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0/860

  和前两枚长征-15一样,27台发动机按顺序依次点火。
  “大三联起飞了,噢噢噢!这次也一定成功!”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遮阳伞下的观众热烈地议论着。
  “N-3火箭起飞了!它离开了地面,向着太空进军!”
  苏联电视主持人用激情澎湃的嗓音解说,“所有发动机工作正常。30秒,40秒了,我能从指挥中心看到N-3的状态数据,27台发动机全部工作正常!”
  火箭越飞越高,4000多吨推力的发动机最终也缩为天空中的一个小亮点。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能看到的图案大一点儿,但很快也不太好分辨细节了,就靠第一级上面安装的后向摄像头。直到第一级燃料燃尽脱离,“苏二”的工作100%正常,不但没有发动机停机,连一点喘振都没有。
  左右芯一级助推器脱离,中芯一级助推器脱离,第二级点火。
  第二级也全部工作正常,将第三级和登月飞船送上了2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时候第三级点火,但只工作了一点点时间就关机,把奔月飞船送到330公里/350公里的近地轨道,然后脱离。
  现在,奔月飞船的服务舱、指令舱、登月舱要在近地轨道绕行9天,完整地模拟一次飞向月球并且返回地球所花的时间。
  在这9天的时间里,3名航天员就全呆在6吨重的指令舱里生活了。
  联盟飞船和神舟飞船也可以搭载3名宇航员,但奔月的指令舱甚至比联盟飞船还要小一点儿,却要让3名航天员在里面生活9天。
  如果9天的测试胜利结束,这就证明月船系统可以让航天员生活9天,下一次测试时就可以让航天员飞到月球附近绕月飞行再返回地球。如果这一次测试出了问题,撑不下去了,因为飞船还是在地球上空300多公里的高度飞行,因此很简单,指令舱即刻返回大气层就行了。
  这3名航天员的生存状态,大概是坐火车硬座连坐9天的意思吧。火车硬座坐9天,旅客或许还能起身上厕所,到车厢连接处抽根烟,航天员……动不了。吃的是袋装太空食品,喝的是氢氧燃料电池产生的水。这倒也还好,关键问题是嘘嘘和拉翔……也差不多在原位置。
  要是没有高科技装备,光是嘘嘘和拉翔就能把人逼疯。
  ……
  长征-15/N-3起飞之后,“范登堡”号导弹观测船马上就接收到了火箭的雷达信号,一轮轮的雷达连续波跟踪扫描,记录下来了火箭的初段飞行数据,然后是菲律宾的两个航天测控雷达站“接力”跟踪火箭。当中国的电视转播以及美国军方自己的雷达观测结果都证明这次发射完全成功,马文·沃森和托马斯·潘恩在电视机前陷入了沉默。
  马文·沃森:“他们甚至连一台发动机停机的‘非致命故障’也没有了。”
  托马斯·潘恩:“或许是上一次他们的运气不好,这一次恢复了正常。但不管怎样,冯·布劳恩博士坚持的中苏火箭可靠性差的说法都站不住脚了。”
  马文·沃森:“根据您和阿波罗计划的经验,中国人和苏联人还有多久能正式登月?”
  托马斯·潘恩:“他们的火箭试射流程与NASA最初为阿波罗计划制定的测试流程相似,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第四次是演练绕月飞行,第五次是全逼真模拟,包括完整的登月舱,进行登月前的最后彩排,第六次载人登月。”
  “我们绝不贸然提前计划了,对吗?”
  “是的,我们要做四次测试飞行,每一次都不能省略,四次测试飞行之后,第五次正式登月。”
第78章
唐华的身世暴露了?!
