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2/860

  20军乘坐火车从济南而来,4万余人虽然不携带武器,但还从山东带来了大批抗洪物资,人和物资总共要两天两夜才能卸完。
  “这是让我们来郑州……防洪救灾?”
  20军副军长董毓湘看着晴朗的天空。正是盛夏,郑州的天空湛蓝,空气炎热干燥。
  “天气预报说黄河流域有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暴雨,可能会有洪水。”政治部主任说。
  “我一点都没看出来像是要下雨的样子,”董毓湘说,“算了,就当全军拉练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38、39、40军驻扎东北,作为朝鲜半岛的后背支持;20、26、27军驻扎中原,是东北驻军的总预备队,也是全国八大军区的战略预备队。
  现在9兵团三个军的威名连美国人都知道了,54、55年美国侦察机还随意进入中国上空的时候,就有那么几次是顺路给20军驻地拍照的。但这一次20军出动不是作战演习,而是作为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力量。
  7月4日,20军先头部队抵达郑州的同一天,河南省军区抽调1000多名预备役部队基干力量,会同动员的4000名民兵部队连夜开往花园口。
  郑州市人民武装部紧急调集1000多名民兵做好救灾准备。
  7月5日,在郑州火车站集合完毕的20军以团为单位在黄河大堤沿线部署。
  7月5日下午,上海计算机所超算厅再次完成了中长期天气预报演算。现在,7月14日的天气已经是准确率较高的10天内中期天气预报了,在这份天气预报上,郑州-洛阳的特大降雨依旧存在。准确地说,它的降雨量估计值比7月1日的天气预报更大了一点。
  到7月6日,河南全省已集结的民兵超过了1万人。
  7月7日,郑州火车站。
  主席的专列在站台停下。
  ……
  此次随专列来郑州的还有水利部傅部长、林正英副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黄化云。
  “主席,我们建议您把专列移到黄河南边,我们在邙山山顶附近停留。”省委书记潘福生说。
  主席:“?”
  “黄河是悬河,如果有洪峰经过水位则更高,邙山山顶是郑州市海拔最高的地方,那里比较安全。”
  “我到海拔最高的地方去了,全郑州的人也能到那里去吗?全河南的老百姓也能上去吗?”主席说,“我不躲到那里去,专列要停在能看得见黄河的地方。”
  ……
  专列内。
  主席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的方志阅读,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地理地貌。这一次也不例外。直到午夜,主席还在查阅《河南通志》《汴京志》《龙门二十品碑帖》,在写了黄河泛滥内容的地方都折起书页,写上批注。
  “这次我们全凭气象预报来做的应对措施,预报7到10天之后的天气,可能未必就有那么严重吧?”傅部长说。
  主席:“宜生啊,天气这个事,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计算机说了算。”
  林正英:“今年有一台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划归国家气象局使用,他们现在能够演算出15天之后的天气,而且比较准确。这次7月14至18日黄河中游有大范围降雨的预报,就是计算机得出来的结论。”
  “鉴于人力和材料都已经提前做了了集中,所以对于洪峰的预防性措施现在就可以开始行动,”黄委会主任黄华云布置任务,“解放军20军是河堤执勤的主力,20军的12个团分别看守的黄河大堤位置分别在这里……地方部队和基干民兵部队的位置在这里。郑州市抽调的5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则协助基干民兵。”
  “此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来多大的洪峰,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而且不可改变:黄河大堤不能决堤。”黄华云说了黄委会的总目标。
  “黄河既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旧中国连年征战、滥砍滥伐上游树木造成的一条危害人民的害河。”
  主席最后发言。
  “历史上黄河不知决口有多少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知造成多大的危害,现在到了我们手里,决不能再让它出乱子,要确保黄河的安全,确保黄河铁桥的安全。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
  7月10日,济南军区26军进入河南-山东交界的兰考-聊城一带。两个军8万多名指战员、超过10万民兵和动员的干部、工人,静静等待黄河发威的那一刻。
第185章
现在不考虑分洪
  “已经调动野战军部署到黄河中下游了?主席亲自压阵?”
