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2/623


陈康伯彻底否认过去,又把兴学和吏治提出来,等于给接下来的事情,指出了方向。
不出意外,随着刘汲的离去,陈康伯越过左侍郎,执掌户部,成为大宋财相,几乎板上钉钉。
很显然,自从赵桓提升武学地位,重新阐发气理之说开始,酝酿的风暴政潮,已经以赵官家的阶段性胜利告终。
不要低估反对的力量,却也不要低估一位中兴圣主的号召力。
事到如今,能够约束赵桓的,只剩下他自己了。
“陈侍郎,你的这番高论朕是认可的。可朕想说事缓则圆,朕一道旨意下去,让满世界兴学,当真就能成功?朕要求撤换胥吏,换上一群新人,新人就不会害民自肥?这些事情都不好说,朕也不敢贸然动作啊!”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赵官家自己叫停自己了?
难道赵官家也是那种奉行中庸之道的人?
一味反对,这位便会拼了命推动,可你要说说得比他还狠,超出了他的预估,他就会退缩,犹豫?
要真是这样,那可就找到了对付赵桓的办法啊!
就在大家伙暗暗窃喜的时候,赵官家突然一笑,“说来说去,还是要做起来。推行全国这是不能着急的,毕竟王舒王的覆辙,朕还不想跳下去……但是朕琢磨着,可以在长城沿线推行。”
赵官家终于把目光放在了武将身上。
“刚刚朕还没有问你们,有人想不想回乡,不跟朕走下去了?”
武将这边面面相觑,韩世忠愤然站起。
“官家,大宋的武人忠心耿耿,心目中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臣等舍身赴死,追随官家,此心不改!”
韩世忠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其余诸位大将也纷纷躬身,曲端更是不客气道:“官家,靖康之前,可是文贵武贱,臣等不过是牛马畜生,岂能连这点事情都拎不清?”
赵桓含笑,“话是好话,朕也相信你们……军职改革的事情朕希望你们不要迟疑,朕要裁撤下来五万人。”
几位大将都意识到了,所谓五万人,正是曲端规划的数字,也就是说赵官家的这一刀不光是落在了文官身上,也同样落在了武将身上。
甚至武人做出的牺牲还要更大。
只是赵官家手段高明,却是让众人无话可说罢了。
“回官家的话,裁汰老弱,整军经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说话的是吴玠,诚恳之中透着狡黠。
赵桓淡然一笑,“晋卿,你这又是装糊涂了,如果只是裁撤老弱,朕办武学,每年培养人才干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次朕是要真真正正裁掉一些人的……不过也请大家伙放心,长城沿线的村镇已经准备好了,就地安置将士。按照功劳大小,从军时间,授予土地。每一个将士组成的村镇,都要安排学堂,要选拔新的官吏,妥善治理。”
赵桓笑道:“朕拿长城一线做试点,诸位爱卿不会反对吧?”
第444章
不敢有负将士
群臣不是不想反对,奈何无从反对。
赵官家已经铺陈了这么久,也安排了这么久,几乎到了万事俱备的程度,一口东风吹来,自然势不可挡,水到渠成。
其实说来说去,大家伙都知道一个道理,主要的大战打过了,再往后,就是出击大漠,战术情形完全不同,军制一定要改,御营兵马也一定要裁,军中必须要推陈出新,不断改革。
可问题是军中诸将手握大权,又有恢复燕云的大功傍身。
要是直接改,必定会出大事,以至于无法挽回。
真走到了那一步,恐怕就要学洪武皇帝,高举屠刀,把骄兵悍将,杀一个干净了。
其实纵观明初的四大案,还真不是老朱弑杀,空印案是为了处理前朝余孽,清理蒙元弊政。而郭桓案和胡惟庸案,则是处理文官,解决贪腐。唯独针对功臣的蓝玉案,也是在懿文太子死后,才不得不举起屠刀的。
不过这也不能说明就没有问题……事实上在立国之初,淮西勋贵就不断折腾,嚣张跋扈,彼此勾结,俨然成了一股毒瘤。
当朱标死后,已经没人能压制武人……事实上朱标也不能,他最多就是等老兵们凋零而已。
奈何到了朱允炆这里,连熬死武臣勋贵的希望都没有,除了拿起屠刀之外,洪武皇帝又能选择什么呢?
事实上赵桓的处境也比朱元璋好不了多少,他手下的骄兵悍将丝毫不比淮西勋贵差。而运行了一百多年的大宋文官集团,又远不是明初的文臣能比。
甚至赵桓毕竟是继承了祖宗遗产,不是开局一个碗,自己打江山的那种。
威望不如洪武大帝,局势比洪武还糟糕。
赵桓又能怎么办呢?
