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623

第520章
恩典
大宋的皇宫毫无疑问是雄伟壮观的,论起规模,当世没有任何一座宫殿能够企及。不过今天皇宫的气氛很融洽,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像是过年一样。
牛英主动带着几个少年,朝着一个老者行礼,随后就被引入了大殿。
直到坐下,牛英才告诉几个少年,那位老者是当朝首相赵鼎。
“首相是个多大的官?”有人好奇道。
牛英想了想,解释道:“这么说吧,官家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首相决定能不能办成一件事!”
好厉害!
少年们嘴巴张得老大,一副颇为惊讶的模样,真的有这么大权力吗?怎么看着就像个普通的老爷爷啊?
很显然,在几个少年的特殊滤镜下,大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比如今天的盛会,来自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人,一应俱全。
过了好一阵子,突然在入口处响起了低呼之声……随后大宋的官家赵桓出现了,随着赵桓来的还有太傅李邦彦,大宗正赵士?。
赵桓满脸含笑,向大家伙点头。
随后皇帝陛下走向了一个老者。
李邦彦主动道:“官家,这位就是在天津创立女子学堂的王旭王东升。”
赵桓点头,“朕知道了,就是写下‘尔女子,宜读书。不读书,怎识字?不读书,怎明理?不读书,怎教子?书不读,是蠢材。蠢人多,国就衰。’的王东升先生啊!”
小老头脸色微红,连忙躬身:“官家竟能记得,草民受宠若惊!”
赵桓笑道:“女子入学,开天辟地,如此大事,朕不能不知。”
王旭见赵桓兴致很高,便仗着胆子道:“官家,既然如此,草民想请教官家,女子学堂,可是妥当?”
这是要官家的承认啊!
李邦彦失笑道:“官家今天第一个就来看你,心思昭然若揭,还用多问?”
王旭微微一怔,却还是固执道:“没有官家点头,终究不踏实。”
赵桓一笑,“好啊,你想询问,朕就告诉你。女子入学,朕极为赞同,没有任何犹豫……只是朕想问你,女子入学的宗旨何在?”
“这个……自然是让女孩子读书识字,日后能相夫教子,兴旺家族……不瞒陛下,草民也问过了不少人家,只要妻子能知书达理,子孙后辈成才居多,草民这才有了这个念头。”
赵桓点头,“这个道理还没错的,但是格局未免小了。”
王旭目瞪口呆……这还小吗?他让女子入学,已经是大逆不道了,士林之中有颇多的咒骂,他没办法,才把办学的地点选在了天津。
作为北方第一大港口,商货云集之地,民风开放,远比内地要好很多,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太多的反对之声,这一次能得到官家的邀请,也是他万万不敢想的事情。
“女子读了书,学了本事,只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未免浪费了人才,应该出来做事才是。”
王旭大诧,“官家,这,这让女子抛头露面,怕是有伤风化啊!”
赵桓大笑,“不然,你要知道,现在的军中早就有了女营……她们在历次战斗之中,协助抢救伤员,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整个军中不能缺少的力量。其实现在各地的女工也不少了,只要法令严明,一视同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步子迈得大一点,勇敢一些……先从城市做起,从天津开始,女子学堂可以再增加四处,朝廷要和其他学堂一样,拨付经费。”
王旭大喜过望,官家的开明完全超出了想象。
“草民叩谢陛下!”
赵桓笑道:“该是朕谢谢你们才是,想要天下越来越好,还需要大家伙共同努力才是。”
说完了女子学堂,往旁边一瞧,有个黑瘦的小老头,个子还不到赵桓的肩头,脸色晒得黝黑,在一群人当中,很不显眼。
但是赵桓还是看到了他。
“这位就是治河的高手,许多福吧!”
听到官家点名,老汉愣住了,竟然是身边人捅了他一下,这才急忙过来面见官家。
赵桓道:“朕听说你有八个儿子,都跟着你种树治河?”
老汉低着头,竟然叹了口气,“本不该和官家讲的,可草民不敢欺君……这八个孩子,只有两个是草民的,剩下的是俺兄弟的,算起来他们是俺的侄子。”
赵桓道:“那你的兄弟呢?”
