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623


赵桓轻叹了口气,有些话还真不是谁说都行的,文官抱怨税重,赵桓肯定不信,可牛英说了,赵桓就不能不信。
君臣两个一问一答,赵桓神色凝重,渐渐的,有了明悟……东明县离着开封很近,算是均田落实非常好的地方了。
可即便如此,太平年景,老百姓也仅仅是饿不死罢了。按照当下的田赋,当地百姓需要交纳三成产出,再加上免役钱,一些徭役摊派,平均负担在五成左右。
“官家,夏税和秋税之前,百姓都极为艰难,有人要卖粮换钱,交纳田赋。可这时候粮价最低。如果是交纳粮食,又要雇佣车马……偏偏此刻车马价钱最高……臣,臣一怒之下,发配了好几个车马行的东家,结果别人知道臣不好惹,都跑到其他州县去了,在百姓那里,臣也没落下好。”
牛英竟有些低落。
本意再好也不管用,老百姓还是要看实实在在的利益。
眼下的税率其实要比丰亨豫大的时候高很多,老百姓的负担也不轻……所幸是没有地主在中间盘剥,加上土地又是自己的,老百姓还能忍受,可要说民生多好,那也未必!
“百姓就只能种田吗?没有别的办法?”
“没有!”牛英摇头,“官家,除了粮食之外,别的东西朝廷也不认啊!”
赵桓又是一惊,旋即又叹了口气。
地方上民生艰难……除了税率沉重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当下的硬通货只有钱和粮食,最多加上南方的丝绸。
如此一来,就逼着老百姓拼命种粮食,不敢放过一寸土地……结果就是黄河两岸,尽是农田,根本没有别的东西。
“你瞧着,这几年的水灾可算严重?”
“严重,每年雨季,泥水就跟土龙似的,往黄河里面灌,大块大块的土地,还有不少庄稼,都被洪水冲走了,等水退了,老百姓就坐在地头哭……臣,臣也没有别的办法。”
牛英痛心疾首,竟然忍不住要哭了。
赵桓眉头微皱,大宋的农村出了什么问题呢?
用个很让人糟心的词汇,那就是人口陷阱!
从立国到现在,一百多年,加上不抑兼并的国策,使得土地的承载已经到了极限……大户兼并了七成的田亩,百姓沦为佃农,只能终年劳作,拼命种粮食,交地主田租,承担苛捐杂税,最后剩下的一点,连口粮都不够。
整个大宋境内,几乎把能开垦的土地都给开垦了。
除此之外,人口增加,需要的柴火也与日俱增,结果就是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
失去了植被保护之后,水旱灾害变得更加严重。
农田产量下降,不得不开垦更多的田地……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口增加,土地兼并,超出承载能力,生态破坏,统治崩塌,起义遍地,大肆屠戮……人口下降,生态恢复,重新进入稳定周期。
很多人都讲王朝周期律背后是人地矛盾……这个说法有些简略了,或者说不够精准,真正的矛盾是人和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是简单的人口土地对比。
赵桓推行了均田清丈,硬生生靠着改革,截断了土地兼并……可生态的破坏已经超过了极限,人口还在增加,大宋的崩溃依旧会到来,只不过稍微推迟一些时间罢了。
“朕所谓的励精图治,还只是裱糊罢了。”
赵桓轻叹口气,随后对牛英道:“如果朕减少了一些税赋,百姓能松口气,他们会怎么办?”
牛英稍微迟疑,就说道:“臣,臣以为百姓会种些桑麻,毕竟衣食住行,衣还在食前。”
“那除了桑麻之外,还有别的吗?”
牛英沉吟道:“要看有多少余力了。”
赵桓想了想道:“你看这样,百姓每家要有十棵桑树,十棵果树,再有一片菜地,还要能养一些鸡鸭牲畜,需要留出多少田地?”
牛英听到这话,先是一喜,老百姓能达到这个程度,大多数人都会满意的。牛英认真算了算,“官家,每户至少要给留三两亩地,甚至还要更多才行。臣唯恐会影响朝廷的岁入啊!”
赵桓摇头,“岁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光是盯着收上来多少钱,岂不是成了盘剥百姓,敲骨吸髓了?”
赵桓语气轻松,“咱们辛辛苦苦打跑了金人,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让百姓过得更好吗?总不能舍本逐末吧?”
牛英听懂了赵桓的意思,顿时大喜过望,这位官家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的。
“臣代百姓叩谢天恩!”
……
农村不只是给朝廷提供粮食和民夫……农村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百姓的生活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同城市一样,农村也有百工百业,不能把农民全都局限在农田里,除了种庄稼,要有更多的选择!
