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488

  平均每台电视机,只需要摊入五块五折旧费!
  简直就跟没有一样!
  白云天提供的电机、电池、主板等技术,只是确保了以其为基础开发的产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热销,保证把产品卖出去而不是堆积在仓库。
  利用超前技术储备,通过现有加工手段,自制或改装设备,大力降低产品摊销成本,才能保证中华制造在摊销了研发费用以后,还有巨额利润的最大核心秘密!
  有如此大的利润空间,任何对手若是敢不智地开启价格战,都是在自寻死路!
  这个道理,天天看报表的杜炜逸当然知道。
  “可是,它毕竟是旧设备啊,能满足技术需要吗?”他担忧地问道。
  “呵呵,你放心好了,我不可能做赔钱的买卖!”
  白云天笑着安慰他:“这条是十七英寸的彩电生产线,是国内八十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虽然也有四、五年了,可是技术上并不太落后。
  只是国际上现在都主推二十九英寸的大屏幕彩电了,国内也在加紧引进二十五英寸以上的生产线,最低都是十九英寸,所以觉得这款生产线没价值了,才三文不值两文地便宜卖给了我们。”
  “彩电?你不是说要做显示器?”杜炜逸这边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哦,这个你也不用担心。显示器虽然和电视机有较大区别,显像管的分辨率也比电视机显像管高得多,制造工艺也有很大区别,但是所需的设备差别不大。我买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不是直接购买的一整条生产线,而是从好几家国内电视机企业,分别购买的设备,最终凑成一套,都是不要做大手术就能改造的。”白云天宽慰他道。
  他之所以买电视机生产线,回来再做改造,主要还是国内没有显示器生产厂家。
  国内七十年代还没有显像管生产能力,显像管都需要靠进口。八十年代初从日本引进了技术和生产线,才有了国产管生产能力。
  国产彩电的起步如此之晚,加上个人计算机产品并非消费必须品,因此国内根本就没有彩色显示器厂家。
  白云天想淘点便宜货,都找不到现成的。
  没奈何,他只能购入这套十七英寸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等运回来以后,再做改进。
  “这能行吗?”杜炜逸听完,更加担心了。
  这些日子,他也大致看了些资料,知道pal大陆香港制式的电视机只有三百二十线,乘以二百四十线。而显示器最差的vga显示模式,也有六百四乘以四百八,差距太大了。
  这能改吗?
  白云天看他这么忧心忡忡,只能给他大致科普一下彩电的显示原理,和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来,彩电显示,就是通过电子枪射出电子,激发预先涂抹了红绿蓝三色荧光粉的玻璃屏,让其发光。通过三原色原理,红绿蓝三色光辉融合,可以调制出所有已知的颜色种类,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体验。
  因为荧光粉非常细小,为了不让电子束击中相邻的荧光粉,造成混色、串色等现象,会在靠近玻屏后端,安装一个类似于金属网的荫罩板,使电子束会聚,准确击中目标。
  由此可见,要提高显像管的分辨率,需要玻屏上涂的三色荧光粉越小越好。
  荧光粉越小,同等玻屏中的三色荧光组就越多,显示效果自然也就越清晰。
  与之对应,荫罩板的孔,当然也要达到同等数量。
  这与屏幕大小无关,只跟荧光粉组的数量和栅格孔多少有关。再大的屏幕,如果涂抹的荧光粉组和荫罩板的孔少,那么显示效果同样好不了。
  哪怕是十四英寸的小屏幕,若是荧光分组和荫罩板孔的数量大幅增加,那么分辨率也会有极大提升,看起来视觉效果会觉得非常细腻。
  白云天需要改造的,是荧光粉的涂抹、荫罩板的打孔,另外还有电子枪的刷新、偏转线圈的绕制等相关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涉及的是工艺改进,只需要对设备做小幅改动,就能轻松实现。
  要不然,他怎么敢买来二手彩电生产线,上马显示器生产!
