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623


字迹工整即可,语言要尽量平直通畅,不必在意文采,也不用典故。
他们参加的科目也放在算学,天文,律法上面……首先说算学,这是最让辛赞和史浩惊叹的地方,有几个少年的算学本事,让他们都惊骇,放在大宋,都是顶尖儿的。
后来辛赞才弄清楚,原来在他们的家乡,有一条尼罗河,每年泛滥,在河口位置,地形不断变化,被河道切割成稀奇古怪的形状。
不光形状怪,而且每年都有变化……所以为了合理分配土地,他们就要研究如何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合理均分土地。
这个构成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年,是被当做御用账房培养的,他们甚至学过来自东方的九章算术……
“是咱们孤陋寡闻了,小觑天下人了。”
辛赞和史浩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既是教导年轻人,也是提升自己……终于,在礼部拿出外族考试办法之后,一共有七十三名鹰堡少年,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相比起近三万人的数字,似乎少了一些,还不知道能有多少人通过考核……可即便如此,已经足够了,在科举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爬起来,为自己的同伴们祈福!
一定要争气啊!
第522章
为官
少年纳昔还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他的语言能力不差,但是书写不成,尤其是粗长的手指,摆弄不明白毛笔……写出来的字根本做不到大小均匀。
再有一点,他在鹰堡的时候,并没有选为那些最出色的孩童,也就是说他只学了刺杀的本事……虽然现在努力补课,但差距还是很大。
不过他倒是没有气馁,既然同伴能够参加,他也有机会,只是要等些时候罢了。
这家伙随身带着小册子,从最简单的蒙学读物开始,只要有了功夫,就在空地上拿树枝练习,甚至到了晚上,还会接着月色练字。
他觉得自己完全疯魔了,为了一个功名,为了一个小官,就不顾一切了。
有时候也不免要怀疑……这是不是大宋的手段啊?
毕竟他们在鹰堡,不也是一样的套路,先给一些好处,然后就逼着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样吗?
好像又不一样。
山中老人所谓的天堂,是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骗人的。
可大宋不一样,是真真切切的,既然一切都是真的,那也就没有欺骗的问题。
所以他的付出还是值得的……可为什么考试结束了,成绩还没有公布……时间足足过去了半个月,听别人说,都是很快出结果的?
难道是考得太差,不愿意公布?
又或者不想放他们入朝为官?
少年们七上八下,对未来半点把握也没有。
而此刻的朝中,也发生在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就是能不能让外族为官?
出人预料,持反对意见的力量非常庞大……首先就是李若水,其次还有枢密使张浚,兵部尚书刘子羽,御史中丞胡铨,礼部尚书胡寅,刑部尚书林景贞……加起来近十位重臣,都持反对意见。
正因为如此,考试结果迟迟无法公布。
“官家,臣以为任用外族人为官,恶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臣还是恳请陛下三思。”李若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赵桓对这位心腹还是十分在乎的,因此认真问道:“你是担心重蹈覆辙?再来一次安史之乱?”
李若水摇头,“官家,臣固然清楚,让几个异族少年,入朝为官,断然不会出现第二个安禄山……可臣有一样担忧。”
“讲!”
李若水深吸口气,凝重道:“官家,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谁也不好说,今天放异族为文官,明天就可能让他们当武将。有一个两个,就有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臣委实不敢预料。臣以为为了稳妥起见,必须防微杜渐,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们授官!”
李若水的这番话,加上唐朝的例子在前,一时间还真没谁能反驳,垂拱殿陷入了一阵沉闷。
良久之后,赵桓突然开口了,“这事情的确牵连不小,不如让辛赞和史浩过来,让他们谈谈感受。”
这俩人和鹰堡少年接触时间最长,想必经验也最丰富。
得到了赵桓的传召,很快就赶了过来。
赵桓沉声道:“你们和这些异族少年相处这么长时间,你们觉得会有后患吗?就是类似安史之乱的那种,我们总不能用一个安禄山吧!”
赵桓是笑着说的,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辛赞一愣,莫非说朝中有人进了谗言?
他沉吟再三,突然躬身凝重道:“回官家的话,臣也读过一些书,臣以为安史之乱的祸根不在安禄山,而在大唐!”
