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623


很遗憾,这些条件放在东明县,全都达不到。
一家之中,就那么一两个青壮,让他们去海外,家里的妇孺老弱怎么耕田种地,怎么养活自己?
设身处地想想,你决定离开,然后父母妻儿就会挨饿,受冻,甚至丧命,你还能走得了吗?
举家迁徙,又哪来的钱财粮食?
即便朝廷愿意出,老百姓也不会轻易就愿意背井离乡,还是需要教育宣传……否则的话,就只能用绳拴着,效仿老朱,强制移民……而且还是强制移民海外!
没有足够的准备,这种程度的移民,必定会沦为一场灾难。
所以说任何一项措施,都要先考虑清楚状况。不然盲目模仿,必定会出大事情。
赵桓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他也总结了不少经验,目标不妨伟大一点,但是步子必须稳健……移民开拓,发展商业,点科技树,走工业路子……这些看似正确的东西,最好要先弄清楚条件。
没有足够的基础,步子大了,就只会扯着蛋。
一样的国策,不同的国情,结果也肯定是南辕北辙。
这么高深的理论部分,牛英是不清楚的……但是却不妨碍他坚定执行赵桓旨意。
牛英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县的老兵,老农,一共五百多人,齐集一堂。
牛英满脸红光,笑容可掬。
“这回俺见到了官家,官家问了好多事情,咱们大家伙的难,官家都知道哩!”
在场这帮人纷纷点头,十分感慨,都说官家还是好官家,比他爹强多了云云。
牛英看着这帮人,突然笑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官家也就是问问?告诉你们吧,官家已经下旨了,今年的秋税就要降到一成,官家减赋了!”
此话一出,人们短暂发愣,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才有人反应过来,继而泪流满面。
人们黑压压跪倒,痛哭流涕,望着京城方向,磕头作响,拜谢皇恩!
百姓们山呼海啸一般的热情,让牛英也是颇为感动,眼圈泛红了。
说起来他一个军中悍将,能跟官家说得上话的,跑到这么个穷县当县尉,是为了什么?还不是觉得自己能做点事情,能让乡亲过得更好。
有人贪图享受不假,可也有人想着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认可。
不管文人还是武夫,都不乏这样的人物。
过了许久,等大家伙平静下来,牛英才让他们坐好……该商量一下要怎么办了!
“田赋减下来了,官家的意思是希望大家伙能拿出一点土地,发展百工百业,不必全都种田……要让大家伙发挥才智,各显神通,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更好……咱们就商议商议,要怎么办……”
接下来的几个月,东明县就跟开了锅似的,从上到下,全都在讨论。
在秋收之前,终于讨论出来了眉目。
首先,每家每户,要多给一点菜地,根据各个村子的情况不同,从半亩到两亩不等……可别小看这点菜地,落到一个勤劳的农夫手里,能折腾出花来。
首先是种植一些萝卜白菜,这是基本的蔬菜。
然后可以种一些豆子,芝麻,做豆腐,榨油,芝麻酱……餐桌立刻就不一样了。
还能在房舍边上,弄个猪圈,养两口肥猪。
再有空余的地方,种上几十株果树,孩子们就有水果吃了,丰收的果子还能晒果干,拿来酿酒。
在果树下面,再养一些家禽,每天还能收获一些鸡蛋。
一个农户,可不是耕田种地那么简单。
每一个过得好的农家,都是个小型的农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能把这些都做好,七八成的农户都能保证基本的口粮和蔬菜,还有一些肉蛋供应,吃得好了,人也就壮了。
正如赵桓预料的那样,农村的确是百工百业,只要释放出空间,很快就能兴旺起来。
首先一点,东明的石匠都忙活起来,不少百姓种植了黄豆,准备着弄一个石磨。或者干脆更进一步,建个磨坊,一些富裕的农户已经开始筹措更大的举动了。
也有百姓种植了桑麻,纺车的需求也上来了。
木匠也变得忙碌起来。
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可手里的钱又太少了。
在这个关头,康国银行的借贷就送了过来。
牛英代表东明县,和银行的人谈了一份借贷协议。
他们一共借了八千缗,年息百分之五,另外由朝廷出面,承担百分之二,也就是老百姓要承担的利息只有百分之三!
