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623


同时赵官家又把一些能力平庸,又不爱学习进步的武将给淘汰了。光是统制一级的官吏,就被赵桓裁掉了十二个。
毫无疑问,日后的将领,多半都要从武学出来。
而武臣的待遇又让人如此眼红心跳。
别的不说,光是小小陆游能拿到的津贴,就能让他爹心里头不舒服了……众所周知,宋代的厚俸是让无数后辈都羡慕到嫉妒的。
以一个普通官员为例,首先看品级,这玩意又叫寄禄格,单是这一项,就已经差不多是明代官吏本俸的十倍了。
而且和明代单纯发放俸禄不同,大宋的官吏还有太多的额外收入。
首先就是职钱,也就是实际从事的职务,能得到一份收入,这份收入普遍比本俸还要高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职田”的存在,这玩意有多少猫腻,那就不用多说了。
更令人发狂的是每月还有相当的实物补贴,这些补贴就包括有米、面、羊、马匹配饰、酒、茶、炭等生活日用品。另还享受误餐费、饮料费、多的如宰相有50贯,少的也有两三贯。
当然,除了工资之外,年终奖也是必不可少的!
宋朝的各个阶段,“公用钱”、“公使钱”、“供给钱”名目众多。
三年一郊祀又给随从的官员都分发赏赐,白银、衣帛、马匹等一应俱全,赏格之高,令人咂舌。
还有过年过节,皇帝生日,只要有个名目,就会赏赐,绝不落空。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相当于大宋国库两成收入的巨款,都被光明正大送到了官吏的腰包里。
也难怪文人们无不怀疑我大宋了,是真把他们当成了祖宗养。
奈何官员们的好运气在赵桓这里算是结束了。
从抗金开始,赵桓就带头捐光了宫里的金银,百官哪敢怠慢,加上李纲坐镇朝廷,许多补贴就被拿掉了,比如马匹这块,要供应军需,丝绸也要优先制作铠甲内衬,粮食要统一调配……
一项项砍下来,官员们的额外收入荡然无存。
再接下来就是吕颐浩主持朝政,这位更狠,他推行清丈,一下子连职田都没了。
大家伙忍着,熬着,以为大战结束了,天下太平了,该给他们恢复待遇了。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文臣,希望赵桓走回头路,把该给他们的都还给他们。
只是这些人想简单了,金兵压境,赵官家尚且不回妥协,现在金人的压力没了,怎么可能便宜大家伙?
经过赵桓的最终审核确定,大宋的官员只剩下两样,一个是本俸,宰执最高,每月50贯,一年能达到六百贯。
其次之职钱,这个比本俸略高,是六十贯。
就拿李邦彦来说,他是平章军国重事,自然拿最高的本俸,一年六百,但是他没有具体差事,不坐衙门,不用办公,也就只是这么多了。
虽然他偶尔负责外务,但是对不起,那些开支属于公费,跟他没关系。
倒是赵鼎,身为首相,品级也够,一年能拿到一千多贯……
其实坦白讲,这个俸禄已经不算低了,至少足够一家人开销。比起大明朝,堪称仁慈,奈何比起之前,却是差了太多。
赵桓被骂刻薄,也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是相比文官,武学这块的待遇可谓是优厚。
每个武学生员每月都能拿到十贯月俸,除此之外,还有十五贯草料钱,用来喂养他们的马匹。
再有每年还都给他们发放衣料,一年四季,从不拖欠。
粗略算下来,陆游能得到的几乎是他爹的一半了。
这还只是在武学,一旦进入军中,到了一定程度,甩开文臣,丝毫不成问题。
在收入之外,赵桓也不断提升武学地位,给予武学生员更多的历练。
打仗不是儿戏,相反,这是最复杂的人类行为,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户籍、钱粮、军械、甲兵、天文、地理、宣传、工程……就这么说吧,一个能够顺利履行职责的枢密院,就是个小号的朝廷。
朝廷有的要有,朝廷没有的,也要有。
而且还是方方面面,滴水不漏的那种。
不出意外,未来的枢密院和兵部,必定会成为大宋最强大的两个衙门。
该怎么调整,赵桓心里一紧有了成算,只是调整官制,毫无疑问又要花费巨资。
还是瞧瞧大宋的国库能承担吗?
