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6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860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我是主持人沈力。”
  “再过几个小时,‘日出一号’宇宙飞船就将发射升空。作为中国与苏联航天技术合作计划的一部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将乘坐‘日出一号’飞上太空,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遨游。”
  “大家都知道,今年1月,我们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艘无人飞船,这是为中国载人飞船而做的无人飞行测试。几年之后,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就会搭载中国的航天员飞上太空。今天中国航天员搭乘‘日出一号’,也是为中国将来自己的载人航天积累经验。”
  “我们现在在航天员通道。经过重重挑选,乘坐‘日出一号’飞船升空的航天员,就要从体检大厅走出,从这里走向飞船。”
  “第一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他是‘日出一号’飞船的领航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船长。”
  “第二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中国宇航员!赵宝桐!”
  “赵宝桐同志曾是一名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并在空战中击落了4架敌机。1960年,赵宝桐经过重重选拔,确定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人员,前往苏联接受航天员培训,在训练和考核中成绩最好。”
  “第三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康斯坦丁·费奥蒂斯托夫,他的职业不是航天员,而是一名工程师,只是在乘坐‘日出一号’之前,经过了几个月的临时航天员培训。”
  赵宝桐走过通道时,两边围观的人群使劲鼓掌,但赵宝桐只能看见人拍手,听不见掌声——这个通道是用玻璃和两侧的围观人群物理隔离的,防止病菌感染。
  雇农家庭出身,赵宝桐12岁父母双亡,在抚顺当童工,17岁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20岁入党。22岁被选为解放军第一批飞行员、23岁入朝参战,当年就取得了第一个战果——击落一架F-84战斗机。
  这经历可以算是传奇了。更传奇的是,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去苏联空军指挥学院进修,查出患有肺结核(当童工时落下的病根),做了一次手术。但1960年全军飞行员选拔航天员时,赵宝桐的体检综合评分居然还是全军前三,综合素质排名第一。
  ……
  “质子火箭将在1965年上半年起飞,具体起飞时间,看文昌发射中心的准备情况。”
  科罗廖夫说。
  钱学森:“文昌我们的一号发射塔下个月就投入使用了,你们的二号塔10月完工,我们的三号塔11月完工。进度肯定不会拖后腿。但是我还是想说,质子号火箭和你规划的月球火箭之间技术缺少共通性,这既浪费资源又影响进度。”
  科罗廖夫:“OKB-52的切洛勉设计了质子号,高层的意思,是想保持至少两个设计局/航天工厂联合体都具有独立设计制造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的能力,所以……”
  钱学森:“看来,我们的航天工业因为规模较小,反倒是可以免去这种资源的浪费了。”
  科罗廖夫:“在苏联只能这样。不过,质子号快速投入使用,对苏联航天计划是有好处的,用它可以实现绕月、月球软着陆,另外,唐华的太空大炮也必须用质子号发射,毕竟是一个20吨的庞然大物。”
  钱学森:“唐华的太空激光炮,这个20吨的也只是个原型机,他设计的完全构型可是80多吨。”
  科罗廖夫:“那就只能等更大型的火箭设计成功了……”
  ……
  拜科努尔90号发射塔。
  苏联的“东方计划”是单人宇宙飞船,“上升计划”(日出号飞船)是多人宇宙飞船,正在设计的“联盟计划”是更大号的多人宇宙飞船。
  日出号飞船虽然搭载了3名航天员,但它的重量和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差不多,东方号是4.7吨,日出号是4.8吨。
  所以,赵宝桐和其他两名航天员在返回舱里人挨人地坐着,跟挤公交似的。
  挤一点就挤一点吧,反正就在天上呆24小时而已。
  天津,唐华、王希季、孙家栋在一起看电视,等着日出一号点火升空。
  “苏联这载人飞船都没经过无人试射,直接装人就打上天,胆子真大,”孙家栋说,“唐部长,我们是不是……保守了一点?”