  “另外,我还有一个杀手锏!”白云天用杜炜逸能听懂的方式,给他解释了一边以后,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来引开他的注意力。
  “什么杀手锏?”杜炜逸果然被转移了视线,惊喜地问道。
  “请继续保留你的好奇心,等做出来你就知道了!”白云天神秘地说道。
第三百零八章
输不起
  生产线改造的工作,白云天将图纸交给设备车间,自己就继续投入到教材强化辅导中去了。
  设备车间集中了航仪厂的所有技术骨干,里面八级工都有好几个,七级工、六级工扎堆,给他们打下手助手,都是五级以上的技工。
  在新华机床厂也合并过来以后,厂里的七级以上技工也全部被调到了这个车间,进一步增强了车间的实力。
  可以说,这样强大的加工实力,在苏城都不多见。
  这些优秀的技工师傅,让他们日复一日完成各种中低级技工都能独立完成的生产任务,那才是最大的浪费。他们最适合待的部门,就是在设备车间,利用超群的精细加工技能,完成一项又一项精密设备的加工、制造任务。
  白云天也没把所有重担都压在他们肩头,部分精度要求极高,设备车间也只能通过手工打磨方式加工的零部件,他把控制程序输入了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由它来完成。
  设备车间负责大量普通精密部件的加工,小批量少量超高精密零部件则由五轴数控中心来完成,这就是中华制造未来的主要模式。
  ……
  八月二十五号,为期一个半月的新教材强化培训结束。
  通过这一个半月,教师们完全抛弃了过去陈旧的知识体系,接受了新的教学内容。培训的最后一天,教师们接受了一次考核。
  考核采用的是开卷考试,不需要他们通过短短的一个半月就对教材倒背如流,只是检查他们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如果说看到题目,连它在哪一章节、哪一个段落都不知道,那他这个半月的强化培训,可以说是彻底失败。
  考核的结果让白云天很满意。
  虽然没有人能做到闭卷答题,但从他们翻书、找出处的速度可以看出,他们至少做到了熟读教材的程度。
  题目中有少数需要引申开来阐述的内容,他们也能对照笔记本,给出像模像样的回答。
  这就够了!
  他们的本职工作是教导学员,又不是让他们成为中科院院士。能够熟悉教材,碰到学生提问能够顺利解答,在需要学生开拓视野的地方,也能根据白云天的讲座内容、去图书馆计算机上查找到的资料,做一定的展开阐述,这就很不错了,还要有多高要求呢?
  培训结束,各高校也快开学了。
  白云天给了他们两周时间,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顺带处理个人事务。
  为了帮他们节约在途时间,公司统一给跨省的教师买了飞机票,让他们可以乘坐飞机返回原单位。
  这让老师们,感激得眼眶都红了。
  他们长到这么大,大都是当爹当妈的人了,可绝大多数都还没坐过飞机。
  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次情感上的冲击。
  怀着对白云天的彻底诚服,对中华制造强大实力的信心,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一众教师踏上了旅程。
  还有小部分教师,根本连回都不想回去了,直接借用学校的电话,向原单位表达了辞职的意愿,就安心留了下来,为开学后的教学任务做最后准备。
  沙为健与几个副校长、系主任也没有走。
  这一个半月时间,他负责招收了一批行政、后勤、保卫、校医务室、实验器材保管、图书馆管理人员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将技校的架子完整地组建了起来,充实了所有的相关职位,分别任命了负责人,为技校的如期开学做出了极大贡献。
  没有用两周时间,离开的教师们就陆陆续续返校了。
  九月一号,第一批删选合格的一千五百名学员,正式报名登记入学。
  这些学员,年纪最小的也有二十四岁,最大的三十岁,全都是成年人,没有一个小孩子。
  虽说登记时,就顺带签订了用工合同,确认毕业后即留在中华制造工作,可是还是向他们每个人,都收取了一千二百元的学费、书本费等费用。
  中华制造不贪图他们这点学费。
  但是常言说得好,只有付出了,才知道珍贵,他们才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以六十分万岁而自豪。
  从另一方面来说,技校虽然是中华制造下属的一个机构,可白云天、杜炜逸、沙为健等校领导都不希望它是只会伸手的要钱部门,更希望它能具有自我造血能力,可以做到自营自收,减少公司的负担。
  总公司是其他分支机构的依靠,但绝不是依赖!
  未来如果教出来的学生都能成才,有了口碑,学校以后未尝不能向社会大量开展商业性培训,做到脱离总公司的扶持,也能独立生存。
  这些学员,有许多八月份就来了,然后一直待在学校里没走,耐心地等待开学。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眼看即将人到中年,却失去了工作,不知道路在何方,于惶恐之中好容易寻觅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所有人都格外珍惜。他们知道,也许,这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了,他们拼命地拽住这个机会,不敢撒开手!
  学校提供住宿(临时宿舍),条件也还可以,四人一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桌子、衣柜,环境还算宽松。
  只是住宿也要收钱,食堂并不免费。
  好在虽然什么都要钱,但中华制造并没有想要掏干他们家庭为数不多积蓄的想法。当签订了用工合同以后,立即就给他们发了津贴,算是公司委托培训期间的生活费。
  津贴不是很高,只有三百块。
  钱发下来的第一天,他们就将其中的大部分都寄给了家里,以补贴点家用,让老婆不要再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烂叶子,让年幼的孩子,偶尔能吃上一次肉。
  而自己,则顿顿都是馒头加白开水,要不再就点咸菜。他们平时从不出门,不是窝在宿舍,要不就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在球场打篮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