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623


不过大家伙也听明白了,让他们去高丽,是作威作福,当人上人去了,可不吃苦了。当然了,在很多士人眼里,第一好的是家乡,第二好的是京城,离开了京城,去哪里都是发配。
对于这些人来说,赵桓也是无话可说。
沉溺享乐,一点苦吃不了,这样的人,留在朝中,也是祸害,还不如赶走了干净!
很显然,刘汲不是这样的人,他欣然接受,准备前去高丽,传经布道……继续坚守他的圣贤之道。
这个结果刘汲是满意的,既能保持良知,又能继续为朝廷做事,说到底,谁又当真想隐退山林,不问世事。
有了刘汲这个榜样之后,在场的众臣也有了另外的选择。
陆续又有尚书一人,侍郎三人,御史中丞一人,以及各部官吏,还有翰林学士等等,总计五十多人,选择离去,其中竟然有三十多人,愿意去高丽,真正打算离开朝堂,默默无闻的,也就二十多人。
说来说去,甚至赶不上一次整顿吏治。
看到这个结果,赵桓暗暗松了口气。
说到底他这个官家还算不错,没有混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愿意站在他身边的官吏,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
其实赵桓也是多虑了,且不说他讲的东西,还有些道理,光是他的无上威望,就足以让大多数人站在他这边了。
事实上任何一群人当中,随大流的都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国人又有天然的务实特点。讲了一千多年的儒家教化,真信的又有多少?
士人表率,屈指可数。
赵桓提出的东西虽然颠覆,但也不妨让他试试,等出了问题再说。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赵桓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相反,他这才真正走上了一条危险道路,后面还有太多的考验等着哩!
“不管去留,君臣一场,以后也未必真的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朕准备了御宴,大家伙畅饮一场吧!”
抠门的赵官家又一次大出血了,光是各种菜肴,就准备了三十道以上……而且每一道都是能大快朵颐的。
众所周知,上档次的宴席都是有看碟的,尤其是御宴,恨不得多一半都是用来看的。但是到了赵官家这里,就行不通了。
虽然赵桓不至于像以往那么扣,但是依旧反对浪费。
也恰恰如此,赵官家的御宴可实惠多了。
酥脆金黄的烤乳猪,肥嫩鲜艳的东坡肘子,拳头大小的红烧狮子头,还有九转大肠……众人看下来,全都愣住了。
尤其是还在场上的赵佶,老脸不善……这个逆子,到底不给自己面子!
众所周知,大宋皇宫的标准肉食是羊肉。
赵佶更是一次御宴能吃掉一万头羊的主儿,现在好了,全都换成了猪肉,完美诠释了猪羊变色这个成语。
用得着吗?
连肉都换了?
这猪肉可不好吃,讲究的人,都吃羊肉的……其实牛肉更好,奈何不许杀耕牛。牛在农耕时代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牛筋牛角,都是不折不扣的战略物资,一副上好的牛角,能卖出一头牛的价钱,就连牛皮都是好东西,用牛皮熬出来的东西叫做阿胶,那可是大补之物。
没错,最早的阿胶是用牛皮熬的,后来因为牛皮用途太多,才不得不换成了相对廉价的驴皮……如果觉得驴皮阿胶太贵了,不妨用牛皮试试,毕竟这个更地道!
一个国家,能吃什么,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度。
肉蛋奶,这是最基本的操作,优质的海鲜,更是蛋白质的最好来源……只要条件允许,可劲儿往肚子里塞,绝对错不了。
毕竟吃水果的猴子还是猴子,吃肉的猴子可是花了十万年就进化成了人。
断然没有被几个人忽悠两句,就真的上当的道理。而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人,也断然高明不到哪里去,毕竟幼儿园的小朋友得到了一些好的零食,都会装成不好吃的样子,生怕别人抢,说到底,也就是个三五岁的水平,俩字:下贱!
“大家伙想必看得出来,朕这一次用的都是猪肉……是不是朕故意要和太上皇作对,标新立异呢?”赵桓笑呵呵道:“还真不是,朕是仔细算过的。”
众人绷着脸,心说这玩意还能算?
骗鬼呢!
“你们不信?”赵桓笑道:“朕不说别的,一只母羊,两年三窝,平均一窝两只,也就是说,一年能产三只羊羔。母猪就不一样,两年能生足足五窝,每一窝平均八头小猪。你们算算,这个差别有多大?”
“孟夫子说五十者衣帛食肉,却没有规定一定要吃羊肉吧!”赵桓笑呵呵道:“你们说朕以养猪吃肉来实现孟夫子的王道,比起微言大义,皓首穷经,孰高孰低啊?”
第443章
经营长城
要让赵桓选一种最值得尊重的动物,大约就是二师兄了。别看猪长得蠢蠢的,但是这玩意产仔多,出肉多,不挑食,尤其是传统的大黑猪,还相当皮实,不容易得病。
几乎算是一种很完美的肉食供应者了。
“一个农家,怎么算是过得不错呢?朕以为首先要有一块地,至少能提供基本的口粮,不至于饿肚子。然后再有一处房子,不需要砖瓦房,就是土坯的就行,这种房舍冬暖夏凉,还十分便宜。再有就是要有一些牲畜,比如养几只鸡,几只鸭子,平时能吃上鸡蛋。到了过年的时候,能杀一头猪,全家能吃到肉。”
“衡量农家,是不能用钱的,那样算容易出错,看不出真正的生活水平……朕想问你们,如果以朕说的标准衡量,大宋百姓有多少能达到的,你们谁能跟朕说说看?”
