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860

  这必须循循善诱,必须让电影界自己把问题想明白,自己把电影拍出来,唐华不打算代劳。
  当然,在观影的时候唐华还是忍不住,大致说几句优点和进步之后就进入吐槽模式,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好,那个地方的模型不够专业,情节可以这样、这样,要不干脆换成这样的情节会更精彩(开始讲后世经典大片的情节故事)。
  然后周璇和江处长都忍不住回怼:“你行你上啊”
  唐华:“我这不是忙吗。”
  ……
  “哥德巴赫猜想1+2的新版证明已经全部完成了,是四个月前完成的,完全版论文32页,已经发表在了杂志上,所以现在上传到FTP,供大家审阅批评。”
  这是陈景润在发帖。
  供大家审阅批评……
  无论旧版还是新版论文,唐华都没看完。看BBS上的回帖,北大数学系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也没有能看懂的,只有一两个数学系数论方向的老师教授说看完了,然后也没有什么审阅批评,回复都是“服气”。
  “去年唐院长说,我的论文似乎显示出筛法已经运用到了极限。我在重改和简化论文的过程中,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筛法基本上无法最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唐院长真是神人!”
  唐华看到这里,闪电般地退出自己现在用的tanghua1923账号,换上新马甲【钓鱼大师】。
  “筛法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当中应用到了极限,那么,筛法在数论的其他方向上还有没有可能继续推进一步呢?在整理1+2的证明论文时,我就在琢磨这个问题。”
  “所以在改完论文之后,我尝试用筛法进攻孪生素数猜想。用了两个月时间,我证明了——”
  陈景润居然难得地调皮了一下,在后面空了四五行才写后半句话:“孪生素数猜想中的(2-1)问题。”
  孪生素数就是相差只有2的素数,比如5和7,11和13。1849年,阿尔方·波利尼亚克提出一个猜想:这样的素数对有无穷多个。
  这和歌猜一样,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也没证明出来。陈景润的(2-1)是一个很逼近最终结论的阶段性证明,它的意思是“确信有无穷多个数对(m,p),p=m+2,其中p是素数,m是一个由不多于2个素数相乘而得来的殆素数”。
  这个阶段性证明的意义,是把用殆素数筛法最后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路也堵死了。
  殆素数筛法走不通,后来张益唐用的是逼近法,比如他在2013年证明的(p,p+k),k小于7000,这样的素数对有无限多个。到现在数学家们继续吭哧吭哧,好像已经证明到了k小于600,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达到最终结论(p,p+2)。
  总之……陈景润简直是堵路大王啊。
第52章
我的上帝!它在冒烟!
  “华所长,我记得您有菲尔兹奖的推荐权限?”
  唐华打电话给华罗庚。他是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国内具有菲尔兹奖提名推荐权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苏步青)。
  “唐院长,我知道你想问什么,我和步青已经各自写了一封推荐信,把陈景润和他的哥猜1+2资料发给了菲尔兹委员会。”
  唐华:“要怎么样才能加大陈景润的获奖概率?最好是到十拿九稳的程度。菲尔兹奖四年评选一次,陈景润今年34,1970年那一届必须拿下,否则下一届1974年,他可就41岁了。……我也找找诺维科夫院士、柯尔莫哥洛夫院士?”
  华罗庚:“推荐者人数多一些会有一定作用,但累加推荐数的效果可能比较有限。更重要的应该是扩展1+2证明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就是安排陈景润参加下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看来是要加上一点运作公关,这个唐华熟。“有方向就没问题了,我们各自分头做准备吧。”
  菲尔兹奖最早的颁奖标准没有年龄限制这一条。但很可惜,就在去年,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乔治·德拉姆定下40岁的界线,只颁发给颁奖当年元旦时还不满40岁的年轻数学家。
  表面理由是是为了扶掖有潜质的年轻数学家,实际上是减少评奖时各国、各学派的争议。
  不过到后来,40岁划线的“表面理由”倒是越来越有道理,因为数学研究者的脑力巅峰就在30~35岁,大部分数学家在他的研究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成果肯定是30出头就得出的,甚至有不少数学家40岁之后就再没有年轻时那么重量级的发现。
  原历史位面,徐迟是用一篇报告文学来激起国人对数学的兴趣(也诞生了成捆的民科),现在就用一个菲尔兹奖来引诱中学生们迈入奇妙的数论世界吧。
  “唐院长,菲尔兹奖那是三年后才评选新一届得主,现在10月份快到了,大家现在的关注点,是猜你能不能再得一次诺贝尔奖呢。”华罗庚说。
  唐华:“够了够了,已经拿了两次了,斯德哥尔摩也去过了,没啥意思,在街上转了一下午都没找到卖鲱鱼罐头的。”
  华罗庚:“有吧,今年世乒赛,国家乒乓球队在斯德哥尔摩逛街的时候买到过。”
  唐华:“……”
  ……
  华罗庚说得没错,不但国内在暗暗猜测这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谁,苏联,甚至美国和欧洲也在猜。
  虽然提名名单尚在保密,但大家都觉得,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大概就这几个:
  费曼&施温格,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理论;汉斯·贝特关于恒星的研究;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关于原子赫兹共振的研究;以及唐华。
  唐华入围诺贝尔提名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太多了。
