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623


这俩人旁若无人,演示了一把什么叫做父慈子孝,让群臣看得目瞪口呆,完全不明所以。
“诸位卿家,朕把太上皇请来,让他亲眼见证。很多人都说朕不孝,朕恨不得杀了太上皇……朕想说的是,朕和太上皇自然有父子之情,却也有国家之恨!”
一句话,吓得赵鼎带头跪倒。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朝会上一言一行,都是要记在实录里的,官家你可别吓唬大家伙。
“官家仁孝,天下皆知,那些传流言的小人,自然该千刀万剐!”
赵桓笑着摆手,“赵相公,你不用替朕遮掩,今天的话,就算写在千秋史册里,朕也坦然。朕就是不喜太上皇的治国做为,尤其是面对国家危亡之时,怯懦退缩,简直是犯罪!”
群臣再度愕然,坐在后面的赵佶也下意识欠了欠屁股,公开处刑的滋味,是真他娘不舒服啊!
不过好在赵桓点到为止,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话锋一转,“如今光复了燕云,摆脱了危亡的局面,朕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
赵桓欣然道:“朕以为自己和太上皇就代表了两种选择,两种道路……在这里朕可没有别的意思,单纯只是说两种选择而已。”
似乎也觉得自己的语气淡薄,无法让人信服,赵桓主动解释道:“朕知道,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在追忆以往,前些时候,朕还在看东京梦华录,这书写得好,朕看着看着,也想起早些年的情形,心里颇为感慨,夜里做梦都是火树银花,歌舞升平。”
“大宋朝自艺祖建国以来,当真就一无是处吗?只怕也不是,毕竟传了一百多年,到朕这里,已经是第九代帝王。国祚算不上短了。更何况皇宋名臣辈出,学士才子,灿若星辰。论起道德文章,便是盛唐也难以和大宋抗衡,六一居士,三苏学士,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顶尖人物,放在千秋史册上,那也是相当当的人物。”
“不只是文学,还有衣食住行,咱们吃的菜肴,用的瓷器,咱们的衣服,住的房舍……随便拿出一样东西,不只是周围的蛮夷艳羡,就连千百年后,也有无数人艳羡……对于这一点朕深信不疑。”
“总而言之一句话,皇宋好的地方,让人魂牵梦绕,皇宋不好的地方,让人切齿咬牙。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朕请太上皇过来,就是想心平气和聊聊。怎么看待过去,怎么面对未来……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哪怕有人跟朕说,你不配当皇帝,该退位让贤,朕都欣然以对。来,咱们都说说吧!”
赵桓笑容可掬,一副虚心納谏的模样。
只是这个场面摆出来,朝臣谁都不是傻子,这就是个坑,不管怎么讲,都很难胜过赵桓,甚至说官家干脆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处心积虑,手段惊人,你赵官家够狠!
不管怎么说,鸿门宴摆下来了,是看舞剑,还是吃生猪肉,就看你们选择了。
足足一盏茶的功夫,依旧是首相赵鼎,也只能是他。
“好教官家得知,臣,臣以为正如官家所讲,一百多年,历代帝王,殚精竭虑,我大宋才有今日,圣德巍巍,直追尧舜。臣以为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不必对立起来。”
赵桓一笑,“到底是首相,就是会说话,可有句话也要讲明白,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标准在哪里……彼之砒霜,我之蜜糖。不说别的,朕在东京梦华录里面,就看到了许多汴河风物的描写。说来说去,都躲不开花枝招展的青楼名妓,风流佳话。”
提到这里,后面的赵佶下意识动了动屁股,头更低了。
“赵相公,你觉得汴河的青楼,也是精华吗?”
赵鼎老脸通红,谁夸青楼都行唯独他这个首相不行!
青楼是怎么来的?里面的姑娘出身如何?
外表有多光鲜,内里就有多腌臜。
除非赵鼎想遗臭万年,否则他是绝对不能自抽老脸。
“官家,自然利国利民的才是精华,只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不好一篙子戳翻一船人……”
“不!”
