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6/860

  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斯大林成了十恶不赦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问题”:
  他在国内革命时就违背导师列宁的训示,列宁的遗嘱可能被他篡改了,和他同资历的早期革命者都是被他除掉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个人专制和违背集体原则的工作方式导致了肃反扩大化和冤假错案,在卫国战争初期他还惊慌失措,卫国战争的许多胜利是将帅们打得好而不是他指挥得好,用僵化的头脑搞社会主义建设搞出了一堆问题。
  然后赫鲁晓夫宣称,为了纠正斯大林的错误,他不但要平反,而且要开始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改了五年,进度才不到一半,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推行下去,赫鲁晓夫就把斯大林再抓出来鞭尸了一顿,说改革不顺畅是因为斯大林的遗毒现在还没消除,干脆利落地把斯大林一题移出了列宁墓。
  折腾到赫鲁晓夫下台,再到1965年5.9讲话,勃列日涅夫总算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赫鲁晓夫讲卫国战争斯大林没起什么作用,这是错的。的决心意志,他的战斗精神,是卫国战争我们取得胜利的第一推动力。
  到目前为止,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的名誉恢复还仅限于卫国战争。
  在4月28日,从中国传来的一段录音又增添了一个“翻翻案”事实:
  斯大林同志不仅是一位很能打的领袖,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头脑并不僵化。他在晚年肯定意识到了苏联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甚至他在从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源方面思考,试图寻找到新的道路。
  只是在讲完这段话后不久斯大林就意外中风去世,中断了他的思考和改革进程。
  ……
  “社会主义如果也适用政治经济学法则,那么如何界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在当天晚上,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这一个。
  ——“斯大林同志在1952年审校和修改过一本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书稿,不过只出版了上半部分。这本书里有很多新的内容,其实已经与录音中斯大林同志的观点相呼应了,我只是在证实这段录音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难道不是本来就适用政治经济学法则吗?”
  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这位一定是大一大二的非政治专业的小学弟吧。政治经济学是讲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是如何运转的,而且它只讲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转。”
  ——“确切地说,政治经济学全称应该叫做‘以政治视角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学说’。”
  文科生难得地在这天晚上的辩论中为许多理工科学生做答疑服务。
  ——“原来是这样!我看到政治经济学的下册课本了,翻到最后,居然也没讲社会主义的部分,还以为是我们计算机专业上这门课只用学一半的内容呢!”
  ——“呵呵,真的就只有这些内容,马恩的外文原版著作里也只讲到这里。”
  ……
  《共青团真理报》的副主编是被一名他的老同学用电话从床上轰起来上网的。接到电话后,副主编表示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怎么上BBS论坛,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是BBS论坛。
  他的老同学只好把工程院BBS的所有文章下载下来,作为电子邮件发给了副主编。电子邮件你总会用吧?
  “达瓦里希,这些文字为什么我没有在今天的中国报纸上看到?”
  “网络上出现的信息一定是比报纸更快的!”
  副主编:“那我们的报纸以后岂不是该叫做杂志了?”
  “或许是吧。……这些文章和信息,我敢肯定,会出现在明天中国报纸的头条。如果你也把这些文章阅读一遍,做一篇呼应,那就能和中国的报纸同步消息。”
  “不!这不可能!这么重大的事情不但我,连主编和社长都无权决定是否刊登!”
  ……
  《共青团真理报》夜晚也是有人值班的。
  距离报纸印刷还有最后2小时的时间,如果有紧急事态,还有最后一次调整版面部分文章的机会。
  《共青团真理报》副主编思前想后,觉得这事儿既然出现了,总得做一些报道,不做评价可以,但必须说清楚“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把这个地方给我腾出一小块地方来,”副主编说,“就这里,应该够了,就像一篇简讯。我来口述,你写稿吧。”
  “昨日,中国-苏联的计算机网络上出现了一段录音,据称是斯大林同志在1953年2月底或3月初对中国同志说话的实录。这段录音涉及了苏维埃的经济改革、理论创新的问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是否适用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否有必要抛弃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些概念,如像‘必要的’和‘额外的’工作、‘必要的’和‘剩余的’工作时间等概念。”
  “至记者截稿时为止,这段录音已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第74章
又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地球的另一边,田纳西州孟菲斯。
  中国和苏联为斯大林的录音而激烈讨论时,马丁·路德·金和几位南部基督教领袖联合会的领导者租的飞机抵达田纳西州孟菲斯机场。
  这是一个月之内马丁·路德·金的第二次孟菲斯之行。在4月4日,他来到孟菲斯市,为即将举行的孟菲斯清洁工人大罢工助威和提供物质支持。
  4月8日大罢工开始,一个星期之后孟菲斯市政府撑不住了,派出政府官员与清洁工人代表谈判。到4月底,市政府答应了清洁工人代表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但还在为最后几项条件而僵持。马丁·路德·金这时候第二次访问孟菲斯,就是为了给罢工活动鼓最后一把劲。
  等一下,马丁·路德·金,美国牧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怎么和工人运动扯上了关系?
