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860

  郭沫若和吴晗大概从来没见过这么“盗墓”的。这不是打洞,这是把当年朱棣死后修建长陵的过程:盖地宫,送棺椁、封口、填土——再倒着播放一遍。2
  “我们……是想用一些探测手段找到长陵的墓道入口,然后挖掘正确的探洞,打开入口,”郭沫若说,“只是长陵很大,人力挖掘困难而且有一些危险,所以想到了工程机械……”
  “那种探洞不仅危险,技术上我觉得也很落后。”
  唐华决定继续把水搅浑。“所谓的文物,就是埋藏在地下的信息,比如长陵……发掘的建议是吴委员提出来的,所以它最重要的信息一定是《永乐大典》,对吧。”
  “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是相似的,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总的规律就是,熵不可逆,能量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那么,文物在出土之后的熵增是在加速呢,还是减缓呢?”
  显然,郭院长一定是被搅晕的。因为和他对线的是信息论和信息熵概念的提出者。
  郭沫若:“那这个穹顶的造价……算了,我们现在大概是没有这么多经费的。”
  唐华的态度就是,打洞发掘长陵不行,得建穹顶,完全密封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整体发掘。中国工程院和重工业部只支持整体密封发掘法。
  这种方法……也就21世纪才用得起,比如南海一号沉船。不要说巨型穹顶的造价了,里面灌注的氩气花的钱就是个天文数字。
  ……
  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之间。
  “不行了,不行了,这火车开得太快了,我头晕。”
  李复春面色不太好看,换了个座位,把窗帘关得死死的,不看外面的白桦树就不会晕。
  唐华:“李副总理,这火车一点都不快啊,我还嫌慢呢。”
  这次从北京到莫斯科,代表团坐的火车比以前快了——西伯利亚铁路去年大提速,特快专列的行驶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0公里/小时,平均运行速度也超过了50公里/小时。不但李副总理,同行的其他人,年纪较大的同志头也有点晕。
  这要是把你们丢在300+时速的列车上,那不是要当场晕倒……
  但是话说回来,高铁的路基平整度不是现在的普通铁路能比的,西伯利亚铁路以前行驶速度55公里/小时,现在提到70公里/小时,路基看得出来并没有进行全面改造,是比1954年的时候颠了点儿。
  李复春:“之前在北京的苏联国家计委同志说了大致的情况。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对我们国家计委的工作有很大提升,对苏联国家计委的工作效率提升更大。可是我们这边的计委工作计划还没法做到苏联那么细致准确。”
  唐华:“苏联干部总体的素质和学历都比我们高太多,用苏联国家计委那一套管理方法,我们这边大学生远远不够。邓主任之前也说过这个问题。”
  李复春:“去年在北戴河,邓主任还跟主席提过意见,说一下子把合作社扩充到130万个,我们在农村都很难找到那么多合格的会计。”
  这是去年北戴河会议前的事儿,那时候唐华在导弹试验基地。
  邓子飞和主席争执辩论了三天,主席坚持他的农业合作化的进度表。但是,主席把邓子飞弄到农村工作部去了,不再兼任国家计委代主任。
  决策作出之后,让什么人来执行自己的决策?主席选择了在这之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和他抬杠的人。
  因为邓主任离开,所以现在国家计委主任变成了李复春。
  ……
  莫斯科。
  “萨布罗夫主席,您好。”
  唐华见到了苏联国家计委主席马克西姆·萨布罗夫。1954年就是他首次在国家计委接纳了T54计算机和内部局域网系统,然后萨布罗夫发现计算机这东西确实好使,所以1955年,他向中国的电子信息工业局提出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级别的计算系统。
  然后,他就拿到了基于T55、T55M和计算机网络的全国自动计划系统。
  1955年的最后四个月,莫斯科及周边四州的国家计划生产完成率从以前的89%骤然提升到95%,而且,这片地区的社会生产统计速度比以前快得多,1月18日就得到了1955年12月的统计数字。
  在莫斯科的国家计委计算中心,对全国3300个重点商品的线性计算准确率达到了99.3%,无论是计算速度、计算的商品的总数,还是计算的准确率,都是破天荒的。
  萨布罗夫:“唐华院士,1954年虽然没有见到你,但是见到了你的计算机。可以说最近两年,苏联国家计委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突破,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
  中方代表团现在在苏联国家计委的计算中心。去这里不是考察,而是视察。
  唐华就是看看他设计的计算中心架构运行得怎么样。
  计算中心就是按中方提供的构架图和计算机设备建立起来的。当然这栋大楼不是,这是苏联国家计委按照T54计算机的尺寸和自己预计的使用量建造的,所以六层的大楼现在只用了一层半。
  1954年起,苏联国家计委就逐渐依靠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但最大的技术飞跃来自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而且,按照他们的预期,未来国家计委工作的提高,前提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继续部署和升级。
  在主计算层,50台T55M排列得整整齐齐,整个大厅也还算安静,但从T55M面板上的小灯可以看出,所有的计算机都在运行。这个时代的芯片发热还用不着每个处理器都带个风扇的地步,只需要整层楼做好通风换气。
  50台T55M之间是粗大的电缆,其中最粗的电缆连向下一层,也就是苏联国家计委的数据存储中心。
  “关于光纤通信线路,其实不但可以用于城市之间的远距离通信,计算机机房之间采用光纤,也是未来的趋势,”唐华说,“尤其未来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量越来越大,数据存储中心的写入和读取速度越来越高,那时候光纤就成为计算中心内部网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萨布罗夫:“国家计委现在的重点是修筑西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但是从莫斯科到远东的通信干线光纤化已经提上日程了。”