  “苏二”的发射完全成功,从各种监控平台上看都是完美,这让唐华对苏联版长征-15的质量终于放下心来。
  6月10日晚上发射升空的奔月飞船服务舱+指令舱+登月舱的组合体,就这样在太空中绕圈,开始了他们的近地轨道9日游。
  指令舱随时都与地面保持着联系,航天员每天与地面进行3到4次视频通话,以实时掌握航天员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每当视频通话打开时,先出现的都是指令长科马洛夫那张郁郁寡欢的脸,虽然回应地面的呼叫、回答问题时思维都很敏捷,但科马洛夫的面部表情让他在文昌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面瘫马”的绰号。
  其实科马洛夫在平时是挺活泼幽默的一个人,他这次上天成了面瘫脸也不是飞船发射出了什么岔子,而是在发射前,文昌航天员保障中心把他私藏的白兰地全部搜出来扣在地面上了。
  好家伙,整整四个小瓶子呢。
  “抱歉啊,在空间站里我们可以网开一面,让你们携带少量的酒上太空,但登月飞船空间太狭窄了,空气过滤系统也不够强大,你们哈出的酒气可能会污染循环的舱内空气。”地面保障中心的负责人是这么解释的。
  长话短说,这几天飞船、航天员的状态总体正常,三名航天员在6吨多一点的指令舱里挤是挤一点,但之前的严格训练不是白干的,也还行,能吃能睡。
  在这几天,世界各国的吃瓜群众们,渐渐认清了“中苏在登月竞赛中已取得领先”的事实。
  NASA在最近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已经排除了阿波罗-3号失火的原因,是从根本上排除的,而且还修正了此前忽略的大量技术隐患。经过改进之后,土星-5号和阿波罗飞船的可靠性都增强了,所以现在多耗费的一点时间是值得的。
  至于多耗费了多长时间?——10个月。1968年8月,土星-5号才有望恢复无人试射。
  在工程院BBS的“Moon
Race”(登月竞赛)版,更是有人把1966年以来中苏公开宣布的登月计划时间表做了汇总整理:
  1966年4月,中苏宣布启动载人登月工程(月船工程)的时候,宣传口径是在5年之内,也就是1971年5月1日之前送人上月球。
  1967年7月,长征-15第一次试射成功,苏联《共青团真理报》的一篇非官方评论员文章说,按这个趋势,中苏可在1970年登月。
  1967年12月长征-15/N-3第二次试射成功,不但是苏联这么说,中国这边也有非官方评论员认为1970年可以登月。
  1968年3月的两会,唐华在做工业和信息化报告和讨论会的时候进一步确认,中苏的载人登月工程可以在七十年代到来之前实现载人登月,也就是1969年12月31日。
  这个日期准确吗?分析者认为,可能还保守了,这个日期是包含了载人登月项目接下来出现了一次意外事故的情况。所以,如果一次意外事故都不出,中国和苏联的第一次载人登月很可能是在1969年6月。
  ……
  唐华翻看这个帖子的时候,看到不但有中文跟帖在参与讨论,还有不少俄文跟帖,发帖者的身份大多是苏联的航空航天类院校、研究院的上网者。
  不过这些讨论虽然详细入微,但具体文字,每个人好像还都比较自觉,没有说什么技术细节的东西。看来苏联和中国一样,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概从学生高校报到开始,就进行保密纪律和保密意识的教育了。
  除了讨论登月竞赛,唐华还看见了跑题跑出来的一个单独话题,起因是汇总整理表里面有人贴出了唐华在总结报告里的原话“我们可以保证在六十年代结束之前,把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然后就有人开始总结“唐华名言录”——大多是唐华在报纸上和杂志上文章里面的“名句”。
  还好还好,虽然以前在报纸上和杂志上写文章经常要战略忽悠一把,但唐华在忽悠的时候从不睁眼说瞎话,都是揣摩国外高层或者行业尖端人士现在的想法,然后疯狂地朝错误的地方暗示。
  摘录“名句”的话,能摘出不少神评价或者神预言来。
  等第二天下班再浏览BBS的时候,这些“名句”摘录已经出现了快20楼了,这些学生一定是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的期刊杂志阅览室搜集素材,其中有些连唐华自己看得都忍俊不禁。
  意外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的。唐华刷了刷版面,突然有人发了一个新帖子,光看帖子的标题就把唐华吓得几乎把水杯碰洒在笔记本键盘上。
  《惊天大秘密!唐副总理的身世之谜,我知道答案了!!!》
  ……
