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623


听官家帮自己说话,王次翁立刻磕头,“臣还是难辞其咎,说到底是第一次督造船只,缺少经验。臣愿意受罚,从此之后,必定吸取教训,再也不会出现差错了。”
赵桓看了看陈康伯,又道:“损失几十艘船只,的确是个大事,可国家这么大,总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既然不是王尚书有意为之,就不会直接定他的罪……一国尚书,朕之手足,总不能破了皮,就砍掉一根指头吧?”
陈康伯绷着脸道:“官家爱护臣下,臣以为是情理之中。办事出了差错,也是难免。可臣想问官家,如果这些船只并没有损失在海上,又该怎么说?”
一瞬间,赵桓的眉头紧皱,显然有些意外。
而在另一边,王次翁的脸色骤变,不过只是一闪,他就恢复了正常,反而哂笑道:“陈尚书,那可是十丈以上的大船,因为遭逢狂风巨浪,损失在了海上。你想说我贪污了这些船只吗?”
“没错!”陈康伯冷笑道:“你就是贪污了这些船只!”
“我,我贪污船只,我能藏在哪里?”王次翁反诘道:“你这话简直跟笑话一样,三岁孩子都不信!”
陈康伯依旧镇定,哂笑道:“这么多的大船,放在大宋,固然不行,可放在外面,就不好说了……比如倭国!”
“倭国!”
王次翁大惊失色,几乎站起。
他慌忙冲着赵桓磕头,涕泗横流。
“官家,冤枉,天大的冤枉!臣是大宋臣子,如何能自甘堕落,勾结倭国啊?陈康伯分明是诬陷臣,请官家给臣做主啊!”
此刻的赵桓倒是不慌不忙了,他斜靠在龙椅上,眉头微皱。
“陈康伯,你说这些船去了倭国,王尚书何以要把船只送去倭国,他有什么动机,你又有什么证据?”
陈康伯挺直腰背,朗声道:“回官家的话……王次翁打倭国的主意,自然是倭国的银山!”
赵桓眉头挑了挑,似有所悟,竟然下意识点头。王次翁却是吓坏了,“官家,臣,臣冤枉啊!”
赵桓一摆手,“不用着急,朕先听完陈卿的说法。”
王次翁的心不断下坠,他只能伏在地上,脸色愈发苍白,嘴唇甚至不自觉颤抖起来。
如此隐秘的事情,陈康伯怎么可能知道?
这家伙不声不响,又怎么抓到了他的把柄?
多半只是捕风捉影,没什么了不起的!
王次翁不断安慰自己,可陈康伯却是没有半点放过他的意思。
“官家,臣这里有一封胡士将的札子,请官家过目!”
胡士将!
听到了这个名字,王次翁肩膀耸动,从鼻尖儿流下了一滴冷汗。
坏事了!
赵桓伸手,接过了札子,但是却没有看,而是随意压在了手掌之下。
“陈康伯,如今高丽和倭国的情形如何?又怎么有了敛财之机?”
陈康伯忙道:“回官家的话,臣虽然执掌户部,对于战事也是有所了解的……自从胡士将去了高丽之后,就发动高丽兵马,攻击对马岛,双方战事不断,一直到了现在。”
……
高丽和倭国的事情,不是三句两句能说明白的。按理说这二者都算是大宋的属国,在抗金的时候,也都出过力气。彼此攻伐,会不会影响大宋的形象,让人觉得大宋家教不严呢?
其实也没有这么多担心,毕竟在东北亚这块,就剩这么两个看起来还像国家的属国了。
胡士将接了高丽行台之后,就发兵讨伐对马岛。
理由也很充分,此前倭国以对马岛为跳板,登陆高丽南部,霸占了一些土地,不愿意离开。
现在为了高丽的安全,拿回对马岛的掌控权,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胡士将开启战端,对于高丽来说,绝对是个好事,首先他们和倭国千年仇恨,彼此恨不得屠光了对方。
再有高丽的日子着实艰难,都活不下去了……跟倭国打仗,至少能吃一口军粮,不至于饿肚子。
侥幸还能抢点什么,发一笔小财,如何不愿意!
大宋这边,竟然也是愿意的,尤其是已经移民过去的汉人,他们更是盼着消耗高丽的壮丁,把地盘让出来给大宋移民。
因此光是闽商就给胡士将提供了三百万缗贷款,还提供了上百万石粮食。
甚至有十几家闽商联合发话,打!打下去!
只要多打一天,就多给一万贯。
胡士将面对这个局面,更是乐得下手,毕竟一个文官想弄点军功还不容易呢!
大宋这边斗志昂扬,一心求战。
可转到倭国这边,情况就有点微妙了。
首先倭国在抗金这块,是出了力气的,至少表现比高丽好。
论功行赏,不说把高丽给他们,也不该发兵讨伐啊!
大宋这件事情上,愧对属国。
你不仁,我不义。
倭国上下,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大宋的声音。
其实也是他们自作多情,真正出兵帮助大宋作战的只是平氏,更准确说,是平忠正。
靠着上国的青睐,平忠正返回倭国之后,开始推行新政。
他的第一项政令,就是废刀令!
平忠正认为倭国的混乱,源于武士集团做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他的设想是废除武士特权,重新招募士兵,建立起一支属于他的强兵。
然后以这一支兵马统一倭国,到时候是自己做倭国之主,还是当实际控制朝政的权臣,都看上国的意思。
反正他已经是大宋的东瀛都护了。
平忠正开始推行新政之后,立刻就遇到了剧烈的反弹。
令人讶异的是居然不是那些武士率先反对,而是普通的底层人。
没错,就是那些见到武士,要让道施礼,稍有不敬,就会被打杀的倭国普通人。
倭国人的奇葩之处,自然不必多说。就拿那些名贵的武士刀来说,为了表明刀锋锐利,在铸造好之后,甚至会用活人试刀。
给贵族服务的铸刀世家会上街随意找一个“幸运儿”,然后拿他实验刀锋如何……有时候为了实验一口刀,要死的人超过十个。
只有这种染血的宝刀,才能配得上贵族的身份。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居然有这种铸刀世家存在,代代传承,把工匠技能都点满了。
不得不说,真是活久见了。
按照道理讲,颁布废刀令,取消武士特权,底层百姓该极力拥护才对。
奈何这是倭国啊!
倭国的常识就是没有常识!
底层人听说废刀之后,很多人居然去哭求平忠正,不要废刀,不要废掉武士。
他们的理由也很奇葩,如果废除了武士,没人打仗,就需要他们上战场。
普通人不想承受战争的残酷,所以他们宁愿忍受武士的压榨盘剥。
第一道政令就碰壁了。
平忠正实在是接受不了……颁布废刀令,废除武士集团,那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不受压榨。
即便日后还有战争,也会比现在每天打仗要好!
而且你们就不想挺直腰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吗?
为了尊严和地位,投身军伍,报效国家,这不是很正常吗?
平忠正在大宋的这些年,见了太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从牟驼岗到燕山府,到处都有殉国将士的丰碑。
在倭国,为什么就不行?
很不幸,不是每个人都配拥有尊严。
废刀令推动不下去,底层百姓动员不起来,原本追随在平忠正身边的势力也相继瓦解,除了一个空头的东瀛都护,什么都没有了。
没持续多久,平忠正就在忧愤之中,染病死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