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623


他们发誓,一定要消灭宋军,夺回维也纳,哪怕一万年!
欧洲人的头铁,让许多人都感到了震怒。
还真是一群不知道死的鬼,既然如此,那就成全他们。
反正我大宋军力天下第一,岳王用兵如神,吞了整个欧洲,也不是什么难事。
众人义愤填膺,纷纷请战,光是在岳飞的案头,每天都有几十份请战书。
面对此情此景,岳飞揉了揉太阳穴,无奈苦笑。
身为一名帅臣,他已经达到了巅峰。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再也不会成为武功的顶点。
远征万里,挥军几十万,攻城略地,扬威异域,慑服另一个文明。岳飞给武将定出了新的标杆。
当年中兴诸王,灭金名将之中,岳飞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不管是去世的吴玠,还是垂垂老矣的韩世忠,都被岳飞甩下了。
事到如今,还要继续打下去吗?
岳飞微微摇头。
他还能赢,能赢一次,两次,更多次……但是这样的胜利有什么价值吗?
岳飞思忖再三,终于提笔,给赵桓写了一封长长的札子,洋洋洒洒上万言……岳鹏举不光是顶级的武将,同样也是最出色的战略家。
这是一员神将,唯有真正的皇者,才能驾驭!
“陆游,朱熹,你们两个都是大才子,现在岳王送来了这份札子,你们也都看了,心中有什么体悟?”
赵桓笑容可掬,询问两个人。
这俩人大眼瞪小眼,都显得局促不安,不是这个问题难回答,而是官家心思不好揣摩……沉默了好久,陆游才仗着胆子道:“回官家的话,臣,臣以为万事有初,应该推究此番耗费无数力气,万里远征的原因所在。”
赵桓笑着追问道:“很好,那你就说说看。”
陆游又是一阵沉默,似乎比刚才还要长。
就在几乎不耐烦的时候,陆游才开口道:“回官家的话,臣以为欧洲之地,民风迥异,人种不同,纵然官家有心吞下,只怕也未必能行。”
此话刚说完,朱熹竟然质问道:“陆学士,你是说官家劳民伤财?”
陆游并不惯着朱熹,而是冷哼道:“官家在上,还轮不到你给我定罪。此番远征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疆域阻隔,官家亲自来到万里之外,大宋上下便不能闭上眼睛,堵上耳朵,装成瞎子聋子。”
“大军所至,华夏上国之风,席卷而来,势不可挡。这便是这一次远征的成果所在,若是还想其他,却是贪心不足了。”
面对朱熹,陆游敢言多了,也把实际情况说了出来。
赵桓大动干戈远征,目的何在?
是要开疆拓土,把地球抱回家吗?
又或者荡平其他文明,实现中华一统,给自己争取个球长名分吗?
不是,真的不是。
虽然赵桓挺看重自己的名声,但是他还没有奢侈到拿几万将士,几千万贯来刷业绩。
如果没有赵桓,在一百年后,蒙古人也会远征,席卷的范围丝毫不比赵桓小。
所以这一次大举远征,还真不能算太过超前,只能说提前了一百年而已。
闻名世界的蒙古远征,留下了什么呢?
坦白讲,好像并不多……蒙古人战力骇人,打下的地盘也多,但却正因为如此,每到一处,蒙古人就不得不和当地结合,接受当地人的习俗,渐渐失去了蒙古传统。
而且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四位蒙古大汗,几十年的时间,帝国就分崩离析了。
渐渐的,蒙古诸汗国相继灭亡,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赵桓组织远征,能比蒙古人强多少?
包括大宋境内,全都靠着赵桓的威望在压着,等赵桓退位,或者驾崩,还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费这么大力气远征,最后还不是一无所获,白白浪费国帑民财,都是无用功罢了。
如果这么想,那就未免腐儒之见了。
赵桓组织的远征,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大宋上下,不得不正视整个世界!
