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9/860

  原来矗立在中关村的两栋大楼——文字软件研究中心和激光出版技术中心,从现在开始,要逐渐取代西瓜、小油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成为中关村的支柱产业了。
  ——不过现在还不是。唐华的车从中关村开过时,两边还是一片又一片的菜地。
  唐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由于历史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偏移,加州旧金山湾区斯坦福大学附近那一大片荒地,现在还是荒地。当然不是说美国没有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企业,只是它们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硅谷。
  1968年的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大致有6个计算机软硬件企业/企业部门比较集中的地区:西雅图、底特律、匹兹堡、蒙哥马利、波士顿、纽约。
  蒙哥马利是洛克希德公司总部所在地,波士顿是通用电气公司总部所在地。现在美国计算机软硬件产业的特点是常常与大型传统企业(又主要是军工企业)捆绑在一起,要么是这些大型企业的计算机分部,要么把公司开到这些大型企业总部附近,专门承接他们的订单。
  至于最后一个城市,纽约,——是现在的王安计算机公司总部所在地。
  从中关村往东,过了北土城,就是一大片一大片连在一起的工地。
  第6届北京亚运会的体育场馆集中分布的地区。工人体育场在东边,篮球馆也在另外的地方,北土城附近则集中了几个冷门运动项目的体育场馆,以及亚运村。
  亚运会、奥运会这种综合运动会,总是必须加上一大堆的冷门体育项目,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很难赚钱、世界杯大多数情况下能赚钱的主要原因。
  但中国举办1970年亚运会并不是奔着赚钱去的,所看重的当然是政治意义。
  而且现在办亚运会也不算太贵吧。1966年的曼谷亚运会,泰国耗资1500万美元就办得很不错了,1970年的北京亚运会预算是1亿人民币,以及嗷嗷多的海外华人捐款。
  比如眼前的这个刚刚建到高地面的游泳馆,它的名字,还是叫——英东游泳馆。
  香港工商航运界的著名企业家霍英东为亚运会捐资50万美元,大家都知道霍英东酷爱游泳,所以他这50万美元融入到了游泳馆的建设资金中,英东游泳馆就这么诞生了。
  “霍老板,您好您好。”
  “唐副总理,久仰……”
  都是1923年生人,唐华这是第一次看见霍英东真人。“霍老板,这位是您家的大公子还是二公子?”
  “嘿,这是我家老二,霍震寰。去年我让他来暨南大学读书,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还算听话。”
  唐华:“震寰可没半点笨的样子,你可不要自谦过头了。……英东游泳馆会在69年底竣工,那时候它将会成为全世界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游泳馆,开业第一天你一定要来,亲自游个泳。”
  “要是有空的话一定会来的。亚运会开幕式就更不用说,必定到场。另外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该怎么找门路,”霍英东说,“我的三儿子今年15岁,不过过几年也该读大学了。现在我想让他读军校,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报考国内的军校?”
  唐华:“这军校的事情我还真不太熟,不过你见到贺老总的时候可以问问。”
  ……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总第三枚、苏联制造的第二枚长征-15登月火箭,从垂直组装处缓缓转移到4号发射塔。尽管此时的火箭是一具空壳,但90多米高的火箭沿着重型轨道移动,还是给人非常震撼的观感,像是一座白色的山峰在行走。
  “达瓦里希,10天之后,我们就要坐这一枚大火箭上太空吗?”
  第一个走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前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赵宝桐问身边的伙伴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
  “正是它。这可比我们第一次上太空时搭乘的东方火箭厉害多。”
  赵宝桐:“可惜我们坐的不是中国自己制造的长征-15。”
  科马洛夫:“苏联制造的长征-15,啊不,N-3,是一样的。”
  “听说上一次长征-15,N-3试射的时候,第一级坏了一台发动机。”
  “那又有什么,N-3有27台发动机呢,才坏了一台而已。”
第77章
六月,第三次试射
  “发现美舰编队,一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一艘胜利型导弹观测船。”
  “……结合过往情报记录,初步判断是“新泽西”号和“霍伊特。范登堡”号。”
  “基地收到。危险度2级,舰队、水警区和海航执行伴随监视任务。”
  从苏比克湾开出来的这两艘美国船,进入南海海域左转40度,对我方海航巡逻机的无线电呼叫装哑巴。不过其实不用美国军舰自报航行计划,这两条船绝对是去文昌东南150公里处蹲点的。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基本上是向东南飞,“范登堡”号蹲在那儿,正好能观测到火箭起飞的头几十秒的飞行轨迹。
  5月20日,“范登堡”号和一艘贝尔纳普级巡洋舰出来过一趟,立刻就被南海舰队6军舰和4艘导弹艇包围了,而且所有中国军舰火控雷达都瞄着美舰。双方沟通了几次,美国海军算是搞清楚了,凡是装备远程舰空导弹的美舰靠近海南岛200海里范围内都视为敌对部署。
  于是6月1日改由“新泽西”号战列舰陪同“范登堡”号出来监视中苏的登月火箭发射。这艘五万多吨的战列舰出来了,中方果然如上一次的警告内容那样,对美国舰队的警戒程度降了一级,一路上也不锁定美舰了。
  “各位观众,今天是中苏联合登月工程的第三次登月火箭试射,这也是登月工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将首次发射可载人的登月飞船指令舱,并搭载3名宇航员,测试登月火箭-飞船体系的飞行能力。”
  “在前两次试射中,中国和苏联制造的登月火箭各搭载无人飞船进行了一次成功试飞,其中的第二次试射,也即苏联制造的登月火箭第一次试射,射成功地将无人登月飞船送入了地-月转移轨道,并达成了环绕月球飞行的成就。”
  “前两次试射,登月飞船的指令舱均携带了模拟航天员模型以及完整的检测仪器,两次试射的结果证明,指令舱内部的温度、气压、氧气含量、辐射值、过载和震动参数等等,均符合搭载人类飞行的标准,因此我们才可以在第三次试射中将航天员送上太空。”
  长征-15加上登月飞船、逃逸塔,九十多米的一个庞然大物树立在4号发射塔,趁着离火箭发射还有一个多快两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和莫斯科电视台的两只直播飞艇在4号发射塔上空绕圈,从空中拍摄这枚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运载火箭。
  长征-15的设计总重量是3125吨,但前两次试射的火箭总质量略轻一些,分别是3101吨和3075吨,这枚代号“苏二”的运载火箭则完全达标了:总重量3124.5吨。
  “好,各位观众,现在进入了发射前倒计时1小时准备,根据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安全规则,在进入倒计时1小时的时候,发射中心上空要清空,所以电视台的直播飞艇要飞离现场、择地降落了。让我们把画面切回地面拍摄的角度。”
  ……
  华盛顿。
  “土星-5号的第三枚火箭,是叫SA-503吧?潘恩博士,它现在在哪里?”
