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4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1/488

  “600兆帕!”
  测试员的声音突然变高,所有人都立即抛开了其他杂念,集中注意力观察钢件变化。
  钢件明显变长了,在受力点边缘,出现了一圈密密麻麻的裂纹。
  但是,它仍然未断!
  咝!
  众多围观者纷纷倒吸一口凉气,瞪大了眼睛,有些人甚至在仪器上下左右看来看去,怀疑它是不是坏了。
  老尹和老李已经咧开了嘴,开怀大笑。
  这比他们预计的最好情况,还要好出太多了!
  “610兆帕!”
  “620兆帕!”
  “630兆帕!”
  钢件已经完全变形,就连受力点远端,钢件也被拉伸成了麻花状。裂纹从中心点延伸到了整个钢件,形似蛛网,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
  “640兆帕!”
  测试员紧盯着仪表,嘴里刚刚报出新的数据,就听到监听器里发出一声“啪”的脆响,钢件彻底被拉成了两段。
  老李、老尹、老王猛力地拍着巴掌,激动得满脸通红。
  这次,所有的人都猛烈鼓起掌来,几名懂行的干部立即提出要进去,实际观察一下断裂口。
  当他们从检测室出来,所有人都从他们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惊喜。他们刚踏出检测室门,就立即表示要借用特钢厂电话,向领导汇报测试情况。
  比进口钢材好,还要便宜百分之八十,傻子才不用!
  他们只是懒得进步,但不是愚蠢,这次参与的厂家那么多,总有人会将情况透露出去。要是上级知道他们明知国产汽车钢达到了如此高度,还坚持说这是假的,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的,就是他们了。
  就算厂领导依然不信,还是一意孤行要用进口钢,那也是领导的责任,跟他们无关了。
  而且等回厂后,他们还会提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请领导签字,以确实将自己的责任从中摘出去。事后要追究责任,当然有个高的去扛,反正他们是尽职尽责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将钢铁城的情况如实、详实地做了汇报。
  谁签字,谁负责!
  如果问他们的意见,那就是一定用,必须用,谁不用谁就是官僚主义。
  而且是完全替换!
第五百六十三章
碾压
  在商务联络部的安排下,国内汽车厂商代表用了一周时间,完整地参观了整个钢铁城的各个工厂。
  这些工厂漂亮整洁的厂房,各种高科技的测量定位辅助设备,自动化的流水线,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感觉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那些口中动辄外国怎样怎样的干部,也终于闭上了嘴巴,震惊于钢铁城的先进。
  他们眼中只看到这些工厂的先进,并未深刻意识到,这是一条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产业链只是名词。
  古代种桑树、养蚕、抽丝、织成绸缎、做成丝绸成衣,就是一个产业链,只是它的产业链比较短,涉足的行业不太多,并且种桑树和养蚕、抽丝与织锦做成成衣可以进一步合并,将产业链变得更短。
  甚至从种桑到出品成衣,都可以由一家来做,完整包含整个上下游制造过程。
  但这样的做法,多数会因为管理臃肿、专业度有限,而存在生产效率不高的缺陷。
  老国企就是这种类型。
  所以现代企业,则是将各个生产环节尽可能分解,交由给专门的企业来做。就像某些企业,可以靠专门为其他企业提供螺丝钉而生存下来,还能活得不错。
  这就是产业链的扩大。
  它的好处是专门工厂做专业的事,使用专用设备可以大批量供应所需零部件产品,在市场逼迫下不断提高技术、产品质量,减少大型集团自己生产效率过低产生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欧美各国多是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国企改革后,也在向这个方向改变。
  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产业链不断延长,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
  如果梳理一个囊括了现代人类社会全部制造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其所有配套支持工厂加起来,数量将达到数十万家企业之多,非拥有足够工业人口的大国无力支撑。