“官家,去年的地丁钱已经核实妥当,仅此一项,给朝廷带来了三千二百多万缗收入,这是明细账。”
赵鼎将一份清单递到了赵桓面前。
赵官家脸含笑容,接了过来。
摊丁入目,毫无疑问是赵桓相当重要的改革之一。
摊丁入目至少能带来两个最重要的改变,其一,废除了人头税,不出意外,人丁一定会爆炸,至少溺婴的行为能够减少很多。
其二,由于转变征税方式,从人变成地,毫无疑问会增加岁入。
“官家,地丁钱已经是当下朝廷第二大收入……这第一大自然是田赋,由于清丈得当,均田落实不错,去年的田赋达到了七千万,今年还能增加五百万以上。”
赵桓眼前一亮,因为仅仅两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一个亿,也就是说,从岁入来看,他已经甩开了丰亨豫大!
在拿起清单看了看,结果却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田赋的主要来源还是南方,江南,两浙,两淮,巴蜀,荆湖,这几个地方,占了八成以上……北方各路还差得太多。”
赵鼎无奈,北方的问题很复杂,除了众所周知的战争破坏,人口流失,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整体气候变化。
隋唐以来,气温是往下走的,偶尔有反复,但也很快就会过去……这个趋势一直要持续到明朝后期,也就是说小冰河期结束,才会缓慢回升。
一直到赵桓穿越之前,他记得西北出现了雨水增多的情况,还有一些湖泊变大,消失的河流重新出现,绿洲不断扩大……
有没有神秘的天数赵桓并不清楚,但是自然环境也有有规律的,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天命吧!
赵桓略微惆怅,就甩了甩头,既然天命如此,那就唯有人定胜天!
“除了这两样之外,其他的收入如何,能不能看出未来的前途在哪里?”
赵鼎倒是胸有成竹。
“回官家的话,去岁京兆府那边,报了一百八十万贯的贸易税,东南报上的商税有两千多万贯。其实还有个大项,就是酒税,奈何因为官家禁酒,这一笔钱朝廷却是赚不到了。”赵鼎探身,认真道:“官家,以前是因为战争因素,不能浪费粮食,可是到了现在,粮食好歹有些结余。最最重要,就算有朝廷禁令,也会有人前赴后继,不顾死活,毕竟利之所在,人心如此啊!”
赵桓略沉吟,也就点头了。
本来就是战时手段,而且就连他赵官家都一惊开始带头违背,又怎么指望别人遵守……
“废了吧!不过有一点,以后的酒税要专款专用。”赵桓道:“其中九成要拿来兴学,培养下一代,还有一成,鼓励医学发展,替百姓解除病痛,这也算是酒鬼到天下人的贡献了。”
想到这里,赵桓都有种去海外找寻烟草,然后让广大烟民承担国防开支的冲动了……
赵鼎又道:“官家,还有一项,太子殿下那里,报了五百万缗……臣,臣以为有些过了。”首相的脸很难看……
第461章
敛财高手
赵桓随手翻着清册,看了好半天,而后意味深长道:“的确是过了,是贪得过了!”
赵鼎没反应过来,官家在说啥?
贫瘠的草原弄出五百万缗的税,几乎相当于南方的四分之一强,不定要怎么刮捡地皮,大肆搜刮。
对于大宋来说,当下最紧要的就是维持北方的太平,如果因为搜刮过度,激起民变,让草原重新陷入大乱,甚至群起围攻宋军,那可就坏了大事。
即便是太子赵谌,也承受不起这个后果。
所以说他们过了,已经是很含蓄了。
奈何赵官家居然说有人贪墨,这让赵鼎无法接受,也不敢相信。
“官家,太子那边已经很艰难了,如何还能中饱私囊啊?”
赵桓呵呵一笑,“赵相公,你算算行台官吏的俸禄开支,大约就知道了。”
赵鼎急忙接过清册,仔细看了又看,行台官吏的俸禄普遍比内地高了三到五成,这也是情理之中,没有什么稀奇的。
可再看赵桓的神色,显然不止这么点……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赵鼎反复观察,仔细琢磨……渐渐的,他似有所悟。赵鼎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是进士出身不假,可他久在地方,既然是地方,做事就可以糙一些,反而身居朝堂,需要更精细的操作。
比如这些开支里面,就有一项是住房补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