  ……
  会议厅。
  唐华身后的墙上挂着的是“全国自动计划计算与命令分发系统”的完成全图。
  确切地说是这个系统的1.0版本完成全图。
  “同志们,很高兴在这里为苏联也是为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展示我们的未来。这是中国与苏联智慧的共同结晶,众所周知,这套系统是我与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主任同志共同的杰作,计算机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我,而经济运行的核心理论的创造者是康托罗维奇主任,它是经济领域当之无愧的泰斗级学者。”
  康托罗维奇站起来向参会者致意。唐华先鼓起掌,然后走过去和康托罗维奇握手。
  “在一年多以前,是康托罗维奇同志告诉我,计划经济的最大困难其实是计算。基于矩阵的运算方程的解有巨大的运算量,从而导致了计划经济部门的计算人员只能靠近似方法计算;而即使使用近似方法,计划经济部门也需要几千名数学工程师全职做计算才能勉强完成。”
  “在计算之外,计划经济还有另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点:通信。苏联和中国都是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分布在广袤国土上的无数工厂、车间需要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计划指令,如果没有快捷准确的通信手段,中央的准确计划也就难以真正地执行。”
  “我想,这就是我,或者说现代电子工业所熟悉的领域了。”
  “这里我想先阐述一个新的概念:信息时代。”
  “在计算机中,信息以“1”和“0”来传送。我们这个世界的信息正在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形式,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社会绝大部分信息存在的方式都会变成0和1。这就是信息时代,技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映射、相互流通的时代,是数字技术为运作规则的时代。”
  “它的运作规则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倾向秩序性、高效性、即时性、动态性、可复制性和永久性。”
  “我们正在对数据精确计算和处理,而且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未来将出现海量数据的基础,也一定会出现并建立新的秩序方式,并且不断的循环。而且,数据本身就是在追求效率,是不断地用更好、更快速的方式来理解和传播信息。”
  ……
  会议议程是第一期工程总结和第二、第三期工程规划研讨,第一天唐华虽然挂出了整个系统完成后的概貌,不过主要是在谈概念。毕竟有7天的会,关于全系统怎么布置,有的是时间讨论。
  第二天,赫鲁晓夫闪亮的光头出现在台下……
第111章
联合武装部队有兴趣吗
  1954年唐华来苏联时,部长会议主席还是马林科夫,唐华从他那儿领了一枚金星。
  当时的授勋仪式可隆重了,不亏是高知主席,做事情就是有仪式感。今天赫鲁晓夫的做事方式就和马林科夫完全两样。
  第二天的会议议程也被临时更改了,赫鲁晓夫蹬蹬上台,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说唐华和康托罗维奇的组合是中苏两国在国家建设研究领域合作的典范。然后赫鲁晓夫扩展开来,也把中苏两国国家计委的工作夸了一番。
  演讲的最后,当然回到中苏同盟所向无敌的中心思想上。
  演讲结束,唐华和康托罗维奇已经在讲台侧面站着傻笑卖萌了。赫鲁晓夫转过来,给每人胸口别了一个勋章。
  得,唐华现在的勋章,如果全挂上的话,一排已经挂不下了。
  康托罗维奇也不是等闲之辈,各种等级的勋章没少拿。他还拿过卫国战争勋章和列宁格勒防御勋章——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卡车行进的路线就是康托罗维奇根据冰层厚度用数学模型计算确定的。战争期间除了被德军飞机扫射损失之外,没有一辆卡车因冰层塌陷损失。
  “你干得很棒,康托罗维奇同志。”赫鲁晓夫和康托罗维奇握手。
  康托罗维奇:“为了苏维埃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唐华,天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你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技术革命推动者。”
  唐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旗帜下,在赫鲁晓夫主席的带领下,苏维埃将战胜一切对手!”
  “很好,在斯大林的理论与旗帜下战斗,一切帝国主义分子都会在我们面前瑟瑟发抖!”赫鲁晓夫说完,拍拍唐华的胳膊,放声哈哈大笑。
  ……
  糟糕。
  唐华这一句话故意带上斯大林,就是为了试探试探,看赫鲁晓夫现在的想法到哪一阶段了。
  然而,试探失败。赫鲁晓夫脑子里的想法现在一点风声都不外露。
  赫鲁晓夫打算批判斯大林,是很早就有的想法。最早什么时候不好考证,但1955年2月把马林科夫从部长会议主席位置上掀下来的时候肯定有这想法了。
  第一原因是斯大林的那一套治国办法,赫鲁晓夫玩不转。
  第二原因,现在继续维护斯大林体制、坚持斯大林那一套玩法、只同意以小改小修的方式逐步改变的,是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这一派人。
  赫鲁晓夫这一派不可能和马林科夫重新合流。他这一派人就必然选择与马林科夫系不同的理念,然后想办法把马林科夫系赶走。
  因此唐华十分确信,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已经酝酿了很久,这时候大概初稿、二稿都已经完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