赵桓断然摇头,“朕不能苟同……怎么说呢?还是在绕圈子,不能直指核心。家国天下,虽然朕不同意以治家的观念来治国,但是有一点朕是相信的,国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追求。由于定位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国策,有了不同的人才标准。我们常说强汉盛唐,就是这个道理……”
“落到了大宋朝,咱们君臣不妨畅想一下,后人会怎么看大宋……是富宋,还是弱宋?大家伙又怎么看?”
枢密使张浚实在是听不下去,连忙站出来,“启奏官家,自靖康以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驱逐金贼,光复燕云。官家武功之盛,足以和汉唐并称,又怎么会是弱宋?”
赵桓翻了翻眼皮,沉声道:“眼下八年,当真能抵得过过去的一百六十年?”
张浚愕然,刘汲站了出来,“官家,西汉为了对付匈奴,也是几十年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啊!”
这话似乎给赵宋找到了台阶,有不少人频频点头。
可赵桓却是冷哼一声,“这种自欺欺人的话术就不用拿出来了……这一百多年,咱们积累了什么?文恬武嬉,还是冗官遍地?庆历新政,熙宁变法,所有富国强兵的努力都失败了,给契丹送岁币,给西夏岁币,向金人购买燕山……这就是咱们的卧薪尝胆?”
群臣再度黑了老脸,这话没法说下去了。
赵佶在椅子上也再也坐不住了。
“官,官家……能,能让我说两句不?”
赵桓大笑,“太上皇有话,自然可以讲。”
赵佶轻咳了一声,这才缓缓道:“其实让我说,前后有什么差别,说得直白点,就是以往太贪图享受了。就拿我来说吧,修皇宫,修龙德宫,然后还觉得不足,又修了金明池,修艮岳。从各处收集奇石,堆在其中。要说艮岳之美,历代鲜有。可艮岳将成,金人南下,一切都是一场梦罢了。”
“官家所言的新的道路,多半就是讲真与假,新与旧,励精图治和安享富贵,关心名声和自私自利。”
赵佶说着说着,竟然有了那么一丝义正词严,说出来的话也有了气势。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东京一梦,也该醒了!”
不得不说,赵佶的这几句话,简直是一锤定音,由他说出,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原本那些蓄势待发的诸臣,此刻都显得尴尬万分……臣等正欲死战,太上皇奈何先降啊!
赵桓笑容可掬,“太上皇高论,想必大家伙也都听清楚了。朕这些日子成立武学,把武学放在了太学之上……很多人都不服气,觉得朕重视武夫,藐视文臣……这话朕是认的,可朕想问大家伙,靖康之耻,还没有让大家伙清醒吗?”
“一个国家,最先也解决的是安全问题,是生存。谁能给咱们安全,是道德文章吗?或许吧,不过朕觉得,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是武力,是那些英勇作战,所向披靡的将士。”
“朕随后又重新阐发气理,朕知道自己学问不成,跟名士鸿儒辩论,只会输得很惨……所以朕的气理之学,核心就是一个,讲真正存在的东西,比如气的成分,谁按照正确方式测量,结果都是这个。推而广之,求真务实,就是朕的态度。”
赵桓笑呵呵看着群臣,“朕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你们当中可能还有人无法接受……不妨就站出来,直接明言……你们放心,朕不会怪罪,相反,朕还会赐银回乡,以全君臣之义。”
赵桓扫了一眼政事堂诸公,笑呵呵道:“赵相公,就从你开始吧!”
