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860

  M1;M2。
  M1和M2是两个波面,一个入射波一个反射波。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楔角,当两个波面叠加相干时,会得到几个等间距的平行直线干涉条纹。如果被检平面存在曲率,反射波M2就会产生一些偏离,这时候它与入射波M1的干涉条纹就弯了。
  干涉仪在镜片表面上扫过去,亮亮的圆斑的条纹显示出镜面的曲率。扫了没多久,镜面的瑕疵就被找到了:圆斑的条纹不是直的也不是圆弧,而是抖了一抖。
  再继续扫下去,监视器上读出了这个镜片曲率的总读数,这个数字可以与设计镜片时的理论数值做对比,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应该做大调整的。
  ……
  “这个可是神器!”从无尘精抛室出来,总工头还是晕乎乎的,不是因为无法理解干涉仪的原理,而是太兴奋血压升高闹的。“有了它,一微米算什么呀。”
  唐华:“这一台激光平面干涉仪,它的理论测量精度是0.05微米,50纳米。当然你们初使用时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它的效用,但如果熟练掌握了干涉仪和分析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并对抛光工艺流程也做一些调整,那么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而且加工镜片的速度也会明显加快。”
  总工:“这就是反哺,我总算是明白了。”
  ……
  “这个车间进去也是要脱鞋脱衣服的吧?老王,不如我们就在外面看看,不进去算了。”
  在光纤厂的光纤拉制塔外边,唐华对王大衍说。
  王大衍:“我也不想进去了。现在一切运行得很好,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唐华:“我们绕到后面去看第二座塔的工地。”
  光纤厂第一车间(一号塔)投产两个多月了,现在光纤通信线的搭建有点疯狂。去年吉林就申请修建一条更长的光纤通信线路:从长春到吉林的光纤。之前长春市邮电局到长春机场的线路才20公里,太短了。
  不是计算机数据通信网,而是电话和有线电报的综合通信线路,电报信号和电话语音在经过调制解调器后送入光纤传输,一条光纤可同时接通几百路电话,比铜缆线强无数倍。长春到吉林的长途电话、电报通信需求很高,毕竟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果在这100公里铺上光纤通信线,立刻就可以省掉一百多吨的电缆。
  这电缆可都是铜啊。
  到今天为止,长春到吉林的光纤已经铺好了……
  在长春到吉林的光纤正在铺设时,两条半新的光纤线路也规划完毕:北京-天津-唐山-沈阳-长春-哈尔滨是一条,从沈阳到大连的支线算半条。北京-济南-南京-上海是另一条。
  只要一提到可以省铜,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两眼放光,工作效率高得爆表,况且光纤就算用现在的成本标准,也比一大捆铜缆线要便宜。于是,还没等唐华提出“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光纤工程先在邮电部门轰轰烈烈地铺开了。
  “我出差前在北京看到一份日本报纸,”唐华说,“那个日本作者说,小道消息显示美国计算机的技术突破是来自于谍报收获,技术原出处是中国。这个日本人的小道消息很准确嘛。但接下来的文字有一条他说错了。他说美国计算机的技术来自中国,中国计算机的技术根基在上海。他错了,长春才是计算机技术的根基所在。”
第92章
化肥生效了
  湖北,五三机械化农场。
  随着夏季的到来,四万一千亩小麦田从绿油油的一片,变成绿中泛黄,现在已是一片象征着收获的金黄色。
  五三机械化农场位于湖北北部,这里地势平坦但是偏高,无法引水灌溉,湖北江北年降水又不太均匀,1949年这一大片地区只有两个村子靠种土豆红薯过活,90%的土地一片荒芜。
  1951年,苏联农学家觉得这里完全可以进行改造,就在这里建立了机械化农场,用大机器的方式修筑灌溉系统、平整土地、改良土质,成为机械化耕种的、种植小麦为主的国营农场。
  1953年首次机械化耕种,1954、1955,今年是第三季小麦。不过,1954年五三农场过了洪水,有几千亩麦田被水泡了,正在改良的土质又劣化了一点。
  好消息是了解到五三农场的情况后,1953年秋,国家从郑州化肥厂调拨了410吨尿素,来给五三农场改善土壤肥力、增产增收。这是化肥厂不多的几桩跨省运送化肥的记录,但郑州到武汉有铁路,交通还算方便,因此没太大的周折。
  小麦夏收的场面颇为壮观。六辆斯大林-6、八辆斯大林-4联合收割机从车库中开出,奔向麦田。斯大林-6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直奔五三农场大片分布的两万多亩麦田;斯大林-4是小型收割机,负责一万七千亩稍小和稍分散的麦田。
  “前年亩产一百三十七公斤,去年,没被淹的麦田亩产一百五十公斤,”五三农场场长易汇景摸摸脚边的麦穗,“今年,今年不说别的,这庄稼长得真疯!”
