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860

  ……
  “我们不能再拖延了,每拖延一个月,苏联都有可能送一枚新的卫星上太空,我们就会受到更大的指责。”
  艾伦·杜勒斯最近越来越焦虑,中央情报局从苏联获得的情报依旧模棱两可,有的情报认为苏联的巨型火箭正像香肠一样从工厂里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然后搭载卫星升空,也有的情报持相反意见,认为苏联下一枚运载火箭可能要等个两三个月才能发射。
  鉴于此前关于苏联的情报都朝最坏的方向发展,杜勒斯局长不得不重视前一个“危言耸听”的情报。
  “似乎现在不是拖延,而是没法加速。”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上将听完杜勒斯的催促,也只能摊手:“军械局的报告我看过。现在海军的导弹或者说火箭还很不成熟,1958年1月发射似乎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艾伦·杜勒斯:“白宫愿意接受风险较大的方案,比如说直接在做飞行测试的运载火箭原型上面安装一颗卫星进行发射。”
  阿利·伯克:“如果艾克认为这值得做,那就去做吧,我会让助理通知各部门,召开海军军械联席会议。”
  ……
  让美国海军一直头疼不已的雷神-DM18导弹,10月底部分成功了一次,11月美国海军马上拉出了“先锋”运载火箭的测试段打了一发,居然成功了,第一级火箭起飞,最高升到了400公里,最后掉在600多公里的地方。
  艾伦·杜勒斯说的就是这个方案:马上组装一枚完整的“先锋”火箭:把经过测试的第一级、未经测试的第二级、(显然也)未经测试的第三级、一颗卫星,三者组合到一起,然后别管那么多了,赶紧在12月初给打出去。
  在中情局的强力推动下,美国海军真的这么做了。
  ……
  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冯·布劳恩已经在这个小城市居住了6年。
  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被掳到美国,最后他的编制竟然定在了美国陆军,在亨茨维尔市的红石兵工厂为美国陆军设计导弹。
  美国陆军导弹项目获得的经费只相当于海军弹道导弹的二分之一,美国空军的三分之一。但冯·布劳恩带着设计团队仍然设计出了“红石”弹道导弹,1957年,又研制了朱诺-1和木星-C火箭。
  在催促美国海军提速发射卫星的同时,艾伦·杜勒斯也在催促美国陆军赶紧鼓捣他们的亚轨道运载火箭。
  1957年12月2日,杜勒斯局长的助理来到亨茨维尔,询问冯·布劳恩和他的研究小组,木星-C火箭究竟有多大的潜力,能否发射人造卫星。
  “今年7月你们曾认为木星-C和朱诺-1不可能上太空。”冯·布劳恩说。
  “现在海军的运载火箭项目有很多不确定性。”助理说话很坦诚。
  冯·布劳恩:“我现在也不太确定木星-C能否送一颗人造卫星上太空。……我需要收集各个小组的改进设想,逐一进行计算。”
  助理:“中国人在11月20日发射了一枚中程导弹,射程和你们的朱诺-1相差无几,根据兰德公司的报告,中国人打算用这种导弹改造成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所以你应该对朱诺-1有信心。”
  助理把中情局从美国海军、空军拿到的情报递给冯·布劳恩。冯·布劳恩打开报告,快速浏览内容,然后久久没有发声。
  助理:“发生什么了?”
  “我要见杜勒斯先生,”冯·布劳恩说,“情况非常糟糕,非常非常糟糕。”
  ……
  现在艾伦·杜勒斯不在克利夫兰,而在休斯顿。冯·布劳恩和助理上了中情局的专机直飞休斯顿,冲进美国海军航天计划办公地点时,杜勒斯刚刚出席完海军的军械联席会议出来。
  “杜勒斯先生,这份中国导弹试射的监测报告,你们都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吗?”冯·布劳恩说。
  杜勒斯:?
  冯·布劳恩抽出无线电测向站的报告,“三个无线电测向站都证实,中国导弹在飞行的中段和末段进行了两次转向。这转向角度不大,或许被你们当做自然偏航而忽略了。其实,这两次专项都是有意而为。”
  冯·布劳恩走到一块黑板旁,画出了一条小幅度折角的线。
  “虽然方向偏转角只有0.5度,但没有任何自然的外力能让导弹做这种转向。这是中国导弹在惯性陀螺或者无线电控制下做的主动变向。经过两次变向,导弹的航迹是这样的,实时速度是3500~3600米/秒。”
  “如果导弹此后一直保持当前航向,单纯地加速,加速到7.9公里/秒,它就会准确泊入近地点约300公里、远地点约1200公里的轨道。”
  冯·布劳恩加重语气:“中国根本不是在试射弹道导弹,他们的弹道导弹或许早已在内陆试验成功而我们没有观测到。中国人,是在练习如何操纵火箭&人造卫星结合体,对准预定的卫星轨道。”
  助理:……
  杜勒斯:……
  走出办公室的美国海军军械局官员:……
  足足冷场了3分钟,一名美国海军中校终于问了一句:“还有多久?”