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懵了。
百分之三?
仅仅是原本的一成啊!
这还真不是夸张,很多地方都有族产义田,除了用来接济贫苦之外,也能放贷……比如始作俑者的范氏义田,就是靠着放贷赚钱,逐步扩张到了八千亩,至于大圣人朱熹,也是放贷高手。
年息两三成已经算是良心的良心。
利滚利,驴打滚儿,能活活把一个家给吞了。
可这一次落到百姓头上的利息居然只有百分之三,低到让人不敢相信……
“牛爷,不会是朝廷故意设套,害咱们吧?”
牛英气得把眼珠瞪圆了,“放什么屁?这是官家的意思!再说了,上面也盖着俺牛英的印,要是假的,你们就拿斧子,把俺的脑袋砍下来!”
百姓们连连摆手,赔笑道咱哪敢啊……就是,就是有点不干相信。”
牛英哼了一声,“说实话,俺也不敢信……咱们是遇上了好官家啊!”
借到了钱的东明县,迅速动了起来……虽然钱不多,但却已经能发挥很大作用了。有一个王姓老汉,凭着祖传的手艺,在县城干了个铁匠炉。
一口气收了二十名学徒工,准备大干一场。
还有个姓韩的兽医拿着钱租了个门面,专门给牲畜治病,深受百姓欢迎。
相比之下,最大的投资还是落在了木器行上面。
东明县的木匠不少,手艺也不错,只不过以往只能趁着农闲的时候,做几个补贴家用,这一次机会来了,就干一票大的。
足足投入了五千缗,由八个最好的木匠挑头,成立木器行。
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就是鼓风机。
令人惊叹的是由于他们的东西质量过硬,竟然得到了军械监的认可,第一笔采购下来,就是一万二千缗!
穷苦的百姓第一次看到了发财的希望,乡镇作坊,迅速发展壮大,吸引着青壮劳力加入其中。
这一片饱受黄河摧残的土地,迸发出了勃然生机。
牛英这个军中悍将,杀人屠夫,居然成了治理地方的干吏,带领百姓致富的表率。
面对这个奇幻的结果,武将们倍感欣慰,回京述职的曲端叉着腰,就对着政事堂诸公毫不客气道:“本王真是没想到啊,居然连一个军中退役的老卒也比不上?看起来这圣贤书也不过如此啊!”
第510章
移民百万户
曲端的讥讽引来文臣的不满,赵鼎等人倒是不会跟他纠结……可是御史中丞胡铨却是不答应。
“曲大王,官家就多次和军中诸将说要读书明理,你却瞧不起圣贤书,只怕用心不良吧?”
“给我扣帽子?想吓唬住我啊?”曲端呵呵冷笑,充满了不屑,他扶着腰,冷笑道:“我什么意思,谁都听得明白,光是读圣贤书,肯定没法富国裕民。你们要想辅佐官家,开创盛业,只怕还要多学点本事啊!”
胡铨气得脸色涨红,十分不满。
倒是赵鼎一笑,“曲大王,你这次回京述职,怕是有些要务吧?”
曲端虽然张狂,也不敢无视堂堂首相,只能拱手笑道:“赵相公,这次俺收了一些钱粮税赋,打算孝敬官家……做官吗,总要干出点政绩的!”
这货嘴上说得客气,可是上翘的嘴角,得意的神色,出卖了躁动的心……曲端有一个厚礼送上来,换句话说,高丽这个国家,也被他折腾得够惨了。
曲端在高丽都干了什么呢?
总体来说,不能说是政通人和,也可以说是丧尽天良了。
首先一点,就是卖人!
尤其是婢女,更是曲端最热衷的生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