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7/623


“好啊!那就让他们试试呗!通过了官家多了可用之才,通不过,就让他们接着学本事。”
赵桓扭头,正好看到了赵鼎,就随口道:“赵相公,给他们安排个考试如何?”
赵鼎咧嘴了,“官家,让外邦之人参加大宋的科举,还有没前例啊!”
牛英笑嘻嘻道:“赵相公,官家的意思,从这次之后就有了,不信你问问官家,是不是这个意思?”
赵鼎顿时气得翻白眼,好你个牛英,敢给老夫挖坑!
第521章
科举
赵鼎无奈看向官家,果不其然,赵桓脸上带着笑意,不用问,一定是赞同这个提议。
“官家,老臣以为此事或许该从长计议……”
赵桓含笑,“朕知道你的担心,不过朕以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不妨先试一试,如果弊大于利,朕准许政事堂叫停。”
赵鼎略沉吟,随即也就释然了。
使用外族人,最惨重的教训就是安史之乱。
说句不客气的,大宋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对大唐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的核心就是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君权旁落……以赵桓的睿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而且就让赵鼎来看,放几个外族少年,来当无足轻重的小官,也真的未必如何。
更何况耶律大石的西征,替大宋打开了另一番天地,那是一片比大宋还要辽阔的山河,偏偏大宋又一无所知。
吸收这些年轻人,利用他们,去打开那一方天地,至少建起来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政事堂的使命所在。
赵鼎并没有阻拦,只说还要经过礼部商议,拿出个具体的方略来。
赵桓自然不会管具体的事情,只要方向确定了就好,赵鼎也是个做事的人,并不会拖延太久。
“你们几个小子有福气了,可以参加考试了。”
官家和首相转身离去,牛英就迫不及待告诉他们好消息。
几个少年还是晕乎乎的,考试,要考什么东西?
考过之后,会有什么安排?
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三句两句也说不好,牛英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让他们坐好,先看看这场表彰大会。
很显然,这件事会成为大宋未来的一个信号,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在赵桓的表彰名单上,有创立第一个女学的教书先生,有治理水土的老农,也有带领乡亲,填平矿坑,重新复耕的老兵,甚至还有一个二十年,从不出错的户部书吏……几乎全都是普通人。
像牛英这种,既当过统制官,又干过大名知府的,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
“朕一直在想,要跟大家伙说什么……就问问大家伙,朕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皇帝多大……力量?
这话可不好回答,最后还是落到了首相赵鼎身上,“陛下雄略,无可匹敌!”
赵桓大笑,“赵相公,你是不知道当初朕刚继位的时候,那时候朕站在城头,看了看外面几万金人精兵,朕的腿都是软的。”
赵桓毫不避讳道:“一个人力量能有多大?朕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的败局,朕着实没有什么底气。朕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希望让天下人一起扛起江山社稷,朕不过是亿兆黎民之一。”
“只有真正和百姓站在一起,朕才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赵桓热情洋溢,用力握紧拳头,“过去在朝堂上,埋首案牍之中,朕也不知道,竟然有如此多的的百姓,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超凡脱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能人找出来,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百工百业,每个行业的细微改善,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落到整个大宋,就是富国裕民,就是国富民强!”
“所以说,你们都是大宋当之无愧的功臣。来人,把把朕准备的赏赐拿上来。”
很快就有盔甲鲜明的侍卫,托着一个个红木托盘,到了近前。
在托盘之中,摆放着一块圆形的物体,金灿灿的底儿,一圈白润的玉环,金玉镶嵌,端庄大气之中,透着富贵奢华。
不愧是上国气象,巧夺天工。
按照名单,一个个发了下去。
只不过到了牛英这里,他得到的并不是金底儿的,而是银的,再看看那几个少年,就只剩下铜的了。
毕竟都是有功之人,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牛英这一次不过是扶贫有功,相比起其他贡献更大的,只能落到第二等……少年们也仅仅是在修渠当中,表现很好,只能是第三等,不能更高了。
可即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来世?
滚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们在大宋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只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可问题是科举之路并不好走啊?
他们忧心忡忡,就连御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颁发奖章之后,赵桓又让大家伙继续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向天下推广。
随后赵桓还给他们安排参观,瞧瞧京城风貌,看看戏曲表演。
总之要玩好,看饱,然后再高高兴兴,返回家乡。
可鹰堡的少年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了,他们只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毕竟对他们来讲,连科举要考什么都不清楚。
这时候还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陆游,你把人带过来的,重要管到底吧?
陆游也哭了,他刚刚得到一个任务,要去翰林院,协助修西域史,这可是一件大事,断然没法抽身。
不过陆游也扛不住牛英的压迫,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原来在国子监做事,名叫辛赞,学问笃实,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荐了一个叫史浩的太学生。
这俩人不情不愿,到了牛英手下。
“牛县尉,我看你是异想天开了……科举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汉人学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还未必能通过。这些年轻人里面,能说汉语的都不多,即便能说,还要会写,又要文理出众,才能通过。没有十年之功,是断然不行的,你这就是让朝廷给他们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气道:“俺虽然在外面当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举已经不同以往,除了原来的进士科之外,算学,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纳入其中,谁规定一定要写文章的?”
辛赞稍微迟疑,忍不住疑惑道:“牛县尉,他们懂这些学问?”
史浩也是颇为不信,“这些少年不过是蛮夷罢了,怎么能学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愤怒了,“你们两位最好睁开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证你们大吃一惊的!”
牛英可是信心满满,他可不是无缘无故办这些年轻人的,在修水渠的时候,已经有当初的老兵写信给牛英,详细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情况,牛英心里有数。
可是辛赞和史浩却是一点不清楚,他们见到了这群年轻人,经过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个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开眼界啊!
首先,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相当惊人,从鹰堡到大宋,这一路走来,加上这段时间……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会了汉语,可以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年轻人之中,还有一少部分,居然学会了书写汉字,能够阅读书籍。
当然了,指望他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毛笔字,那是难为他们了,但是已经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两个年轻人,更是能背诵上百篇的诗词,大苏的词作随口就来。
“当真是神童,天赋异禀啊!”
辛赞忍不住感叹,原来蛮夷也有人才……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鹰堡少年都是经过反复挑选,优中选优,加上强大的生存压力,有些过人之处,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赞来说,他就有个孙儿,还不到五岁,就会写诗了,那孩子叫辛弃疾!
想到了自己的孙儿,辛赞脸上越发柔和。
“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师者的福气,能教蛮夷入华夏,更是功德一件……咱们俩可要好好出点力气。”
史浩立刻点头,教化蛮夷,这可是圣贤作为,半点不能马虎。
他们很快就行动起来,先是从几万个年轻人当中,挑选出才学突出,有过人本事,能通过科举的。
随后进行了封闭训练。
第一项工作就是练字……好在现在的科举对字迹要求没那么高,不然这帮年轻人一个都别想通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7/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