  车队黎队长没看收割机,他站在易场长身边看麦田中那六艘“巡洋舰”在小麦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听到这里他说了一句:“易场长,今年这块地亩产估计要接近两百斤了。”
  易汇景:“大丰收是肯定的,亩产……我看看先。”
  拾掇了一下裤腿和鞋子,易汇景走到稻田里估测了一下种植密度和麦穗的饱满程度,“小黎,这块地亩产应该在两百斤以上。”
  “易场长,有这么多吗?去年亩产才一百五噎!”
  “我的经验是绝对可靠的。今年这小麦不但窜得高,我们补一轮肥之后,麦粒多而且饱满,比去年强太多了。两百斤往上,最高可能两百二十公斤。”
  黎队长啧啧地,但还是有点怀疑。
  易汇景:“要不咱们打个赌吧,三千一百亩的这片麦田,亩产如果两百公斤不到,我免费给你做张木书桌。要是超了两百公斤,你把录音机借我听一个月。”
  “成,要是超了两百公斤,我还给你买盒豫剧磁带。”
  ……
  第二天下午,三辆斯大林-6就把这片小麦收了个干干净净,哗啦哗啦倒在晒谷场摊开晾晒。
  “小黎啊,不用等晒干了,看看收了多少车小麦,都能估测出来。”易汇景笑呵呵地说。
  冬小麦区的收割从湖北北部开始,再依次到河南、河北。
  在21世纪,华中和华北平原的小麦收割是一群麦客开着收割机从南到北滚过去。这个年代公路和铁路网不行,国营机械化农场很少,而且收割机调度也不完善——因此农场的作业机械只能出现浪费了。
  “晒小麦还是水泥地好,这土晒场真是没办法了才用。”
  易汇景和农场的农工将农场里还算平整的土路和土场全部利用上了。今年的小麦收成超得有点儿多。
  四万亩小麦依次收割,打的麦子要有3到4个晴天来晒干脱水。以往水泥地晒谷场安排是没问题的,今年打下来的麦子就有点多了,尽管水泥晒坪已经堆得很厚很厚,还是有一小部分堆不上去。
  在土场上,易汇景手提一桶,桶里是牛粪掺点水搅成的浆糊,给土场均匀抹上一层牛粪,待牛粪干了之后再把小麦摊在这里晾晒。一是土场粘上了,小麦不容易带土;二是能阻隔土场下面土壤的湿气,不至于要晒太久。
  小合作社和散户农民的收成统计得晚,但国营农场当季的收获,基本上只要打一个电话,粗略的产量就能报到政府或上级单位去。
  五三农场是种植小麦且使用了尿素的、最靠南的国营农场。
  农业部、国家计委最先收到的就是五三农场的粮食产量粗测数据。
  “我要先说一个情况,五三农场要到化肥指标之后,自己对化肥的施用田地进行了分配。”
  秘书向农业部长廖陆然说五三农场的情况。
  “五三农场现在一共有七万七千亩耕地,其中小麦田四万一千亩,水稻三万六千亩。农业部和计委按小麦每亩10公斤尿素的量给他们拨了410吨尿素,但他们后来打报告说,水稻稻田的肥力也不好,因为农场人少地多也没多少农家肥,就把410吨尿素均分给所有的小麦和水稻田了。”
  廖陆然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坐在计算机前,伸出右手食指犹疑了一下,慢慢点了键盘上的一个键,然后再点下一个键。三分钟后,廖陆然自己打开了武汉计算机中心通发给计委和农业部的邮件报告。
  五三农场去年小麦播种4万亩,被水浸泡6300亩,全部绝收,剩余的33700亩小麦田收获是5060吨,只算有收成的田,平均亩产150公斤。
