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0/623


残酷的事实证明,在倭国推动变革,甚至比高丽还要艰难。郑知常好歹是弄得天下大乱,才丢了性命。
而平忠正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就直接挂了。
还能说什么?
失去代理人之后,来自高丽的攻势越来越凶猛,倭国这边压力也越来越大。
“官家,根据臣的消息,倭国给王次翁送了厚礼,希望他帮忙周旋,除此之外,还给他派遣了一百名武士。身为朝臣,豢养这么多倭国武士,真不知道是什么用心?”陈康伯毫不客气道。
第531章
锦衣卫
陈康伯亮出了杀招,王次翁的别院之中,的确有一批倭国武士……数量不算少,至于想干什么,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官家,官家!臣断然没有谋反之心啊!官家手握几十万禁军,臣一介文臣,区区户部尚书罢了,就算给臣几个胆子,臣也不会谋反,更何况是用倭国人谋反,简直是荒唐啊!求陛下明鉴,明鉴!”
王次翁用力磕头,鲜血染红了面前的地砖。咚咚作响的声音,在耳边萦绕着。
赵桓面色凝重,他当然不相信王次翁会造反,也知道他不可能造反。在这个天下,还没人能把他赵官家从龙椅上赶走。
但是这却不是王次翁脱罪的理由。
“什么时候大宋朝中重臣的标准这么低了?不谋反就是好人了?”赵桓气得站起,用力一甩肥大的道袍。
“押下去,立刻彻查,严惩不贷!”
不需要废话了,赵官家一锤定音。
王次翁被殿前司的人拖了下去,值得一提的是王次翁没有被送到刑部天牢,而是被押解到了一处特殊的地方,属于殿前司的牢房。
“官家,王次翁是朝廷重臣,理当关在刑部,由三司会审,才能名正言顺。殿前司的私牢,到底不合适。”
面对赵鼎的质疑,赵桓笑容可掬,“赵相公,虽说朝廷的事情要讲究规矩,可朕这个皇帝,也有制定规矩的权力吧?”
“这个……自然是有的。”赵鼎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赵卿,朕已经废了宦官,总不能手边一点可用之人也没有吧?”
赵鼎悚然,他感觉到了赵桓话中的威胁……官家可以废除宦官,但官家也有权力恢复……这位可不是仁宗那种摆设皇帝,他可是确确实实,杀伐果决的马上天子!
想到这里,赵鼎连忙躬身,“废除宦官之后,应该如何,还请官家示下,老臣这就照办!”
赵桓淡然一笑,“赵卿,你熟悉历代官制,朕问你,除了宦官之外,可有专门设置的官署,侍奉天子的?”
赵鼎立刻道:“回官家的话,要说侍奉天子,在秦汉的时候,都设置了少府……少府的执掌有两项,其一,是打理皇家产业,征收税赋。其二,是供应皇室所需衣食住行等物。”停顿了一下,赵鼎又道:“在秦代的时候,少府之中还设有尚书令,尚书丞,辅佐文字,处理机务。后来光武帝刘秀设置了专门的尚书台,执掌朝政。”
赵桓点头,“那这个尚书台可是后来的尚书省?”
赵鼎点头:“尚书台初设品级不高,但权柄极重,朝堂事务,无不总揽,到了魏晋之后,权臣无不录尚书事,随后为了限制尚书台之权,又增设了中书监,也就是后来的中书省。”
……
其实纵览中国古代的官制,是有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非常有趣。
差不多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面临着一个庞大国家该如何治理的问题。这时候肯定没法依靠一两个人完成,皇帝决策,宰相辅佐的模式也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的两千年,博弈的双方就是皇权和相权。
这二者该怎么分配?
皇帝抓大事,做决策,宰相管小事,提供建议……貌似很单纯,可问题是大事小事,该怎么界定?
如果一位成熟老道的宰相,面对一位青涩懵懂的皇帝,谁又是真正的掌权者?
再经历霍光这种废立天子的超级权臣之后,整个官制就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削弱丞相权柄,弱化三公……可到了后面,还是不行,就干脆以小制大,把原属少府的尚书台拿出来,说白了,就是让天子秘书掌权。
渐渐的,尚书台权柄越来越重,职位越来越高,取代了原本的丞相,再度威胁到了天子。
这时候再度分割相权,弄出了中书监。
经历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之后,到了隋唐,渐渐就形成了经典的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分割相权。
到了这一步,就已经从秦汉时候的独相演变成了群相。
一大群高级官僚,共同享有相权,辅佐天子。
那到了这一步,事情就解决了吗?
