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860

  ……
  1957年还是“二五”计划大体定稿的年份。
  现在唐华的座位正对着的,就是“二五”计划的重点工程,一座巨大的桥梁模型。这次会议有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工业部钢铁局、重机局、机工部船舶工业局参加,主持会议的是李复春。
  作为一个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房、还被主席禁止坐飞机的人,唐华对这座桥已经期盼了很久——
  南京长江大桥。
  由于长三角和京津唐两个工业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现在铁道部下关浦口的铁路轮渡的渡运能力已趋饱和,1956年底,货车在浦口排队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客运车厢也经常等待超时,旅客怨言不少。是时候建长江大桥了。
  “南京长江大桥现确定设计为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由正桥、桥头堡和引桥组成。”
  “桥梁的总长度视选址而定。大桥工程局进行了10个月的选址勘探,现在找到了三处较为适合修建大桥的地址:一是燕子矶上游附近,二是上元门附近,三是铁路轮渡下游1.4公里的宝塔桥。”
  桥梁工程局的同志介绍完选址,滕代远说了铁道部的考虑:
  “从现在的这三个地址来看,在宝塔桥修建长江大桥较为合适。这一段江面宽度较小,虽然不是最小的,但两岸的地形坡度较大,江地基础坚实。另外,这里距离现有的铁路轮渡不远,也就是说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在这里距离较近而且已经修好了连接线。”
  “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钢材,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滕代远抖了抖手里的资料,“这是最简版资料,一种钢材列一页纸,结果到我手里的就有这么厚一叠。钢铁局的同志来谈谈你们那边的情况。”
  唐华:“我先说一句,钢铁局这次可能能解决大部分的钢材,但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关键材料还是要进口的情况。”
  1955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
  55年9月到56年3月是工程草测,之后是10个月的选址勘探,在这段时间里,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队伍的骨干力量在修其他桥梁,但南京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后,包括西林同志在内的骨干和专家队伍就会重新集结起来。
  钢铁局两个星期前就拿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材需求书,唐华说完之后,就一条一条地介绍哪些钢材可以国产、能达到多少性能、价格多少。
  “……总的供应情况就是这样。从使用的钢材重量来说,我估计80%至90%可以做到国产,当然,需要进口的那一部分钢材比较贵,从总价上来说,应该是国产钢材可占到70~80%。”
  李复春:“国家计委、财经委准备为这座大桥投资2.7到3亿元,同时也能拿出一些外汇来购买国外材料,但是还是那句话,尽量少进口国外材料吧。”
  “大桥的选址之前未确定,现在确定了,回去之后我们就进行工程初步设计和造价草算,”大桥工程局的局长说,“然后,这次会议还需解决另一个问题,大桥的净高,是24米好还是26米好。”
  程旺:“从我们船舶工业局来说,26米。另外我应该也能代海军的萧司令员投26米方案一票。”
  长江航运管理局:“1954年长江口完成过一次疏浚后,平均水深有所增加,现在吃水6米的海轮可以直接开进长江口。航运局还会有二期和三期疏浚工程,长江航道的水深只会越来越宽。桥高一点,海船更方便进入南京、安庆、九江、武汉。”
  滕代远:“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了。桥高两米,桥墩的承力就要增加,桥墩要造得更粗壮,整个工程的造价就会明显增加。”
  程旺:“海船还可以把桅杆放倒过桥,军舰你是知道的,桅杆上面雷达天线很多,不是能够轻易放倒的。我们海军现在的主力,那6艘美式驱逐舰,只能把桅杆最尖端的一点点放倒,24米的净高就刚好卡住,进不了长江。还有正在建造的56型驱逐舰也是。”
  唐华觉得好像自己不用出来辩论了……
  以前的历史线,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动工时,051型驱逐舰影儿都还没有呢,也没有缴获的6艘美制驱逐舰。
  现在不但有高高大大的3艘基林3艘弗莱彻,还都是部署在东海舰队的,万吨货轮下水了,56型驱逐舰也下水了,武昌造船厂不但在组装建造潜艇,还在造特种船舶。这南京长江大桥24米方案就很难通过了。毕竟这个时代不能不考虑海军的意见。
  ……
  “那今天的讨论就先进行到这,整个建设工程4到5年,最晚不能晚于1962年12月,毕竟这是二五的重点工程,超出了这个时间,我们的二五计划就留下未完成的尾巴了。”
  李复春总结。
  “……经过商议,大体上赞成26米净高方案,等总理回来之后最后拍板敲定。南京大桥建设工程局,就在今年3月正式组建吧。”
  26米够了。
  实际上,24米的净高,在这个历史线上,2015年(长江航道决定挖到12.5米)之前也都是够用的。军舰几乎不需要上溯到长江中上游,而海船可以选择放倒桅杆。船楼高度到24米的,那都是吨位很大很大的海船了。
  ……
  1957年的2月,还有一件国外的事情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56年6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共同发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认为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内存在不守恒。
  这篇论文一发出,在理论物理界就引起了爆震。1957年1月9日,吴健雄带几名科学家完成了一个实验,从观测钴60衰变证实了宇称确实不守恒。