  7月预定的行程,先去长春,再回头到沈阳、本溪。临走之前得知黄委会甚至整个北方的人力物力都动了起来,准备迎接黄河中下游极可能出现的大险情,唐华不由得十分惊讶。
  原本的历史位面,1958年的黄河特大洪水是1919年黄河有水文实测资料之后记录的最大一次洪水,超过了1933年的黄河特大洪水,而且因为洪水是短时间大量降雨堆出来的,给地方政府留的反应时间很短。
  在原历史位面,黄委会硬顶住了超大洪峰,黄河大堤没有决堤,只有部分漫顶。但其余的损失也不小:黄河铁路大桥的桥墩被冲跑一个,京广(平汉)铁路中断;分洪入湖和漫顶淹没耕地304万亩,房屋倒塌30万间。
  “这一次也是史无前例了,仅凭中长期天气预报,黄委会就开始布置预防性措施,当7~10天中期天气预报得出同样的结论时,主席亲自到郑州压阵。”李复春说,“主席现在特别信任计算机和其他所有的高科技工具。如果不是主席拍板决策了,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物资调集。”
  唐华点点头,没说什么,不过嘴角是有笑意。
  “不过我从苏联回来以后这一个月,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是略有提升。”
  ……
  7月12日。
  驻马店、周口的气象站的系留气球准确探测到了从东南往西北而去的暖湿气流。这已经不是中期天气预报的范畴,而是短期天气预报了。
  现在黄河流域未来两三天的天象已经很简单:7月14日,暖湿气流会在黄河上空与冷空气碰撞,先在洛阳-郑州-焦作之间下一场大雨,然后降雨会移至稍上游的三门峡一带。在三门峡的降雨量会超过洛阳,并且持续至少两天。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
  铁道兵第5师约两千人的工程部队聚集在大桥南北,黄河中还有工程船只来来往往,满载着一船船的石片,每艘船在一个桥墩的上游十几米处抛锚停船之后,将船上的石片倾倒在桥墩前。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是清末修建的铁路大桥,1905年随平汉铁路通车而完工。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桥梁的基础挖得不深,大桥桥墩是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层里。所以民国时大桥的维护队就学会了在汛期扔石片巩固桥墩这一招。正因为这桥太烂,第二座郑州黄河大桥——嘉应观黄河铁路大桥现在已经开工,可能过两年就竣工投入使用了。
  “嘟——嘟——”火车头的汽笛连续鸣响,提醒桥上如果还有忘记挪窝的工作人员,就赶紧闪开。
  车头推着长长的货车队列,每个车皮里面装的全是湿沙。重重的车皮压上大桥,在大桥停了下来,接着是第二列、第三列……直到把整个黄河大桥都铺满,压住。
  车皮推到位之后,火车头就脱钩撤走了。车皮压大桥防止桥被洪水冲倒,但万一桥塌了呢。车皮冲走就算了,火车头现在还是很宝贵的东西。
  ……
  7月13日。
  斯塔格坐飞机从上海直飞郑州。当然是蹭的涂长旺的飞机。
  “当所有人都退却的时候,只有我们在前进。”
  斯塔格迈开大步走着,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斯塔格卡其色短袖衬衣、短裤,但仍一丝不苟地打了领带,靴子干净,皮带扣闪亮,衬衣和短裤都熨出了棱线,仿佛回到了1944年他为盟军诺曼底登陆提供天气信息的时候。
  7月12日到13日,来华观摩的气象学家,在黄河沿岸的两组四个气象学家火速撤退了,而斯塔格表示想去黄河附近看看,就和涂长旺一起飞来了。
  涂长旺:“逆流前进的不只有我们两个。”
  斯塔格:“我看到了。是军队。”
  ……
  斯塔格看到的是20军58师173团,奉命在此加固黄河大堤。郑州附近的花园口是整个黄河大堤最危险的部位,但巩义这里的河段也是地上悬河。一根根的钢筋插入地下,搭起框架之后,173团战士和附近的民兵扛着装满土的麻袋,填实钢筋搭起的框架。
  大堤整体被加高了1米,部分堤坝本体较低的区域还不止一米。另外也用大量的碎石袋压住大堤的坡岸,增加大堤强度,防止管涌。
  “我确信,咱么这里真的要下雨了,而且是大雨。”一名战士在休息的时候,仰头深深嗅了一口黄河岸边的空气,“我闻到了水汽。”
  “这的确是,12号晚上就有点潮湿了。”
  “看来总指挥部预料得很准确。”“不是总指挥部,是气象预告部。”“也不对,是气象局……”
  ……
  “轰隆!”“哗…………”
  7月14日上午8时,偃师气象站最先报告了降雨信息。雨点又大又密,气象站的同志凭经验觉得是骤雨。然而,半小时过去,一小时过去,雨滴还是这么大、这么密,丝毫没有歇下来的意思。
  偃师在洛阳和郑州之间。7月14日白天的降雨范围,东起郑州、西到洛阳西边30公里的渑池,北过黄河覆盖沁阳。从上午8时下到中午、下午,傍晚……
  “过去24小时,各气象站报告的降雨量,偃师110毫米,巩义105毫米,郑州一站95毫米,二站97毫米,孟州85毫米,洛阳112毫米,”通讯员向黄化云报告,“达到暴雨和大暴雨的等级。”
  “该来的还是来了。”黄化云说了一句。
  “主席,洛阳郑州之间昨天降雨达到了暴雨和大暴雨级别,而且降雨区域在向黄河上游移动,今天凌晨2时,三门峡出现强降雨。”
  不用看天气预报,现在专列的车顶和车厢就被雨滴打得啪啪作响,车内看车外的景物都是模糊的。
  主席:“就要涨水了,在两岸的干部战士保持警惕,既要看住大坝,也不能不顾自己的安全。群众做好转移工作了吗?”
  黄化云:“两个分洪区的群众在过去一周已经完成了转移。”
  ……
  偃师气象站的值班同志觉得自己头上的雨已经够大了,其实三门峡气象站的值班员比偃师站受的刺激更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