先集中全力,砍文官,从头到尾,从上到下,进行调整,逼着文官集团改变……然后借着改革淬炼出来的一口刀,转头砍在武人身上。
事实上文官为什么能压制住武人……这里面有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文官内部的管理远比武将科学。
首先文官有科举,选官这一块,至少寒门还有不少的机会。
其次文官有考评,有御史监督,也有致仕制度,这就保持了文官内部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诞生新人取代旧人,使得每一代都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反观武将,除了真正百战余生的狠人之外,剩下的多是靠着祖宗恩荫爬上来的。
像韩世忠这种,他固然无敌天下,可他的儿子行吗?就算儿子行,孙子能行吗?
所以说在武将这个相对封闭的群体里,斗不过文官是正常的。
如果打赢了,那只能回到五代十国,回到遍地藩镇的乱世。
赵桓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弄武学,改变武人的选拔方式……看似是把武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和文官抗衡。
可问题是武人也需要付出代价……而代价就是将门体系被打破,就是一些还年富力强的骄兵悍将,必须卸去军职,解甲归田。
赵桓并不觉得武将的到底水平会比文官更高,而这帮人的破坏力又远胜文官万倍,所以一切的算计,都必须更加深入,更加不着痕迹。
这一场全猪宴吃下来,使得许多人都重新审视这位赵官家,大巧若拙,不着痕迹,赵官家的段位已经高到了离谱的程度。
“我还记得,当初仁宗朝的时候,宰相文彦博就像裁军……彼时众正盈朝,官家也鼎力支持……结果弄来弄去,也不过裁了几万人,随后文彦博更是被罢相,赶出了京城。”张浚笑呵呵道:“明仲兄,官家这一手可是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啊!”
胡寅呵呵一笑,“就别拿仁宗朝的事情来说了,当时裁军裁的是空额,不过是逼着武人吐出一点军饷,给上面一个交代罢了。官家这一次裁的可是结结实实的骄兵悍将,而且数量之多,骇人听闻。只怕比起当年艺祖的杯酒释兵权,还要惊心动魄啊!”
张浚瞪大眼睛,思忖了再三,终于点头,长叹一声。
“圣君在朝,为官艰难,你我之间,可要好好帮衬才是。”
胡寅认真看了看张浚,嘴角上翘,忍不住笑了,他太了解张浚了,政事堂诸公里面,张浚最在乎的就是首相赵鼎,其余李若水和徐徽言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俩是不能争首相的。
至于其他人,又跟赵桓关系有些远,机会更小。
可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陈康伯。
其实这些年来,朝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首相总揽大局,自不必说。
枢密使掌军,实权位居第二。
而户部尚书手握财权,名列第三。
也就是说,在刘汲离开之后,陈康伯这么一位强势的户部尚书崛起,是足以和张浚盘盘道的。
既然情况如此,张浚自然要拉盟友,有资格问鼎礼部尚书的胡寅,自然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张浚的心思瞒不过胡寅,奈何胡寅却是没有卷入争权夺利的心思……刘汲一干人留下来的空缺,他也不想分一杯羹。
“若是说我自己无心功名,那是欺人之谈。不过官家提出了新的气理之说,我们家老爷子又是一心做学问的,说句实话,我都想闭门著书,继承家学算了,朝政跟我啊,山高水长,实在是太远了。”
张浚听这位装清高,气得鼻子都歪了。
“我说明仲兄,你这是以为我要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吗?”张浚气急,“旧人尽去,裁撤骄兵悍将,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你我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恰逢其时,难道就坐失良机,毫无作为吗?此刻若是尸位素餐,不能青史留名,与虫豸何异?”
张浚气冲冲怒吼,奈何胡寅只是低着头,给他续水……饮茶先啦,别想那么多了。
张浚不由得为之气结,这货是真的不思进取。
怀揣着大干一场心思的不只是张浚,不思进取的也不只是胡寅,只是谁也没有料到,赵官家造出了这么大的声势,真正开始行动,却胆子小的可怜。
赵桓在第三天,离开了京城,再度前往山海关。
和上一次相比,关城基本建好,依山临海,一座雄伟关城,横亘眼前,恰如卫士,宛如雄兵。
就在赵桓驾临之前,几个老兵手里拿着利刃,在仔细巡逻,其中一个身形瘦削,脸膛黝黑的老兵,最是小心翼翼。
他用刀尖不断戳砖缝,每一次都要检查戳进去的深度,绝对不能超过半寸。
老兵仔细检查之后,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最后返回了城门口,他没急着进去,而是伸手抚摸着城墙,心满意足一屁股坐了下来。
“这是咱能给官家尽的最后一点心了。”
老兵脸上带着笑容,感叹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2/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