  今年播种4万1千亩,春季没发妖水,都有收成。收获估测是8900吨,平均亩产210公斤。
  尿素-粮食交换比大概是1:10,考虑到去年那6300亩麦田被水浸泡得一塌糊涂,然而不但没有减产,现在也和其他田一样大幅度增产,尿素的效用可能还要高一些。
  廖陆然:“嘶~~~”
  ……
  国家计委。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季,一共有33万吨氮化肥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由各地分配使用。
  其中尿素16.5万吨,硫酸铵3.3万吨,氯化铵3.2万吨,硝酸铵1.5万吨,硫酸钙铵(真·工业边角料化肥)4.1万吨,碳铵2.5万吨,还有一些其他的氮肥。
  和去年相比,主要就是多出了16.5万吨尿素,以及8000吨氯化铵。
  现在已经有8个国营农场发来了今年小麦的收获数据,这8个农场实际使用了4200吨尿素,粮食比去年增产6.5万吨。
  不过,其中还有水利建设、土质改善等等带来正面效应的举措,详细数据还要一段时间才能统计,但是1吨尿素10吨粮食是有很大可能的。
  “国营农场的统计数据来得比较快,生产合作社和公社会慢一些,而且,合作社和公社的统计不一定很准确。”张玺说。
  薛木桥点头赞同张玺的推测,又补充道:“我们要看这个粮食产量的数据,主要是想获得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增产效应,国营农场的数据准确,那就只用国营农场作为范例进行统计好了。”
  张玺:“老薛,这个统计大致是准确的,不过还是会有误差。我一直担心偏远地区的合作社和公社不能正确地按照化肥使用方法来施肥。如果方法不对,化肥撒下去的效率可能就没那么高。”
  “而而且还要考虑一个情况,”安子文说,“1954年淮河大水灾,为了帮助苏北灾区尽快脱离灾后困苦,我们破例向苏北多运了7500吨化肥,苏北的土地基础很差,去年水灾以后更差,上化肥提产量,增产的幅度可能也不如预期。”
  ……
  计委、重工业部化工局、农业部联合开会。
  虽然拿到的统计数据是20个大型国营农场的,但化肥的效力已经很清晰了。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件事:明年增产。
  “一增产就要财政补贴,你们又逼我进死胡同了。”总会计师一脸难受。
  “陈副总理,我们也在努力,今年改进工艺后,尿素每吨的价格下降了11块钱。如果实行全速生产模式,那平均每吨尿素价格还能下降10到20块钱。”化工总局局长彭涛说。
  侯德榜:“陈副总理,中国的尿素工业现在是世界领先的,制造成本最低。氨全循环汽提法别的国家都没普及,而且专利都在我们手里。要说财政补贴,那也没办法,国家把粮食价格控制在低位。”
  总会计师、薛木桥:“……咳!”
  “粮食价格要兼顾到城乡和今后的发展,只能暂时这样,”总会计师说,“你们报个数字吧,明年化肥产量能达到多少,我去找钱去。”
  彭涛:“五套合成氨-尿素生产线,设计产量是每套10万吨尿素,五套其实现在已经进入全速生产阶段了,下一个周期投入市场的尿素是50万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