从西域出来,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走来,这是当年甘英走过的故道。一千多年了,东方人再度勇敢地踏上了征途,探索未知领域。
灭掉塞尔柱突厥,一直到地中海东岸,再到君士坦丁堡,再到如今的维也纳……这一条路,已经远远超过了汉代的范畴。
更何况赵桓还亲自走海路,到达了君士坦丁堡。
沿途的水文,航线,物产,民情……朱熹就是最好的新闻报道员,他不断把见闻整理,送回了大宋。
这些东西就是最宝贵的知识,源源不断,输送回国内。
有赵桓在这里,想不重视都不行。
报纸连篇累牍,各种文章,集结成册,汇编成书,在学堂讲授,广泛传播。
带来的效果不可估量!
不说别的,光是拿佛经为例,众所周知,自从汉唐以来,佛教传入了中原大地,而且遍地开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赵桓就曾经整顿佛教,还遇到了不小冲击。
可是随着大宋船队出现在南海,并且到达了天竺南部,有一些事情就被澄清了……最初的佛经,是用巴利文写成,并不是后来的梵语。
从这一点出发,就能发现,后来浩如烟海的佛经,尤其是很多大乘经典,并不是佛陀亲口讲述的。
这一切都是佛教传播中产生的情况,每到一处,当地都有自己的神明,都有信奉的理念,如何能佛法迅速传播呢?
那就编一部佛经,把当地的神明纳入进去……这就跟龙是如何诞生的差不多,也是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出现了无数诸佛,出现了四大菩萨,出现了八部天龙众,使得佛教的神明多到了数不清。
这一点在南亚次大陆如此,到了中土汉地也是一样……冒出来的佛经,多出来的神佛,不可胜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观音变成女的,关羽被三教争抢。
原来《金刚经》未必是佛陀所讲,《华严经》《楞严经》也不符合佛陀的教义……还有那个广为流传的楞严咒,在佛陀看来,咒语是“畜生明”,是“邪命”。
最初的佛陀也像是东方的诸子一般,他没有神通,不能让你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他是一位觉者,一位智者,一位导师……耐心教导弟子,如何用智慧摆脱痛苦。
这些发现传回到大宋,结果就是一轮新的改革,要求限制佛门,甚至重新审核佛经,给所有出家人制定更严格的考核标准,限定佛寺规模,不许大兴土木,不许使用金银制造佛像法器……
海外的种种,不断改变着大宋,赵桓也在用另外的办法,巩固自己的变法成果。
而相比之下,更大的冲击还是发生在了欧洲。
和蒙古人的远征不同,大宋的远征带来了文明。
浩如烟海的东方著作,翻译成了西方文字,开始悄然流传……
“到此为止,或许该回家了!”赵桓轻声叹道。
朱熹和陆游先是一惊,随后忍不住狂喜,感动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第581章
少年大宋
赵官家终于打算回国了,这让许多人都松了口气,大呼老天保佑,苍天有眼……赵桓这个东西已经不是任何人能限制住的,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像这种远渡重洋,跑到海外的事情,他也是干得出来的。
在这个年头,出海的风险多大……万一遇上了风浪,船只沉了,咱赵官家成了鱼饲料,谁能负责?
再有,如果染病了,出现了意外,死在外面,又该怎么办?
众所周知,秦始皇就是在出巡的时候,死在了路上,结果才给了宵小机会,继任者没选好,铁桶的江山,几年就败光了。
赵桓这个比秦始皇还过分,他居然远离国土,深入海外险地,后果之严重,谁能预料得到?
随员就不用说了,国内的诸臣更是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他们明知道赵桓的做法不对,却还要尽力装成没事人,尽力压低声量,避免恐慌。
这就是伺候一个雄主圣君的难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限制,没有顾忌,带来的波澜却是要所有人承担。
赵桓对此都心知肚明。
“你们也不用感慨了,朕早就给国内送了旨意,如果真的有意外,就由太子即位……而且朕再也不会任性了,朕决定退位!”
最后俩字出口,又把陆游和朱熹差点吓得趴下……官家啊,您老还是继续任性吧!
天子退位,可不是小事情,尤其是赵桓这个级别的,那可是要天塌地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