这时候胡铨站了出来,他沉着脸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无非是说玄宗昏庸,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如果大唐国政清明,自然不会有安禄山作乱。可你不管怎么说,安禄山野心勃勃,起兵造反,却不是假的吧?”
辛赞怔了怔,随后深深一躬,恳切道:“官家,能否让臣把话说完?”
赵桓点头,“讲吧!”
“是!”
辛赞理了理思路,随后道:“安禄山的确是胡人不假,可他早年逃出部族,仗着自己会六种语言,充当了胡汉之间的牙人。”
提到了安禄山,就想到了那个痴肥的大胖子……其实早年的安禄山还是很机敏的,机敏地不像个胡人。
他靠着撮合买卖,促成交易赚钱,是个很有能力的中间商。加上他又会多种语言,堪称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于安禄山从军的原因,也十分魔幻。
他因为偷羊被抓,落到了幽州节度使手里。
结果这位节度使见安禄山是个二百多斤的大力士,十分勇武,觉得杀了白瞎,就收到了麾下,充当打手。
就在这个过程中,安禄山认识了史思明,两个人的使命都是抓捕俘虏,说白了,就是以胡制胡,他们干得十分卖力气。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就像成吉思汗在起兵之前,也是大金的忠臣孝子,至于满洲的野猪皮,更是等到了“杀父仇人”李成梁去世,才敢起兵,忠诚度足以让吕布汗颜。
假使大唐没有那么空虚衰弱,安禄山手里的实力也没有那么强大……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安禄山当一辈子大唐忠臣,也是可能的。
那问题出在了哪里,能不能避免?
“官家,臣以为大唐之失有二,其一,接受诸部内附之后,并没有打散重编,反而让他们聚居一处,生息繁衍,十分团结,实力也越来越大。”
“其二,大唐的兵归将有,导致一些节度使可以任用私人,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没什么根基的胡人,更是受到欢迎!”
为什么喜欢用胡人?
貌似也没什么复杂的,巴格达的贵族不也是喜欢用马木留克吗!
胡人在大唐没有根基,而且骁勇善战,用他们成本不高,又不用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反过来抢了主将的功劳。
这个逻辑上也算通顺,只是有一位问题,那就是胡人的权势越来越大,还会不会甘心充当工具人?
一旦他们反叛了,朝廷又拿什么制约他们?
很显然,唐朝就是玩脱了。
类似的案例简直不要太多,马木留克也不建立起自己的王朝!
还有,那个跟安禄山一样,都是二百多斤大力士的阿明,不也疯狂乳英……还有堪称仁君典范的马西挨,一人战五常的卡大佐。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不断扩张的时候,肯定要吸收外族人士,为我所用,巩固统治根基。
可一旦走上了下坡路,这些外族人没什么忠诚,通常会赘婿噬主,在下坡路上,猛踩一脚油门……断送了大好局面。
“官家,臣窃以为我大宋约束将士极为严厉,似安禄山这种,根本不可能进入军中,即便混入军中,也没法担任三镇节度使,执掌大权。臣……”辛赞鼓足勇气,“臣以为是杞人忧天!”
一个小官,硬刚当朝宰执,可不是轻松的。
不过好在李若水虽然对事情很认真,但是对人却是很宽宏,并没有在乎辛赞的态度。
相反,李若水直接道:“官家,非是臣不明白这些道理,有官家在位,自然不会有安史之乱,可久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五胡乱华始于胡人内迁,而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等到西晋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之多。臣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担心若干年后,朝廷典章制度荡然,难保不会被蛮夷所害,重蹈覆辙!”
李若水这话让辛赞都没法反驳,谁能说得准几十年后会怎么样?
就在这时候,突然赵桓低声道:“李相公,你说得自然是有理,只是朕想问你,也问问大家伙,能不能有个办法,可以保持国策,不至于在几十年后,面目全非。”赵桓抬起头,平视着自己的臣子,看着这些大宋朝的精英。
有没有长治久安的办法,拿一个出来!
在场诸公面面相觑,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而是找不到答案。
强如汉唐都灰飞烟灭了,大宋虽然收回了燕云,补足了国势,可难保不会在百十年后,天下崩坏,社稷倾覆。
让他们拿出万全的办法,着实不容易。
赵桓再三询问,还是无人能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