第442章
吃肉强国
赵鼎微微一怔,他知道自己跑不了,但是却没有料到,竟然会来得这么快,还这么直接……
“官家!”赵鼎下意识咽了口吐沫,正待说话,赵桓却突然道:“赵卿,朕还记得当年你说过,要真正君臣一体,共商国是,要朕相信朝臣,和你们开诚布公。那今天朕就多说几句。”
赵桓抬起头,目视着朝臣,淡然道:“当年朕说过,天下大事,抗金,抗金,还是抗金!为了抗金,不得不团结一切力量。当时的情形,如果有重臣投靠金人,出卖大宋,国家有立刻崩溃的危险,朕的确是承受不起。所以朕只能尽力维持局势,一些朕很厌恶的人,也能在朝中为官,继续享受百姓供养。”
赵桓略停顿,缓缓出了口恶气。
“时至今日,能追随朕的留下,不愿意追随朕的,自可以去职还乡,不必在朝堂受委屈。至于今后大宋要走什么路,朕归结起来,核心目标是民本,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务实,对待天下万民,讲究一个公平,对待四周蛮夷,讲究积极进取。”
“对了,还有一条,就是朕很讨厌那首诗,你们也都清楚。今后为官,不至于挨饿受冻,却也别想什么颜如玉,黄金屋!朝廷取士,是为了辅佐君父,治理天下。不是请来一群祖宗供起来,所以尔等都要想好了,从今往后,犯了国法,发配岭南都是小事,破家灭门,扒皮萱草,朕也是干得出来的。”
赵桓绷着脸道:“暂时就说这些了,从赵卿开始吧!”
就在赵桓说话的时候,赵鼎已经凡是思忖,权衡好了。别看赵桓说得好听,但是他真敢挂冠求去,官家保证第一个砍了他的脑袋。
身为首相,又有什么选择呢?
更何况赵桓讲的这些东西,在赵鼎看来,有太多都是理所当然的,绝对算不上标新立异,只不过是以往做不到罢了。
“官家,臣自然是鞠躬尽瘁,追随官家。”
赵桓微微一笑,略带欣慰,总算没有打脸。
赵鼎之后,李若水,徐徽言,乃至张浚,悉数站出来,躬身施礼,表明了态度,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站在赵官家这边的。
渐渐的,到了户部尚书刘汲这里,他沉吟再三,猛然向前一步。
“官家,臣追随圣人,光复燕云,数年之间,殚精竭虑,不曾懈怠。他家中无有余财,臣的儿子未曾恩荫官职。接掌户部以来,更不敢有分毫差错……臣尽力了!”
刘汲抬起头,朗声道:“臣少读孔孟,曾经追随横渠先生,时至今日,官家锐意进取之心昭然若揭,孔孟之道怕是不复显学,臣不敢苟同,却也不能辜负天恩,忝列朝堂,阳奉阴违……故此,臣,臣请辞归乡,还望官家恩准。”
赵桓略沉吟,“刘卿,你的确是个贤臣,是朕辜负了你!”
一言及此,刘汲涕泪横流,扑通跪倒,“官家圣睿,亘古未有。中兴皇宋,功过光武。是臣迂腐,不能侍奉明君圣主!”
赵桓深深叹息,突然对着众人自嘲道:“朕说去留随意,可到底是舍不得……这样吧,刘卿,朕有个去处安排你,就看你愿不愿意受苦了。”
刘汲慌忙抬头,用袖子抹了一下眼泪,断然道:“愿意,不管什么事情,臣都愿意!”
赵桓轻笑,“这事情不是旨意,是请求……朕想让你去高丽。”
“高丽?”刘汲不解,却还是点头,“臣愿意去!”
他回答太过干脆,让好多人都来不及反应,赵桓也愣了一下,却是摇头笑道:“大家伙怕是会觉得,朕都说了,不会为难大家伙,却要把刘尚书送去高丽,这不是比发配岭南,还要过分吗?”
“容朕解释一下……高丽世家卑劣无耻,逼死了一心复国的郑知常。高丽百姓蒙昧无知,竟然被那几个世家裹挟,杀戮恩人,丧心病狂。朕打算派遣真正儒臣过去,推行教化,以正人心。”
“朕虽然觉得当下的大宋,应该走一条新路。但是高丽太过落后,怕是几十年,也未必能达到昔日大宋的程度。总而言之,教化高丽,使之赶上上国程度,他年也要将高丽并入版图,与其他州县无异,毕竟高丽也是九州之一,岂可弃之!”
赵桓又补充道:“这件事也是自愿的,并不强求,大家伙可以自由选择。”
话说到了这里,又岂是能选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