  唐华:“我们的飞船一定得是百分之百可靠,至少也要99%,要是只有95%那也是不行的。而且,苏联的日出号飞船和东方号飞船差别很小,他们跳过试射流程也说得过去。”
  唐华现在心情也不算太紧张。中苏航天深度合作之后,苏联火箭可靠性的提高是很明显的。
  现在日出一号飞船上除了有个赵宝桐,还有不少中国零件呢。
  “5,4,3,2,1,点火。”
  发射塔的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火,带着日出一号飞船缓缓上升。
  火箭越飞越高,助推器脱离,标准的科罗廖夫十字。继续飞,在低画质的电视屏幕上,火箭尾焰只剩一个发光小点。然后是控制中心报告第一级脱离。
  第二级脱离。
  “飞船入轨成功!”北京时间凌晨1点,控制中心综合无线电定位和测控信号,宣布了这个消息。
  此时的日出一号飞船在澳大利亚上空,科马洛夫的话音通过通信中继传回了拜科努尔,还带着不少杂音:“飞船一切正常。赵同志、康斯坦丁一切正常。我感觉良好。”
  唐华:“哎,赶紧绕半圈回到苏联上空,我要看看舱内视频。”
  5分钟,10分钟,20分钟……第47分钟,摩尔曼斯克的通信站终于接收到了绕地球大半圈回来的日出一号的信号,现在进入可视频传输的时间段。
  画质当然很差,但是能看清楚日出一号舱内的2名航天员。在广角镜头中,科马洛夫在中间,赵宝桐在左,康斯坦丁在右。
  对着电视镜头,科马洛夫招了招手,说了一句:“地球的朋友们,你们好。”
  赵宝桐第二个招手:“向地球的朋友问好,向全国人民问好。”
  康斯坦丁:“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万岁,世界人民团结万岁!”
  ……
  广州。
  王安和葛耀初在广州也呆了近一个月,时间虽长,但和中国的合作真的取得了进展。
  李强4月底抽空去了趟广州和王安面谈,王安想要的从中国进口廉价晶体管和微电阻、电容等元件,中国答应了。价格只有美国本土自产的同类货品价格的2/3。
  “超微元件的进口单子,你们就半年一签吧。”李强说。
  半年一签是为了你好,要不是看在你是华人的份上,可能就直接签三年五年的长期供货合同了。
  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的事,李强表示没这个必要,香港虽然离中国地理距离近,不意味着在香港可以近水楼台抢先获得中国计算机。李强建议王安,如果有诚意合作,你的公司设在美国也可以合作。
第114章
第五个芯片生产城市
  广西桂林。
  电子信息工业156厂(漓江电子工业园区)。
  一年半的厂区建设,一年多的设备安装和调试,156厂的芯片生产线今天终于落成。
  从长春派来的专家指导组组长梁林路全身工作服一尘不染,头戴小白帽,口罩把嘴巴和鼻子遮得严严实实,在车间里盯着生产线上的硅片走过每一道工序。
  “芯片生产线全部都是高度无尘的环境,工作人员的出入程序一点都马虎不得,”梁林路说,“操作技术手册里的每一条,都是将近10年以来,电子信息工业局逐条验证和推敲过的,忽略任何一条,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我明白,环境尘埃数量稍微上涨,芯片的良品率就会降低。”156厂总工冯一书回答。
  梁林路走过芯片生产线中的光刻机。第一代光刻机在工作时有音量不大但音频很高的噪声,初进车间时感觉没事,听久了让人烦躁,所以生产线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带耳塞。
  但第二代光刻机的噪音就小了很多,据说是散热系统的震动也会影响到光刻机的工作,因此换用了低震马达。
  梁林路:“第一代光刻机,5或者6微米工艺,现在不算高技术了,整个流程都非常成熟。但是技术成熟不意味着你们使用的时候要求就低,比如刚才说的良品率,如果比正常值低5个百分点,而且找不到任何解释,工业督查组就该找上门来了。”
  冯一书:“我在苏州实习进修过两年,这些是知道的。”
  指导组和156厂技术组,两拨人一共七八个,从光刻机走到生产线最末,看着工人把第一批完成的单晶硅圆片掏出来打包,光刻生产线就到此为止了。再之后的切割、封装,在工业园区另外的车间进行。
  走进隔间、脱帽子托口罩换衣服,再走出隔间,梁林路擦擦头上的汗:
  “今天还算顺利,第一批下线的硅片符合预期,桂林芯片线就算正式落成了!庆祝庆祝。”
  冯一书:“是该庆祝庆祝。”
  梁林路:“那庆祝仪式就老规矩,吃一只狗。”
  啪!冯一书把刚拿起的公文包掼在桌上,站起来直视梁林路:
  “狗的品级,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这个排序对不对?”
  梁林路也一拍桌子站起来:
  “东北也是这样!黑狗黄狗为上品!”
  冯一书:“厨子不太会做手撕,干锅行不行?”
  梁林路:“只要色香味俱佳,可以不拘泥于形式。”
  冯一书:“要放点干辣椒,能吃辣否?”
  梁林路:“没问题,能吃!”
  冯一书:“灵川狗肉最后收汤要用荔浦芋头片吸油,能吃得惯吗?”
  梁林路:“还没吃过,但是听起来好像值得尝试尝试。”
  “行!”冯一书伸出手掌和梁林路拍了一下,“那我叫食堂去准备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