显然没有。
相反,还更糟了。
你把相权一分为三,三权分立,宰相们就互相内斗,让天子高枕无忧吗?
想什么美事啊!
宰相可是官僚集团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虽然也争斗,但那是演给皇帝看的,私下里他们都有沟通,彼此该竞争竞争,该合作合作,发财的时候,从来没有含糊过……所以有人跟你讲什么三权分立能够互相监督,就可以啐他一脸了,这玩意老祖宗早就试验过,根本行不通。
而发展到了大宋朝,出现了最糟心的局面。
三省变为了中书门下,宰相们合署办公,一旦大家伙点头了,皇帝也没有了插手的空间,只有在宰相有分歧的时候,皇帝才有了表现的空间。
所以说什么封建皇权越来越强化,这个结论是存疑的,至少后世没哪个皇帝,有秦始皇的权柄。
“赵卿,朕思忖了好长时间……觉得与其折腾官制,不如老老实实承认,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天子也不可能尽数总揽一切。”
赵桓笑呵呵道:“朕的意思是这样,朕只设文武两个衙门,替朕做事。一个就是殿前司,改成锦衣卫,负责宿卫皇宫,监察内外,只对朕一个人负责。第二,就是设立内阁……仿效最初的尚书台,挑选一些学问笃实,了解国朝法度典章的文臣,由他们负责处理奏疏和宫中杂事。”
“至于外面,一切都以政事堂为主……朕还打算恢复三公执掌,重新设立宰相,总揽政事堂,设立都察院,检查百官,再把御营司和枢密院合并,主掌全国军务,负责统兵。”
赵桓接连抛出震撼弹,赵鼎被炸得都有点麻木了。
他冷静了好一会儿,这才意识到赵桓要做的事情。
这位不是改革,而是倒退,还是一步要退到秦朝那种!
“官家,这,这恐怕不行吧!”
赵桓大笑摆手,“赵相公,没什么不妥的,其实我们折腾了这么多年,或许最有趣的事,就是我们又返回了起点,而起点什么都有!”
……
赵桓和赵鼎的谈话,很快就传了出去,尤其是大宋的官员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敢不知!
赵桓给出的论断很惊人,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努力,大宋的官制要返回到秦汉的状态……原来最初的时候,就是最合适的。
大家伙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是该赞叹官家恢复古礼的勇气,还是该劝谏陛下,不要异想天开。
尤其是儒家强调的复古,那也是恢复三代之治,而不是恢复秦汉旧制啊!
官家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和大多数迷糊的人不一样,极少数洞察官家心思的人,已经开始筹划了。
“殿下,你可看清楚了官家的用意?”虞允文比起几年前,要成熟不少,还留了整齐的黑须。
赵谌低着头,皱着眉头,显然有些烦恼。
“父皇随便怎么折腾,他都是一言九鼎,只是苦了我了,往后只怕权柄尽失啊!”
虞允文忍不住大笑,“殿下,你这就错了,官家还是留了两个关键抓手的,而且又把兵权从政事堂分割出来,殿下想翻脸掀桌子,自然还有机会。只是臣以为经过官家这么一改,还真是挺不错的。”
“不错在哪里?”赵谌追问。
“不错在职权清晰,可以减少许多推诿扯皮,以后做事也能容易不少。”虞允文信心满满道:“臣敢打赌,这一次改制,必定会百世流芳!”
赵谌不屑冷哼,“我爹做的事情,百世流芳的还少了?我是要问你,咱们该怎么办?往后的朝中,谁还能帮咱们说话?”
虞允文愣了一下,突然道:“殿下,没准不用别人了,咱们就能拿到说话的资格!”说这话的时候,虞允文下意识往后靠,因为他已经嗅到了升官的气息了。
整个官制调整,伴随着惩处贪官,偌大的朝堂,狂风暴雨,雷电交加。
也就是岳飞在京,稳住了禁军,才让赵桓敢放手施为。
对于赵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这是他手里的一柄利刃,必须足够锋利才行。
赵桓设立了锦衣卫都指挥使,官居二品,由刘晏担任,副都指挥使由李世辅担任,一个党项人,能步入大宋高层,执掌锦衣卫大权,不得不说,李世辅的确很不一般。
锦衣卫主要负责宿卫皇宫,对外探查军情,对内检查百官军民……而且赵桓还给了锦衣卫一项特殊的权力,所有戏曲,文学作品,尤其是要搬上舞台大规模演出的,都由他们负责。
这样一来,锦衣卫的权柄就大得吓人了,不论内外,什么都能插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0/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