“死了!”老汉无奈道:“俺二弟许多禄最早死的,留下了两个孩子,俺三弟叫许多寿……他,他死在了青化的战场上。”
赵桓微微一怔,青化之战,可是大宋转危为安的一战,地位之重要,不用多说。
这一战打出了一个足智多谋的曲端,也打出了一个兴汉为国的吴玠……可对于赵桓来说,最后无数民夫的帮助,才让他感慨万千,刻骨铭心。
当百姓真的站在他的一边时,赵桓确信自己,绝对能够赢得胜利。
没想到过去了多年,还能和当初的民夫相见。
赵桓情不自禁道:“李太傅,你说朕是不是该去青化瞧瞧?和大家伙坐在一起,畅谈往事啊!”
李邦彦连忙道:“这个自然好,老臣也想去看看了。”
许多福大为欣喜,连忙告诉赵桓,放心去吧,可比原来的日子好多了……关中说到底的问题是人地矛盾。
庞大的人口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再加上战乱破坏,难以维系。
在这几年里,解除了外患,不光是金国,昔日的老对头西夏也早早完蛋了。
随后想外面迁居百姓,第一次真正降低了人口压力。
随后又均分了田亩,生活的改变,显而易见。
只不过脆弱的生态依旧,如果拿不出解决办法,过个几十年,依旧会如此。
许多福自然不明白这么多,但是他知道一件事,小时候常去砍树的土丘光了,每到雨季,就有大股浊流冲刷而下,有时候辛苦种植的庄稼,就被洪水带走了,老百姓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许多福就领着乡亲,将山坡铲平,制造出平地,避免水土被冲刷走。
经过几年的努力,亩产超过了一石,算是初步成功。
随后许多福又有了更大的野心。
他试图恢复原来的树木。
而且为了种树,许多福还想了个办法,就是用草编成网,在容易被冲走的地方,拢住土地。
随后他发现这些埋下去的草绳还能稳固雨水,腐烂之后,增加土地肥力,长出更多的草木,随着草木恢复,夏天的暴雨也会减轻很多。
办法有了!
真的不要低估百姓,找准了方向,他们能坚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赴后继,丝毫不会退缩!
对于许多福来说,他已经带领着孩子和乡亲,足足坚持了八年……他们的村子已经变化很大了。
村子周围都是绿树成荫,每年水灾最小,粮食收获最多,日子过得最富裕。
在一片黄土为主的村落当中,出现了一个绿荫遍地的特殊例子,自然得到了重视,了解情况之后,许多福被请到了皇宫。
“造福桑梓,你做得很好……不说朕也有点想法。你看这洪水来了,不是一个村子独善其身就行的。更何况水旱严重,也没法独善其身。你愿意把自己的种树经验,推广过其他地方吗?”
许多福稍微迟疑,就点头道:“官家说了,草民自然会照着办,可可草民怕别人不听我的。”
赵桓一笑,“朕会下旨,让各地官吏过去,向你讨教,你可不能藏着掖着啊!”
许多福连忙摆手,他怎么会!
赵桓又陆续问了几个人,这里面有修长城的工人,还有马场的马夫……在这位马夫的手上,马场繁育的小马增加了三成之多。
相比那些把战马养成骡子的文官们,他实在是太强了。
可他的昔日的身份,不过是某个将门的家仆罢了,而且还是连续三代侍奉一家的那种,身份卑微无比。
谁能想到,一个奴仆也能登堂入室,站在皇帝的面前,他兴奋地几乎昏倒。
赵桓走了一圈,转到了牛英面前。
牛英只顾着给几个少年介绍情况,竟然没有注意到,等他抬头的时候,赵官家已经到了自己的眼前。
“官家,臣……”
赵桓摆手,“你的事情朕都知道……倒是他们几个,就是从鹰堡回来的少年?”
牛英连忙点头,“官家,他们的确不容易,小时候吃了太多苦,现在万里迢迢,到了大宋,臣琢磨着,官家该加恩他们才是。”
赵桓一笑,“你这话说得容易,朕现在能给他们什么位置?就算朕给了,他们也要能胜任才行啊!”
牛英瞪着眼睛道:“官家怎知他们不能胜任?臣瞧着他们的学问可好哩!”
赵桓冷哼道:“你说好不顶用,朝廷考试选官,抡才大典,那是有规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