  白宫中的一处幕僚办公室,马文·沃森问NASA局长。
  虽然长征-15/N-3火箭的第三次试射是现场直播,虽然中央电视台放开播放节目的权限让各国随便认领,但在北美没有一家正规注册的电视台转播‘苏二’的直播。这次试射可代表着中苏的载人登月工程绝对地领先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打美国脸的事情,谁敢转播啊。
  至于白宫的这个办公室的电视,他们架起大锅直接接收的中央电视台的信号。
  托马斯·潘恩:“沃森先生,我们用了11周的时间清查了SA-502以及阿波罗-3号飞船,找出了1400多处故障和可能的设计制造隐患。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NASA的小伙子们把已经组装好的SA-503全部拆开来,逐个修改设计、重换零件、重换加工方式,等于把火箭重新制造了一次。现在被拆开的SA-503又重新组合在了一起,我们打算在8月下旬发射它。”
  马文·沃森叹了一口气:“国会的老爷们被中国和苏联的火箭试射流程吓疯了,做出了不冷静的决定,在事故之后又让你的前任当了替罪羊。”
  托马斯·潘恩:“詹姆斯·韦伯局长确实也犯了错误,在SA-502发射前将近一年前,唐华就提醒过NASA,詹姆斯·韦伯固执地坚持原来的设计。……所以在和平的太空项目中,中国其实对美国并无恶意,我们没有必要拼命对公众封锁消息,让公众知道苏联和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这其实不会让美国蒙羞。”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国会的那几个政治形态的委员会是不会放手的……”
  ……
  SA-503火箭在过去的半年一直躺在卡纳维拉尔角的库房里,对这枚火箭的拆卸、排除隐患、再组装工作,也全都是在库房里进行的。
  美国空军、波音公司、通用电气、道格拉斯、雷声、洛克达因……所有参与土星-5号和阿波罗飞船制造的公司都派出了工程师,日夜不停地在库房里奋战。
  在3月底4月初,土星-5号的最早设计提出者冯·布劳恩在卡纳维拉尔角出现了,但他只是静悄悄地远观美国工程师在火箭周围忙碌,自己没有走进。
  冯·布劳恩在美国航天界的名望现在也受到了质疑。在1967年以前,冯·布劳恩虽然不便于抛头露面,但在NASA的学术界,他被成为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始祖级人物,他力主研制的土星-5号巨型火箭让肯尼迪的登月宣言成了一件基本上可以实现的工程项目。
  不过,在1967年7月长征-15发射,以及1967年12月土星-5
SA-502发射失败之后,NASA暗地里有一些人开始腹诽冯·布劳恩,认为他对航天器和火箭的设计思路不如中国那边的钱上校更有创意。
  “洛克达因F-1是我力主研制并且采用的,”冯·布劳恩说,“虽然F-1的比冲和推重比确实不够优秀,但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认为,台数较少的超大推力发动机具有最好的可靠性,……我不明白中国人和苏联人怎么在火箭的第一级捆绑了27台火箭发动机,并且两次发射全部成功。”
  乔治·罗尔:“现在工程师们的看法是,中国和苏联采用推力150吨左右的较小的发动机,这可以让单台发动机很容易达到极高的可靠性,比F-1还高。”
  冯·布劳恩:“除非他们能让150吨发动机的可靠性在百分比的小数点后面再多两个9。”
  ……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赵宝桐和科马洛夫是第一次上太空时的搭档,他们的配合肯定是没问题的。除了这两人,长征-15/月船2号的另一名航天员是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34岁,也已经进入过一次太空。
  三人从航天员通道走出,路过记者和摄影群,向这些围观者们挥手致意,然后头也不回地踏上征程。
  时间是6月10日下午8时。
  唐华依旧在北京的航天指挥中心观看海南的航天发射。
  “唐华,你这一次还是没空来海南啊。”
  钱学森在文昌的指挥中心。第一次长征-15发射唐华在现场,发射100%成功;第二次发射唐华没在,发射时第一级坏了一台发动机,所有人惊出一声冷汗。
  第三次发射……第三次发射可是有航天员在飞船上呢。
  唐华:“不要迷信,我在不在现场不重要,火箭和飞船制造质量过关、发射流程运转正确,就一定会成功,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钱学森用唐华听不见的音量小声嘀咕了一声:既是玄学,也是科学,还是神话传说呢。
  “火箭发射10分钟准备。”
  “火箭发射1分钟准备。”
  “30秒准备。”
  “火箭发射倒计时。”“5,4,3,2,1,发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9/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