  “1966年底问世的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项革命性的物理探测技术。与激光冷却技术相似,唐在公布电子隧显论文的同时就推出了可商业销售的显微镜,以及数目繁多的专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种显微镜就刷新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
  “激光冷却原子理论和激光冷却装置于1964年上市,对,可能不叫做‘公布发现’而叫‘上市销售’。很多低温物理实验的突破都与它有关。”
  “量子隧穿效应以及隧穿晶体管是唐于十几年前发现的,而且被应用到了计算机元器件中,不知什么原因,诺贝尔委员会迟迟未能给这项重要的技术颁奖。”
  “必须注意到的是,唐甚至还有一项十几年前的重量级发现在诺贝尔委员会那里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激光全息技术。据说,有一些委员认为这项技术应当笼统地归结于1964年唐华因激光理论而获得的诺奖,但实际上激光全息技术是一项独立于激光理论的、重要的发现。”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公司认为,关于激光传输损耗和光导纤维的发现也是一项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
  “196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只需要从上述5种理由理中随便挑选一种,将奖项发给唐华,其他一切事情都会变得很简单。”
  “如果这样,12月10日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又会变成音乐盛会,这无疑是本杂志最愿意看到的情景,也是诺贝尔委员会内心非常想看到的场景。1965年的现场录音唱片以及视频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的经典了。”
  这是1967年9月,一份英国杂志上的八卦文章。
  不是物理学杂志,是《NME》(New
Musical
Express,新音乐特快)。
  摇滚界一直在传说诺贝尔委员会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创纪录地、前所未有地给唐华授予第三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各种版本的传说还有鼻子有眼的,甚至把诺贝尔委员会五名成员中谁喜欢摇滚谁讨厌摇滚都扒出来了。
  其实这杂志还漏了巨磁阻效应呢,主要原因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硬盘还没有过100M的,巨磁阻效应是在硬盘容量突破1G的时候才不得不用的技术。
  ……
  唐华:“喂?我打电话就是通知一个事,太空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就要开张了。”
  “完全不必要!在地面就能做这个试验!”
  唐华:“在地表会受到重力干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看不出来了。”
  “我给你设计一个算法公式把它从那团物质里找出来!”
  唐华:“那还不如太空上做实验简单。总不能让苍穹一号天天养蚕种菜吧。”
  “现在养蚕种菜就很好!”
  唐华出门前给朗道打了一个电话,这位苦主在宇航员训练中心,情绪很激动。
  唐华这次出门的路线是四川-贵州-云南。
  三五计划还有三个月就要收官,西南山区省份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云南和贵州,二五期间其实只算是布局打基础,三五才是巨投资发力的时间段。
  四川虽然处在西南,但条件比较好、建国后工业化也早一步,四川的核心地区工业化已初步完成,但还欠川西地区的发展建设。
  四川先走一步,广西先走半步——桂柳邕轴线和南宁-钦州-防城港区域在搞工业化了,但离开这条轴线,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开发工作要做。
  三五计划所谓的西南山区建设,严格来说,是贵州、云南、广西全部;四川西部和西南;湘西;粤北。
  这片地区总人口8800万,和这时候德国+法国人口差不多。山地多耕地少,几乎没有连片的粮食输出区域,整个区域每年要从域外调入一些粮食,才能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
  但是粮食靠外调不可怕,只要自己的工业和各种产业搞起来,吃调入的粮食没关系,广西从1960年起基本就是这样的路子。关键是怎么多挣钱。
  ……
  10月5日,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
  沉寂两个多月的NASA突然高调官宣:第二枚土星-5号登月火箭即将于10月12日发射,搭载三名宇航员升空!
  和第一枚土星-5的试射刚好相隔4个月,这个速度虽然在记者们实现的预测区间内,但差不多是顶着预测区间的上限。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这次土星-5号开始搭载宇航员了,这是不是说明,再经过两次试射,美国就可以登月了?
  在密密麻麻的摄像机、照相机面前,预定乘坐土星-5号升空的三名宇航员:瓦尔特·施艾拉、沃尔特·坎宁安、唐·埃斯利走出训练中心,在门口与记者见面。虽然隔着玻璃墙,但记者说的话通过电话线可在训练中心门口播放,宇航员的回答也一样外放到记者人群中。
  由于记者们是仓促赶来采访的,对宇航员也只能问一些“你紧张不紧张”“刺激不刺激”“感动不感动”之类的毫无营养的话语,宇航员也用官方辞令回答。
  “请问,土星-5号还需要试射多少次,才能把人送上月球?”有记者问。
  詹姆斯·韦伯:“嗯,这个问题,今天暂时无法回答。”
  “肯尼迪总统说,美国会在60年代结束之前登上月球,NASA现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吗?”
  詹姆斯·韦伯:“如果是以60年代结束之前为时间节点,我想是的。”
  “那么,具体是69年还是68年?那一个月?”
  詹姆斯·韦伯:“这个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能确信,60年代结束之前一定登上月球。”
  在航天员训练中心之外十几公里的地方,第二枚土星-5号——编号为SA-502,早已完成了火箭分段的垂直组装和检测,又沿着重型轨道运动到了卡纳维拉尔角LC-39A发射塔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