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623


想一想,当所有的大头开支,都有人帮你解决,还要那么多货币干什么?
这种模式叫计划经济,放在国际上,也可以换货贸易,代替货币交易……以物易物,至少不会拿到一堆没用的债券。
也就不存在某个国家放肆印钱,收割全世界了。
所以说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相国,太子以工人管理作坊,以桑农征收生丝……在一些环节之中,已经省略了金银,相国以为如何?”
赵鼎寿眉微动,良久才道:“此事本不可为之,不过是殿下强自为之罢了!若是寻常人,又如何能借来生丝,如何能驱使织工做工?”
这话可有点让人吃惊,这位怎么会直接批评太子?
虞允文想反驳,可陈康伯比他还快,而且身为次相,说话更有份量。
“相国,殿下从桑农手里征收生丝,看起来像是借贷……可细细推敲,又有不同。殿下让桑农组成合作社,收购价格公道,桑农自愿缴纳生丝。对待工人亲厚,奖励丰厚,织工也愿意做事。”
“这是你情我愿……正如官家所讲,这是计算之后的,大家都觉得合理,哪怕暂时没有钱,也可以欣然为之。这和其他作坊已经全然不同,那些作坊以钱为先,谁出钱,谁说了算。压低生丝价格,压榨织工劳力。他们只给桑农一点买口粮的钱,也只给织工维持生计的钱。至于其他获利,悉数落入了出钱之人的手上。”
陈康伯突然福至心灵,断然道:“太子殿下的举动正好证明了,其实大可以不用商贾,抛弃金钱,足可以让每个人都满意!”
陈康伯说完之后,仿佛打开了一扇门,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多年理财的困惑,一下子解决了。
通了,全都通了!
这一刻,堪称陈康伯的龙场悟道,整个人的境界都升华了。
“官家,臣,臣知道要如何摆脱商贾的左右了。”
赵桓淡然一笑,“陈相公不要高兴太早,这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不过确实可以打击商贾的嚣张气焰,去去他们的威风!”
第543章
实业为王
赵官家只是一句话,大宋的上下便已经动员了起来。
一个年纪,精力,威望都在巅峰期的天子,着实是太可怕了,各地掀起了一场针对不法商贾的雷霆行动。
凡是有什么坑蒙拐骗,囤积居奇恶行的商贾,都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人冲进来,把他们扭送衙门。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牛英,这位素来以杀心著称的治安部尚书,这一次居然没有举起屠刀,相反,他要求各地必须按照证据办案。
如果敢陷害无辜,诬陷无罪商贾,必有重罚。
牛英的身份太特殊了,特殊到了他做什么事,都会有人觉得是官家授意的。
这就很玄妙了,大家印象中的牛英是什么人?
不学无术,粗鲁不文,残忍好杀……这么一个东西,身居高位,如果能干出什么有道理的事情,那多半是有人指点的,偏偏又只有官家能命令他。
于是一个让人无语的情况出现了,牛英居然隐隐成了赵桓在政事堂的代言人。
他自己也变成了钦差大臣,说话的份量急剧上升。
只不过大家伙真的弄错了,这事不是赵桓授意的,人家牛英也是读书的。
想什么四书五经,牛英是读不懂的,但是这些年除了许多新的学问,牛英闲暇的时候,也读一些。
刚开始的时候,当真是硬着头皮,怀着上坟的心在看……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牛英渐渐开窍了,还真能明白不少。
到了最近,在学界就讨论工商的问题。
过去把农桑视作根本,工商是末业。
可是随着作坊越来越大,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
就在京城的西山,有足足五万人挖煤,在几十里之外,铁厂高炉成排,工人过十万,每年给边军提供的铠甲就有五万副,还不要说别的东西。
天津港口的船厂雇佣了八万人,江南的纺织作坊,几千架织机比比皆是。
到了这一步,作坊已经不是父子师徒的家庭模式了。
而且从作坊出来的产品,也相当惊人。
到了这一步,谁也没法依旧简单把工商视作末业,甚至也不能把工商连在一起。
因此有一批有识之士,就极力主张,把工商拆开。
工业包括采矿,冶金,加工,营建,制造等等……至于商业,则是单纯的商品买卖,牵线搭桥,从中间获取利润。
