。
可吕本中微笑着摇头,“父亲,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座学堂了。”
“怎么会?”吕好问惊得老脸变色,不敢置信,“怎么会那么多?小子,你不会谎报政绩吧?区区一个府,又是北方的府,怎么会有这么多?而且这么多学堂,要多少书籍,要多少笔墨纸砚,又要多少教书先生?”
吕好问接连提问,因为这个数字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一个府就有一两百个学堂,一个路有多少?全国有多少?
一万?
还是十万?
尤其是真定府,这属于沦陷区,说句不客气的,就是文脉断绝的蛮夷之地,没有个几十年,上百年,根本恢复不起来。
就拿国初的巴蜀来说,也是如此,直到三苏崛起,巴蜀的文人才终于在朝野有了自己的地位,计算时间,也是差不多一百年。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再有十年,河北之地就会恢复昔日的文脉,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吕好问微微叹息,“我还是想不通!”
吕本中轻叹道:“父亲,孩儿最初也想不通……可是当朝廷大力铲除豪强,在地方推动兴学的时候,民间的力量一下子就爆发出来,每个村镇都把最好的地方贡献出来,甚至还有人家拆了祠堂的砖瓦木料,用来建学堂。”
“荒唐!如何能怠慢了祖宗!”吕好问感叹之后,却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有些东西,自上而下,怎么都推不动,可自下而上,却会显得轻而易举。旧的豪强被解决掉,毫无疑问,意味着新的机会出现了。
下面的百姓看到了机会,自然愿意投入教育,该换门庭,提升地位……杀了地主,分了田,当然不会让人人都过上地主的日子,但是却打开了上升通道,可以努力向上,不至于躺平待捶。
自然而然就有了动力。
这其中的奥秘吕好问未必情况,可他知道了一件事,读书人会比原来多太多了。他们吕家能够世代宰执,在大宋朝独领风骚。这里面就跟吕家的双重身份很有关系。
他们既是高官,又是大儒,两条腿走路,在道学一脉有着相当的份量。
“小子,你说要是把这些年轻学子,争取到咱们吕家门下,又该如何呢?”
吕本中认真想了想,用更认真的态度对吕好问道:“我猜官家会砍了咱们的脑袋吧!”
一句话,险些把吕好问噎死。
“你想气死我啊!我的意思是让这些年轻学子接受咱们吕家的学问,这总不会恶了官家吧?”
吕本中思索了一阵子,还是摇头了。
“父亲,说实话,孩儿觉得咱们家的学问未必能得到认可。”
“为什么?是学问不好?”吕好问急了,这是之一他们吕家祖宗,岂能忍了!
“倒不是学问不好,是不接地气。”
“不接地气?什么意思?”
“父亲请想,这么多人读书,如果还是空谈天理人欲,气理之争,只怕会被人嗤之以鼻吧?”
“呸!这是学问的根本,放在哪里,都是如此,怎么会被嫌弃?”吕好问觉得他这个儿子越来越不对劲了。
只不过老吕稍微沉吟,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讲的有点道理。
就像他们讲学,一次能聚集几十人,就算是盛会了。
过百,过千,那是要在太学这种地方,还要遇上科举,才能登坛讲学,广收门徒。
可是像吕本中介绍的这样,一个府就有那么多的学堂,如果毕业的学生都只会辩经,谁来养活他们啊?
吕好问再三沉吟,“我明白了,这是要学以致用啊!”
吕本中眼前一亮,“老爹总结的到位!”
“什么到位!这是断了咱们家几代人的辛苦!推到一切,要重新来过!”吕好问气哼哼道。
吕本中只是讪讪一笑,不敢言对。
过了一会儿,吕好问突然以手击额,怒道:“你给为父说清楚,是不是有人指点你的?凭你的本事,还想不到这些,不想挨家法,你就给我说清楚。”
吕本中扛不住,只能道:“这些时候,官家不断下手谕,询问孩儿办差情形,又跟孩儿讲了不少想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