赵桓连着问了两遍,所有朝臣都寂寞无声。
哪怕那些素来号称了解民间疾苦的,此刻也无言以对。
赵官家的标准不高,有田产,有房舍,有一点鸡鸭猪狗,一年到头,能吃一口肉,仅此而已。
相比起一顿饭上万只羊的太上皇,根本是云泥之别,不在一个次元。
就是这个标准,号称历代最富庶的大宋朝,能有几家达到?
号称为民请命,满朝的正人君子,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吗?
赵桓放下筷子,沉着脸,默然无声。
突然,在文官之中,有一人站起,正是户部右侍郎陈康伯。
“好教官家得知,按照官家的标准,只怕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他的声音宛如重锤,打在了不少人的心头,有些良知的已经红了老脸。
何栗眉头挑了又挑,却是沉声道:“陈侍郎,刚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也是情理之中,过些时候,会恢复过来的。”
陈康伯摇头苦笑,“何尚书,这和战乱没什么干系……放在靖康之前,怕是要不足千分之一!”
“荒唐!”何栗把脸一沉,“你这是说靖康之前,连民生都凋敝到了极点吗?那东京的繁华又是怎么回事?”
陈康伯昂着头,凛然道:“何尚书,靖康之前,东南方腊作乱,山东梁山作乱,两淮,荆湖,岭南,巴蜀,陕西……处处烽火,无一不乱。倘若有十分之一的百姓,能够像官家所言,可以安居乐业,能吃得上猪肉,又怎么会遍地烽火?”
“要让我说,这几年虽然有战事压着,虽然不断增加税赋……但是由于土断均田,由于摊丁入亩,由于整顿得当……民生比起从前,还要好不少!”陈康伯痛心疾首,“如果只是看东京,只看汴河两岸,大宋就是天上之国,可稍微多走十里,或是到汴河的桥下看看,就知道靖康之前,大宋已经是百病丛生,几乎到了亡国边缘。就算没有金人南下,遍地的乱民,也能杀入开封,断送了大宋江山!”
陈康伯这番话那是相当刺耳,等于把丰亨豫大的最后一点面皮也给撕扯下来……往大了说,甚至是把北宋一百多年的文治,给扒了个底儿掉!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只要把镜头放在胡适和林徽因身上,也能得出那是个让人神往的美好时代……毕竟只要镜头够小,在便便里面,也能找到金子的。
所谓大宋是最富庶的王朝,不管举出多少数字,但很少有人能回答一个问题,占大宋九成以上的普通百姓,当真过得就比唐代好?比明代好?
说到底,就连讲大宋文治好,百姓富庶,市场繁荣……这套说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不愿意和官家走新路的朝臣,面面相觑之下,愤怒之中,还有那么一丝丝惆怅。
连最后的脸皮也没了,还真是不留情面啊!
赵桓沉吟了一阵,突然道:“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揪着不放了。朕想问问你们,需要多少时间,能让三成百姓,过上朕说的日子?谁能告诉朕?”
这一次的沉默时间不长,还是陈康伯,他愤然道:“官家,要让臣说,如果还是现在这样,只怕再过几十年,也未必能行!”
听到他的话,赵鼎再也坐不住了。
陈康伯这人很特殊,算起来他是和万俟卨一起得到赵官家赏识的人,绝对的干吏能臣。只是后来万俟卨倒台,牵连到了陈康伯的不少同僚,弄得陈康伯形单影只,没人帮衬,所以升官就慢了,让张浚胡寅等人后来居上。
可换个角度来看,在万俟卨等人倒台之后,陈康伯依旧能够稳固立身朝中,甚至干到了户部的第三把手。也足见他的厉害之处,
今天的突然爆发,也是恰如其分。
“陈侍郎,官家励精图治,朝臣也都尽职尽责,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善民生吗?”
陈康伯拱手恳切道:“赵相公,下面的官吏有多凶悍贪婪,想必赵相公心知肚明。他们就以压榨百姓为乐,盘剥之狠,手段凶残,不消多说。谁家的日子过得好了,立刻就有一帮蚊虫趴过来吸血,有这些人在,如何能真的让百姓过得好起来?”
赵鼎吸口冷气,反问道:“陈侍郎,你言之凿凿,不会是说空话吧?你可有良策?”
“有!”陈康伯朗声道:“只是我的办法只能算是借花献佛。
“什么意思?”
“就是官家在真定府已经做得那些……兴学,教化百姓,或许有个十年八年,百姓读书懂礼,能够抗衡下面的胥吏,还有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可用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或可尽数攘除地方胥吏,从上到下,彻彻底底换上新人,再造乾坤,澄清宇内!”
好容易赵桓不整活儿了,陈康伯却是一番惊世骇俗之论,吓得朝臣们心脏嘭嘭乱跳。
毫无疑问,这要是以前,陈康伯的下场肯定很惨。但是在这个当口,他说的再过分一些,也未必会怎么样。
至少明面上的旧臣已经走了,还剩下的朝臣之中,不少都是想和赵官家一起,轰轰烈烈,干一场事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