  冯·布劳恩:“中国人的下一枚火箭,一定会携带卫星。如果我是项目的总负责人,我会在这次操纵演练成功之后2到3周发射它。至于能否成功,看概率。”
  ……
  北京。
  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
  四个月前,唐华在墙上钉了一块特大号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画了几十个小方框。小方框又分为“星”“箭”两大群组。
  小方框里填着“核心研制”“太阳能电池模组”“防辐射”……“测试一”“测试二”“测试三”之类的内容,方框之间有很多线条连接。最后,“星”“箭”两大群组汇合到顶层,最顶层的方框只写了一个日期:
  1957.12.3。
  “这四个月,大家都很辛苦。”唐华对钱学森说。
  “是的,一上来就紧锣密鼓,而且越到后面,事情越多。”
  唐华:“两个任务组都完美契合时间节点,所有的产品高质量完成。这是工程控制论的完美的项目案例。”
  钱学森:“呵呵……”
  唐华抬腕看了看表。“时间快到了,我们动身去车站吧。去到车站,天津来的火箭和卫星刚好也到达。”
  唐华说完,仿佛一声令下,半层楼所有办公室里的人都动起来。
  11月30日,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切按照计划,12月1日抵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从12月3日到5日,择机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海军疯狂加速造出来的“先锋”-TV3箭-星系统,虽然三级火箭只有一级经过了测试,虽然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发射就失败了,但是运载火箭发射真就是一个概率问题,要是在原来的时间线发射失败了,在本位面他撞大运发射成功了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压哨抢跑,我就比你快两天,大家抛骰子定输赢,但是我是庄家——平局(俩都成功)我也赢。
  再说,长征一号的整体可靠性摆在这里,唐华还是非常有信心拿下这一局的。不是80%+的问题,现在除了中国,别的地方还没人提出整体可靠性的概念呢。
第165章
太空国歌大联唱
  京广线——正太铁路——同蒲铁路——平遥火车站。
  原历史位面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在忻州岢岚县,但这会儿国家还没决定修宁岢铁路。平遥有现成的同浦铁路、有现成的平遥火车站,于是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就定在了太原市南70公里的平遥古城。
  “中国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是半部中国史啊。”
  国防高级技术研究院院长、聂荣臻元帅又踏上了三晋大地。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已成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聂帅曾战斗过的太行山巍峨依旧。
  “陶唐氏在这里建过尧都,愚公在这里移过山,晋文公称过霸,介子推藏过山,蒙恬在这里守过长城,霍去病从这里远征匈奴,司马光……在山西砸过缸,”唐华跟在聂帅后面,“聂帅,平遥古城好破。”
  一行人从平遥古城外远眺,城墙斑驳破旧,城内的房屋有不少歪歪斜斜的危房,还有的屋顶坍塌只剩两三面墙。唐华算是知道了,后世的网红打卡地,所谓的平遥古城,一大半是新修的。
  平遥始建于公元前800年的西周时期,此后城墙虽有重修,但地址没变化过。卫星发射中心在平遥古城南6公里,之间没有山岭,相互可以看见。两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与卫星发射中心高大的金属塔架,在冬日的阳光下看起来是那么的协调。
  聂帅、唐华、钱学森、任新民、黄炜禄、屠守锷、钱翼、杨家溪、王希季、姚桐斌、朱光亚……都下了火车,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的随拍同志问:“聂帅,人来得很齐,要不要在这合个影?”
  聂帅:“我们还是等发射成功以后再合影比较好。这位小同志,我们不重要,这列火车最重要的是后面的大火箭,你们要跟紧了,尽量把它从卸车到发射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这些才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
  同蒲铁路从平遥站引出的支线直达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前,火箭卸下来之后稍微挪挪就上架了。
  这次一列火车送过来两枚长征-1火箭、两枚前进一号卫星(主星和备份星一号)。
  如果第一枚发射失败,第二枚火箭和卫星可在一周之内再打出去。
  要是两枚全都失败了,天津还有一枚组装好的3号火箭和备份星二号。但唐华和钱学森都坚信不会这么点背。
  ……
  卡纳维拉尔角。
  冯·布劳恩眼前是LC-18A发射架,发射架旁有半截子火箭——这是“先锋”运载火箭的下半部分。
  “火箭的另一部分呢?现在到位的似乎只是第一级。”
  先锋-TV3项目负责人米尔顿·罗森叹了口气:“第二级和第三级刚从格伦·马丁公司运出,明天才能抵达卡纳维拉尔角。”
  冯·布劳恩:“先锋-TV3的预定发射日期是什么时候?”
  米尔顿·罗森:“12月6日晚,如果天气不出问题的话。”
  冯·布劳恩没有再说什么,摇摇头离开了。他为美国陆军服务,米尔顿·罗森拿的是海军的承包合同,再说两人也不属于一个公司,获得杜勒斯的特许他才能走近LC-18A视察火箭,先锋项目并不需要他提建议或者出什么点子。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