按照这个分类方式,古往今来,中原大地上,最多的是商业。
天南地北的商贾,靠着聪明的头脑,敏锐的嗅觉,从各地收购土产,拿到另外的地方出售。
为了方便商贾经营,才出现了柜房、金银店,钱庄票号……其实包括以前的大相国寺在内,都是依附商业兴旺发达的。
当然了,商人也不完全是投机取巧,事实上长途贩运也是很辛苦的,好多商人又自己开作坊,制造商品……但是总体而言,都是以买卖为主。他们不制造商品,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而且但商人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就不免走上投机取巧的道路,毕竟低买高卖,囤积居奇是他们的本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商人才有了奸猾狡诈的印象,被视作四等公民,属于人下人。
工和商搅在一起,工匠被商人拖累了名声,自不必说。
这些年作坊不断发展,工业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工商之间的差别也出来了,简单说,工业还是要创造财富的,而且效率还高得离谱。
一个占地二三十亩的丝绸作坊,一年到头,能产八十万匹丝绸,出口海外,能带来两百万以上的银子。
如果拿来种田,只怕连二百两都没有,差了何止百倍!
这篇文章最后,大声疾呼,必须重视工业,吕相公提出农商皆本,需要修改了,要改成农工皆本才对!
让牛英看深奥的圣人之学,他是不行的,但是这种涉及实务的内容,他比一般学者理解的深多了。
甚至有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
所以在牛英看来,官家说敲打商贾,这是绝对不包括老老实实的工厂的。那些采矿织布的老实人,是不在打击之列的。
谁敢动他们,老子跟你玩命!
“表现不错,体会圣意,部署安排,也都算得当……”赵桓突然笑了,“牛英,你现在的水平,能当个宰执了。”
牛英咧嘴憨笑,闹了闹后脑勺。
“官家不要取笑臣了,臣的这点学问,要是成了宰相,才是给大宋丢人呢!”
赵桓哑然失笑,“牛英,你也不要妄自菲薄,说句实话,到了尚书一级,还能好好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停顿少许,赵桓又问道:“牛英,你说赵相公的学问如何?”
“自然是极好的。”牛英连忙道。
“那他能不能区分好工商的差别?”
“这个……”牛英咧嘴笑了,“官家,臣都能想明白,赵相公怎么可能不懂?”
赵桓摇头,“这就是想当然了……你以为坐在高位上的人都会了不起吗?都是天纵之才?”
牛英虽然憨厚耿直,可这种话他是不敢接的。
好在赵桓也没为难他,而是自顾自道:“能爬上高位,只能说在某些时候,某种抉择的情况下,他做对了,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从而飞黄腾达……可若是过了许多年,情况不同了,故步自封,跟不上来,自然也就落后了。哪有一个人能聪明一辈子的,你说是不是?”
牛英咧嘴憨笑,只是道:“官家说得有理,可臣是真的干不来,官家就别为难臣了。”
“哼!”
赵桓气得冷哼,“没出息的东西,狗肉上不得席面……滚吧,这一次朕不给赏赐了。”
官家大怒,牛英没什么说的,赶快晃着肥硕的大肚子跑了。
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他还是清楚的。
像他这种情况,能做到一部尚书,已经算是老天开眼,神佛保佑。
再想往上爬,那是绝不可能,他也不盼着……只不过听官家的意思,赵鼎赵相公,怕是要走到头了。
牛英没心思卷入未来的首相之争……只不过令他头疼的是想躲也躲不开……三天之后,赵桓突然降旨,让他进宫。
等牛英赶来之后,这才发现朝中大佬齐集,包括一些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学者官员,也都在。
赵桓的内阁也来了,甚至是朱熹也赫然在列。
另外还有一个年轻书生,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此人叫陆九思,他爹叫陆贺,是个地方上的教书先生。
陆九思还有个幼弟,叫做陆九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