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623


跟在他身后的几个士兵沉吟了一会儿,有个年轻的忍不住道:“七爷,都这么多年来,出生入死,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好容易太平了,还不许享福,让咱们修长城,修好了,又要裁军……你说说,这不就是卸磨杀驴吗?”
老兵翻了翻眼皮,怒视着抱怨的士兵,冷哼道:“住口!”
士兵吓得一怔,却还是不服气,低着头道:“朝廷做得,就不怕人说!”
老兵当真气到了,不由正色道:“你们几个别胡说八道,也别抱怨。我年纪比你们大得多,经过的事情也多。到哪里我都这么讲,官家对咱们够意思了。这些年可有拖欠过军饷?哪个战死的弟兄,没有抚恤?不说别的,山海关外面就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牺牲弟兄的名单。”
“官家没让咱们白死,过去咱们这号人都是贼配军,没人瞧得起。可现在咱们就算回去,也能挺直胸膛,堂而皇之,像个人了。都这样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年轻的士兵们被问住了,默默低下了头,又是好一阵儿沉默。
半晌之后,那个年轻士兵缓缓抬头,盯着老兵,“七爷,既然这样,你晚上干嘛还哭啊?”
老兵愣了一下,立刻反驳道:“哭?什么哭?刀扎身上,老子都不会哭!”
年轻士兵却是不服气,“刀扎上了是身上疼,可让咱离开军中,是心里疼!七爷,你不光哭,还嘟囔着说,往后要干什么,干什么……”
另一个士兵也道:“是啊,你还说过,自己年纪大了,想成亲都可不能。这辈子就算是完了。”
老兵的心事被拆穿,顿时气得脸都黑了。
“别废话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年轻的士兵却还是不服气,“七爷,要不大家伙联名上书,让你继续留下来吧!”
“那怎么行?”
七爷急了,“你们这帮兔崽子可别犯傻……你们联名上书,那些胁迫朝廷,是要问罪的。到时候把你们当乱兵办了,谁也就不了你们!”
呵斥了后辈之后,七爷咬了咬牙,“我一个大活人,还有这些年攒下的军饷,饿不死的,用不着你们担心。”
正在这时候,赵官家已经带着心腹文臣武将,赶到了山海关,同样的检查戏码上演,城墙坚固,密不入刃!
“官家,将士修得好!不曾辜负朝廷!”枢密使张浚认真道。
赵桓微微颔首,意味深长叹道:“是啊,将士不负朕,朕岂敢辜负将士啊!”
第445章
老兵的野心
赵桓仔仔细细,检查了山海关,这座关城不光修建得坚固牢靠,光是瓮城就有多达三层,毫不夸张讲,这就是铜墙铁壁,金汤固若。
除了牢固的防御体系之外,山海关还囤积了相当数量的粮草军需,可以用来发起进攻。
这也恰恰是长城的根本用途所在。
一条长城,足以防范小股敌兵袭扰,保护内地安全。
而一旦决定发起攻击,长城沿途的关隘又能提供兵营粮仓,包括宽阔的长城,也能起到直道的作用,传递消息,调拨物资,顺畅无比。
立在山头之上,眺望长城,俯视大海,凝望北方……山河壮丽,虎踞龙盘。
赵桓心情大好,“王中孚,这座山海关你修的有功啊!”
王中孚点头,“谢官家夸张。”
只说了这句话之后,他就不言语了。虞允文看得都着急了,“小王将军,官家的意思没明白?圣人可是要赏你的。”
“赏?”
王中孚很迟钝……赏什么呢?官职,金钱,貌似都没什么兴趣,能让官家赏自己离开吗?他也不敢说,因此就愣住了。
虞允文直翻白眼,这小子可真是个铁憨憨。
倒是赵桓,他很了解王中孚。
“你来投军,是因为宗老相公,驱逐胡虏,恢复燕云。如今老相公的心愿达成,你又不爱慕功名,不喜琐事……留在军中,着实浪费人才了。”
官家的话倒是说到了心坎上,王中孚当然是这么想的,可问题是他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貌似还不如留在军中……
“行了,朕给你谋个出路,我出二十万贯,给你弄一个船队,可以让你纵横海上,探幽访奇,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就写信给朕……这么说吧,算朕花钱,买一双眼睛,如何?”
王中孚先是眼前一亮,可又无奈摇头,“官家,臣,臣语言笨拙,也不会写文章,只怕会让官家花钱买个睁眼瞎。”
“哈哈哈!”虞允文实在是忍不住了,“王统领,官家是让你带一个船队出去,可不是让你一苇渡江啊!”
王中孚这才想明白,连忙点头,喜滋滋接下了任务。
倒是赵桓想起一件事,“对了,传说达摩老祖一苇渡江,从天竺来到中原传法……对了,达摩祖师是什么时候的人?”