  这可能要从1966年说起……
  那时候的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民权运动已有10年,他已经从“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时的激情四射,变得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美国的社会问题。在1966年,他出版了一本书《我们从这里往何处去?》。
  这时候的马丁·路德·金渐渐明白了,黑人问题不只是一个种族问题,他的背后脱不开阶级问题。
  也正是在1966年,美国出现了黑豹党,这个由修伊·牛顿和鲍比·西尔创建的黑人团体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既为少数民族、也为工人运动战斗的组织。
  马丁·路德·金不赞成黑豹党的武装斗争和社区自治理论,但赞成美国的少数族裔解放运动要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想法。
  他的这个思想转变,瞬间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警觉。以前FBI认为马丁·路德·金不构成威胁,而且FBI抓住了一堆他(下半身)的小辫子,不听话了随便捏一捏就行。
  现在FBI主管埃德埃加·胡佛决心捏一捏马丁·路德·金,悄悄加强了对他的监视与窃听,并且在各个角度开始黑他,削弱他的领导力,还努力拆散马丁·路德·金的团体及盟友。
  1967年12月,马丁·路德·金发起了意在解决下层美国人经济破产问题的“穷人运动”,但是让马丁·路德·金诧异的是,这项活动没有得到早期民权革新运动者的支持,也没得到大部分黑人民权团体的支持。
  马丁·路德·金不以为意,1968年4月,又全身心投入到了孟菲斯清洁工人大罢工当中。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有43个资本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1962年增加到114个,1965年增加到151个。二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最大的200家公司拥有整个制造业48%的资产,1967年增加到59%。”
  “与资本的不断集中相对,美国工人出现了相对贫困的现象。1965年,单身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3130美元的、七口之家年收入不足5000美元的穷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5。”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有社会救济体制,每年的救济人数有1400万。但还有很多人尽管迫切需要得到救济,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句话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贫困问题正是孟菲斯市以及美国其他城市正在进行的工人运动的主要根源。”
  在孟菲斯市梅森圣殿教堂,马丁·路德·金正在进行他的名为“我与激流同进”的演讲。4月6日,就在这座教堂,他做了题为“我去过高山”的演讲,鼓舞孟菲斯市的清洁工人罢工。
  “……所有劳工都有尊严,劳工们有权得到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相称的报酬,这是我为孟菲斯勇敢的清洁工人们所发出的声音。你们是值得尊敬的英雄,我为你们而骄傲!”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结尾,教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金牧师,您不断地收到恐吓和人身威胁,还有人要行刺你,请您务必注意您的安全。”
  一名观众用提问的小纸条写了一句关切的话语。
  “谢谢您的提醒,去年在一个教堂演讲时,就有人从窗外扔入一个手雷,但上帝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神力,手雷没有爆炸。”
  “金先生,您的著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是我最喜欢的书,如果您能为我签个名……”
  马丁·路德·金刷刷在递过来的书的扉页签上了自己的名。“金先生,这本书的第三章结尾,我有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晚上有很多时间谈。”马丁·路德·金低声说了一句。在还签名书的时候,他把旅馆的房卡也递到了这个崇拜者手里。这名身材火辣的黑妹惊得嘴都张成了O型,醒悟过来后立刻像做贼似的掉头跑了。
  这场万众瞩目的演讲在晚上9点结束,现场的工人、教会、工会代表节奏一致地高呼“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所有人对明天的劳资谈判更有信心了。
  马丁·路德·金走出教堂,坐进轿车后座闭目休息。
  “对不起,您不能接近这里。”“我,我是向金牧师讨教问题的。”
  马丁·路德·金睁开眼睛,对车外的保镖说:“让她上车吧。”
  ……
  这天晚上,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馆的“金-阿伯纳西套间”(马丁·路德·金每次来孟菲斯市必住在这家汽车旅馆,而且每次都住在306房间)可能发生了一些很刺激的事情,但也有可能发生了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总之事情的真相一时很难搞清楚,但在凌晨三点十分,一声刺耳的尖叫和一声枪响吵醒了汽车旅馆的所有人。
  当警察和马丁·路德·金的随从破门而入时,艾尔莎·米勒——就那位求签名的马丁·路德·金的迷妹,正处于赤身裸体的状态,怀抱着同样赤身裸体的马丁·路德·金。后者的脑袋已经破碎,额头左侧一个弹孔,面部七窍流血,后脑勺的颅骨被子弹撕裂成了几块,其中两片碎块甚至飞到了墙上。
  艾尔莎·米勒被吓傻了,整整一天都没能恢复神志。
  警察推测枪手是从200~300米外开的枪,正在全田纳西范围内搜寻嫌疑人。
  马丁·路德·金遇刺让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新闻头条都被暗杀新闻占据,完全忽略了中国、苏联、捷克的辩论攀上了最高峰然后慢慢冷却。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63年和1964年,两届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都死于非命,其中196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还是美国总统。
  60年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有三位已经是死人(另一位是在任上殉职的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60年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有三名美国人,两名被暗杀(另一名安然无恙者是主张废除核武器的莱纳斯·鲍林)。
  诺贝尔和平奖是高危奖项、美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高高危人群,一时成了各种小报段子最常见的热门梗。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6/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