  “中国被儒学思想统治了两千年,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国也有过其他的思想学派,甚至还形成了一个秘密的组织。”
  “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前期墨家的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秦汉之后,墨家渐渐淡出了视野,甚至从历史记载中完全消失,甚至《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现象。”
  “其实在正史之外,在野史记载中,墨家并未消散,而是隐藏起来秘密传承,这就是墨家的‘钜子’之谜。”
  “战国晚期,墨家分为了两支:一支转化为秦汉时期的游侠,另一支从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静力学等领域着手解释这个世界的本原规律,是谓‘墨家后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后学转入地下,秘密传承,首领称为钜子,或者墨钜。”
  “至汉朝,由于罢黜百家之事,当时的墨钜让自己的组织转入地下,这个秘密组织倚《墨者之法》来保证传承,藏身于社会下层,注重艰苦历练与实践,所谓‘短褐之衣,藜藿之羹’,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战国至汉朝,钜子由墨子的后人翟氏传承,东汉时钜子为韩姓一族,传承六百余年,唐天宝年间袁氏担任钜子,传承10代220余年;五代时墨家钜子为钱氏,元时墨家损失惨重近乎绝迹,元末明初,在唐氏钜子的率领下渐渐复兴。”
  “此后数百年,墨家钜子均为唐氏后人,又称‘唐门’,期间门派几度兴衰变幻,但唐家一直有血脉延续至今……”
  “接下来我就不敢乱说了,你们可以看看古龙最近出版的小说《唐门传奇》,其中就能找到线索。”
  “咦怎么有人敲门,一定是实验室的楼管大妈来查卫生,我先出去一下”
  帖子的作者最后还皮了一下,但看完帖子之后,唐华被深深的震惊了。
  我擦,吓死我了,还以为有人发现劳资是穿越者的惊天大秘密呢,原来搁这编神话故事呐。
  等一等,古龙?古龙怎么又出现了?
  ……
  这个古龙,就是熊耀华,唐华在唐山钢铁厂新厂考察时见过的抡大锤的青年突击队副队长。
  至于他为啥又成了古龙,就说来话长了。
  “熊同志,古龙这个笔名……特别有意思,我就是想问一问这个笔名的来历。”
  “我在台湾上初中的时候,班里面有一位女生,姓古,叫古柔凤,”熊耀华说,“那时候班里面的同学,呵呵,只叫我‘熊大头’,因为我脑袋大嘛。只有她叫我的本名耀华,愿意和我交往,所以我现在还一直记得他。”
  ……
  在台湾上小学中学,在上海城建学院读大学,毕业之后参建唐山钢铁新厂,接着熊耀华和他的青年突击队又在营口、秦皇岛、潍坊工作,当环渤海工业带初步落成之后,熊耀华落户天津,在天津城市建设规划院坐起了办公室,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在计算机前审阅城市规划、建设图纸。
  熊耀华爱喝酒,爱读书,爱侃大山,特别招女同事和女生欢迎但现在30岁了还没结婚。作为工程师,他有一个单间的宿舍,里面除了一箱子打开的酒,就是堆满屋子的书,有工程建设的工具书,有历史和历史小说,有工业读物,有报纸杂志,连《航空知识》、《战术导弹》和《世界海军舰船》这些杂志他都一年一年地收齐了。
  当工作有闲暇的时候,熊耀华就想写点儿什么。虽然高中开始就上的理科班,大学又学的城建,但他的脑子里似乎总有一种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的欲望在游荡。
  一开始写了个历史背景的志怪传奇,觉得不满意,删掉了。再提笔写时,他这几年工作过的地方乱入了历史世界,现实和历史相撞,一个巨大的、依湖而建的环形城堡成形了。
  这是唐家堡,熊耀华想。
  唐家堡的主人,是唐门的家主。
  唐门弟子行事诡秘,行为飘忽,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唐门中人并非不知晓人间正道、民族大义,但他们几百年来从不与所谓的名门正派结交,也不与官家宫廷为伍,这个门派又总是严格保守自己的秘密,让人捉摸不透。
  唐门弟子都受过严格训练,他们善于……
  古龙看了看自己墙上,是一张他从《战术导弹》里撕下来贴墙的中插,一架打击无人机正在发射击毙苏哈托的那种刀片导弹。
  “唐门弟子善于设计和发明暗器,这些暗器,威力惊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0/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