这时候德高望重的吕好问沉声道:“回官家的话,是南北朝时候,达摩浮海而来,自南向北,到达北魏洛阳安居讲法。”
赵桓颔首,“这么算起来,也有六百多年了……对了吕相公,我大宋立国以来,可还有天竺僧人?”
吕好问愣了一下,道:“或许有吧,只是中土佛法愈发完备,却是没有那么多外来僧人的用武之地了。”
赵桓点头,复又道:“那眼下的天竺,又是如何?和当初是否一样,佛门可还兴旺?”
连续发问,几位重臣互相看了看,都满脸为难,说来惭愧,他们还真不知道天竺怎么样了?
吕好问只能用疑惑的语气道:“或云天竺佛法已经衰败,臣等却是不敢断言。”
赵桓一笑,“朕提到佛法,却不是说朕要重视和尚……朕只想说,在南北朝时候,众多僧人前赴后继,离开家乡,前往中原传法。唐朝一统天下,大臣使臣前往各地,便是僧人也不远万里,前往天竺,求法学佛。”
“时至今日,海外僧人不来,我等也不出海,尤其重要,便是连好奇心也都没了,全然不知海外情况如何。你们说,万一有哪一天,从天竺出现一个强国,自南向北,席卷大宋,再来一场靖康耻,又该如何?”
张浚忙道:“回官家,自古以来,威胁皆来自北方,却从未有来自南方的时候,臣斗胆以为,官家过虑了!”
赵桓把眼睛一瞪,冷哼道:“是朕过虑了?还是你们太懒散了?朕把话都说到了这份上,你们还不懂吗?”
张浚老脸通红,连忙道:“回官家的话,回头臣就安排人,去探查各国情形,不只是天竺,还有其他诸国,悉数在内。”
赵桓用鼻子哼了一声,“这就是了,每年都要安排专款,还有设立奖金,鼓励百姓,也悬赏外人,让他们把各种情形,上奏朝廷。只要核实了,就给赏赐,这点钱朕还是能出的。对了,也别只是枢密院,还有礼部,翰林院……尤其是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废物,让他们出去瞧瞧,替朕好好看看,圣贤道理,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赵官家的这番表态让王中孚大喜,他的确有些迟钝,属于反射神经有点长……但他却不笨,甚至可以说很聪明……废话,不聪明哪来的中神通啊!
去天竺瞧瞧,貌似也不错。
那些僧人能跑到中原传法,中原为什么不出海传教呢?
没准还能在天竺成立道门,宣扬道儒……没准还能在天竺弄出来个三教合一……王中孚想到这里,甚至忍不住笑出声了。
大家伙看了他一眼,却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赵桓身上。
“朕在这里,要说的无非是两件事情,其一,要经营好长城,看住国门……第二,放眼四海,弄清楚天下大局。唯有如此,才能从根子上断绝再来一次靖康耻的危险。身为朝臣,万万不可失职!”
众人齐齐点头,还是那句话,摊上了积极进取的天子,大家伙谁也别想糊弄日子,该忙活起来了。
从山上下来,赵桓再度返回了关城,这一次赵桓传旨,请来了足足八百多名将士。
就在城中的空地,摆开了酒宴。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需要去掉军籍,解甲归田的老兵。
针对安顿将士的问题,赵桓已经处理很多次了。最早的时候,自然是大力抚恤,发放硬通货,给银子。
再后来,推行授田,给将士们土地。
再后来,赵桓推行功臣返乡,让老兵在乡下发挥重要作用。
一直到了现在,很多过去的办法已经不合用了,赵官家还能怎么办呢?
“朕在这里请客,朕知道,有不少人的心里,一定琢磨着,朕这是要卸磨杀驴,要把大家伙逐出军中,朕想问你们,是不是有人这么想的?”
众人闷着头,哪敢说话啊!
赵桓看了一眼,随手指了指最近的一个老兵,正是那个“七爷”。
“说,朕不想听假话。”
七爷顿了顿,却是把心一横,“回官家的话,拿惯了刀剑,确实是心里头有怨气。可见到了官家,就什么怨气都没有了。官家能来看大家伙,就是心里有弟兄们……就凭着这一点,别说让咱回家了,就算把这条命给官家,都愿意啊!”
老兵的话,披肝沥胆,直指人心,许多人都深有感触。
但是却也有人想法不同,借着热闹的场面,他们把心思说了出来。
“官家,让咱们杀敌,就算战死了,也心甘情愿。可让咱们回乡,咱啥也不会,跟个废物一样,还活着什么劲儿?”
“是啊,我们不怕死……我们也不老,还能给官家卖命……官家不能不要大家伙!”
……
这种声音出来,立刻也引起了一批将士的共鸣,大家伙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急得哭了起来,委屈得像是被抛弃的孩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