  “从三十年前量子力学创立之日起,宇称守恒一直被认为是无可怀疑的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物理学家的心目中,在两个物理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过程是另外一个的镜像过程的话,那么它们总是同样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宇称守恒。”
  “近年来,关于K介子的研究让杨振宁看到了某些有违宇称守恒的现象,这就是θ-τ衰变现象……”
  “θ、τ衰变现象启发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观念,但是它还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我们还不能肯定θ和τ是同一种介子。吴健雄副教授的实验的,就是证实在钴60β衰变中向两端所发射的电子数目是否对称……”
  这文章本来唐华是想请邓稼先写的,毕竟邓稼先和杨振宁在留美的时候候互相认识。但老邓说不行啊,我现在已经不能露面了。
  好吧,说清楚宇称不守恒理论,唐华还是能说清楚的,但是自己“发现”就有点难了,国内可没有能和伯克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相比的高能物理实验器材,空手写论文发明理论,那是要被人当怪物的。
  写完文章,唐华突然想起一个事:
  要是一切按正常发展,中国人,精确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会在今年年底第一次拿到诺贝尔奖……
第150章
第一届广交会
  唐华写的介绍宇称不守恒理论是怎么回事的文章两天后就上了《人民日报》的科学专版。
  唐华拿着这份报纸翻了翻。为了尽量浅显,文章写得挺长,占了很大一块面积,第四版本来预留位置就不太多的“百家争鸣”板块,在这期被挤压得就只剩一小条了,那篇文章是在讨论明清儒学。
  从去年11月起,人民日报的第四版就没“正经”过。苏伊士战争,大幅介绍战况;苏联军舰出手揍以色列之后更不得了,连着一个星期都在说咱的鹰击-2反舰导弹厉害,解释为什么一艘军舰可以同时锁定和打击4个目标等等。
  当然都是不涉及技术的大白话——说技术原理《人民日报》的绝大部分读者也看不懂。
  然后是奥运会,又是连着大半个月这里扩展成了奥运专版,反正百家争鸣板块就是不停地被挤压。不只是人民日报,唐华现在可还是民革的中委,政协机关报也没能逃脱,唐华、李四光、王淦昌、黄汲清以及他们的学生,轮番上去霸版面。
  唐华翻着报纸,心里在暗暗评估某些事情的变化。
  我就是故意的,怎么滴……
  去年夏季高考前,唐华还真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即将考试的中学生们,标题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把报纸卷起来塞到角落,唐华准备干正事。这时候电话响了。
  “唐华,……唐院长,你报纸上的文章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有可能导出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方程?”电话里钱三强的语速极快。
  ……
  “如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来重构物理模型,那么我觉得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之间现在有某种共同点了,”唐华说,“只是直觉,两者之间是具有统一的可能性的。”
  唐华来到房山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赵忠尧、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人手一份人民日报。
  “老钱,老邓……”唐华笑道,“咱们在搞反应堆和原子弹呢,能不能把时间多花点在反应堆上啊?”
  钱三强、邓稼先:“这个东西,想一想就来劲,弱电统一理论啊。迈出了GUT的第一步。”
  电磁力、引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决定了我们已知宇宙的面貌。
  将三种力统一起来的叫GUT,Grand
Unification
Theory,大统一理论。如果将万有引力也统一进去,就可以叫万有理论。
  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研究将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的方程,但没得到结果。
  唐华:“我不想搞什么GUT……太遥远了,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都不好说。深紫外激光、载流子、量子隧穿、等离子刻蚀,搞一搞这些多有意思啊。”
  现在T57计算机的X5600系列、学生计算机的XS3725处理器,用的是6微米工艺,也就是……6000纳米。
  本着“销售一代、口袋捂着一代、工艺完成一代、工程研发一代”的顺序队列,唐华或者说电子信息工业局兜里藏着的好东西可多了。
  除了这“四代队列”,唐华自己还负责最末尾的“理论铺垫一代”,把芯片工艺将来会遇到的几个极限瓶颈的量子力学理论给搞清楚,如果自己很难描述清楚,就去苏联拉上朗道或者别的谁来一起搞。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30年,量子力学用于阐述半导体的运作原理,半导体的使用效果还能反过来为量子力学提供实例佐证。
  超过三十年之后,半导体技术的继续发展,就越来越有求于量子力学的理论,计算机产业需要仰仗量子力学的发展,找到突破工艺瓶颈的方法,让摩尔定律继续坚挺。
  ……
  1957年3月7日,第24届世乒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一年的中国队还不是后来的神队,但是成立没几年的国乒已经初具威力,在团体比赛中男女均获得铜牌。
  这一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还不算精湛,但已经在探索自己的打法,没有盲目跟风欧洲运动员,球速虽然不快但是反应快,扣球狠。
  此时奥运会过去没多久,国人又能从报纸广播电视听到中国运动员拿牌的消息,而且……和射击不一样,乒乓球好像不太难?
  世乒赛让唐华又碎碎念了一次“哎,还是得上电视转播才看得过瘾”。现在只能希望1959年的世乒赛能从西德通过长途电缆-光纤传送电视信号回国了。
  但在3月份,唐华最期待的新闻不是世乒赛。
  ……
  《昭和32年,鍋底不況!》
  (鍋底不況=锅底萧条)
  1957-1958经济危机,日本第一个爆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