赵桓直接在邸报上面抛出了看法,熟悉赵桓的人都清楚,官家这一次绝对是认真的。
民生是个很复杂的事情,绝不只是粮食产量一个标准……在金人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饿不死人就是最后的底限,可现在情况变了,老百姓也需要更多的享受。
家家户户除了种田之外,还要有自己的菜园子,有桑树,能够织布,要穿好看的衣服,要养殖家禽家畜,隔三差五,要能吃上肉蛋。
在刚刚击败金人的时候,赵桓就提出过,要让老百姓能吃上猪肉。
可当时只是说说,想落实并不现实。
此刻赵桓却是找到了思路。
要在农田之外,给老百姓留出更多的空间。
“国家富裕与否,不是只看岁入……现在朝廷岁入超过了两亿缗,可地方民生依旧艰难,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不要忘了,隋朝府库丰盈,积累无数,可天下百姓却一起造反,落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教训不可谓不惨重。”
“朕可以接受岁入暂时降低,尤其是中原地区,田赋要削减至少一半以上……还要鼓励百姓种植果树,种植桑麻,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予奖励。”
“还有,地方上百姓要进行经营,朝廷可以提供贷款,利息一定要低,甚至可以无息。”
赵桓说到这里,突然有人站出来,胡铨惊慌道:“官家,莫非要重新推行青苗法不成?”
“不只是青苗法!”赵桓很干脆道:“要向民间增加货币供应……只有民间的钱财充裕了,老百姓才不会因为急着变现,受到盘剥。这个借贷的事情,可以让康国银行参与其中,避免强迫。”
胡铨见赵桓语气坚决,只能把剩下的话咽回去……只要不是强行摊派就好。
御史台都没话说了,政事堂这边自然是举手赞成。
赵鼎甚至心领神会,对着赵桓道:“官家,这一次不只是减少田赋,还要给百姓分配一些菜地,这部分土地不用计入粮田,不用缴税。是不是可以把族产义田,也这么分了?”
赵桓欣然点头,赵鼎果然是明白自己的心意。
“可以分,但是也要保留一些,可以用这部分土地办作坊,开铁匠炉一类的。至于地租,可以算计地方收入,由百姓决定去留。”
第509章
扬眉吐气的武夫
牛英大马金刀返回了东明县,他是县尉,二把手,但是他当二把手,又有谁敢当一把手呢?所以这个县是没有知县的。
不但没有知县,甚至衙役都没有几个……牛英治理地方很有特色,不管大事小情,他一声令下,自然有人照着做。
征收税粮,征调民夫,全都是他的一句话。
如果地方上有冲突,那也不怕,他安排了几个老兵,扛着县衙的令牌,到各地巡视,小的冲突,直接当地解决,解决不了就来县衙,由他这个县尉决断。
几年下来,他处理的案子,没有一个不服气的。
从一些指标来看,东明县简直做到了三代之治。
耕者有其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偷窃抢劫,没有欺压百姓,没有冤假错案……很完美吗?
不!
哪怕牛英自己都承认,差得太远了,这块饱受水旱灾害侵袭的土地,穷得惊心动魄,气冲斗牛。
全县有耕地八十万亩,人二十万不到,差不多每个人能分到四亩田,一个三口之家差不多是十亩。
东明的亩产不及南方,每亩最多一石粮食,其中要交的田赋是三斗,再扣除一些徭役杂税,摊到每个人头上,一年只有三百斤粮食。
这还是丰收年景,稍微遇到灾害,立刻就要折半。
老百姓一点结余都没有,盖房,成亲,上学……每一样事情,都要借钱。运气好苦干几年,还能还上,运气不好,直接就会被债务压垮。
牛英不敢多用衙役,也是这个道理,他想把开销压到最低,减轻百姓负担。
可即便他再努力,也只能如此了。
贫穷,饥饿,灾害,像是梦靥,萦绕在所有人的头顶。
这么个局面,要怎么办?
民力,地力,已经完全到达了极限……甚至向外移民都做不到。
九牧林家能组织移民高丽,那是福建有移民闯荡的习惯,而且闽商实力雄厚,福建的物产也算丰饶,茶叶通行天下,都是十分能打的拳头产品。
一个壮丁出海,家里的妻子和父母还能采茶炒茶,走街串巷,贩卖山货……维持家用,不至于无依无靠。
而且出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相当多的培训,认识几个字是必须的吧,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也是应该的吧……总不能像发配罪犯一样,把人装船扔出去,然后就不管了。
东南的学风还是很浓厚的,识字的人也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