  这样的全门类工业体系,以前仅有美、苏、中三国能够建立,如今随着苏联解体,全世界也就仅剩美国和中国还有这个能力。
  其他各国,拥有的都是一个较小的,偏向机电(德国)、电子(日本)等,某一方向的生产门类。
  那些比他们更小的国家,连这种规模的产业链也无力独立支持,只能通过全球采购的方式,来维系一个更加具体的行业。
  比如荷兰,就是靠着飞利浦来维持在电子方面的局部优势;芬兰靠着诺基亚,来维持在通讯电子上的优势地位。
  随着技术进步,对研发、资金、成本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两国已经渐渐无力研发推广新技术,产业优势一步步丧失。全球采购则更是让他们的相关配套产业规模不断压缩,被迫转移方向,扩大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就业人群。
  钢铁城的人口规模、工厂数量比这些小国还要小很多,自然更无力维系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所以在白云天的规划中,钢铁城用五十多个工厂,完成了原材料采掘、冶炼、设备制造等主要生产环节,组建了一个延伸到设备制造阶段的短产业链。
  再用热电厂、水电站、风力电站、模具厂、刀具刃具厂、机床厂、垫圈厂、阀门厂、电机厂、电子元器件厂、集成电路厂、合成塑料厂、化工厂等另外七十多个工厂,为以上产业链提供配套辅助支持。
  这个产业链中,采掘与冶炼做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可以为钢铁城满足高品质、高效率的矿石、各种钢材、合金材料的需求。
  机械制造中,也尽量保证了模具、刀具刃具、电机、传动部件、控制系统、测试定位仪器制造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可以为钢铁城设备制造提供满足要求的关键零部件生产。
  其他的七十多个辅助工厂,也是出于同一目的。
  但这个不长的产业链中,目前的短板是各种专业设备制造厂家。
  电子、机械、半导体等各行业生产设备,却还是在采用传统国营企业大而全的方式,由粗粗划分的半导体设备厂、化工设备厂、机械设备厂、动力设备制造厂、电力设备制造厂、通讯设备制造厂、重型设备制造厂等十几个综合性工厂来生产。
  这些设备制造企业或说是主机工厂,则承担着为上述所有工厂,提供各种维修零部件、设备、生产线的任务。
  产业链至此,钢铁城总算是打造出一个可以自我循环、自我升级的产业链闭环。
  只是由于缺乏足够多的专业配套厂,这些主机厂都不得不建设了多个分厂或车间,来专门为主机生产配套零部件。故而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每个厂都有几千到上万工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型企业。
  若是在国内,这样的主机厂绝对是效率低下、生产浪费严重。
  一个主机厂就应对一整个行业的需求啊!
  每个厂要生产的本行业设备、生产线以千计,根本不可能为每一款型号都配备一条专用生产线,只能在少量专用设备的辅助下,大量使用通用设备制造,其效率可想而知。
  分厂的任务更加繁重,数以千计的设备,所需的零部件多达数万、数十万。工人就算一天二十四小时,机器永不停机,也加工不了多少。
  否则,国企又何必全面放弃大而全的加工模式。
  但在参观团眼中,他们看到的却是一幕整洁高效的生产场景。
  每一个分厂、车间都展现出了让他们不敢置信的高度自动化,各种地面、空中的物料通道、天桥,犹如一根根血管,大量的无人驾驶物料小车在其上穿梭往来,将各种物料送到所需的车间,直达每一个工位。
  车间内,用鲜明的颜色将各种不同功能区规划出来,各区之间都有宽阔的道路连接,方便物料车辆、人员通行。
  车间内不是一台台机床设备,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房间。
  每个小房间,都有独立的空气调节、净化装置,用于保证工作环境的防尘、防震动、噪音光影干扰、恒定的温度湿度,以达到最佳的工作环境。
  工人们也不是埋头操控着机床,靠肉眼判断工件的加工是否符合要求。
  每组工人,都控制着一台全自动的加工中心、自动磨床、铣床等自动化设备,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一台台显示屏。
  总厂把所需生产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管理系统,直接发送到各个分厂。而分厂则根据所需的设备、闲置繁忙状态,将不同的订单分解传送到不同工位。
  工位上的计算机在接到生产任务后,便会将其排队,并根据加工时间,向物料部门提出物料供应要求。
  物料部门接受订单,调拨物料运输车辆,系统便会自动将空置的车辆派送过来,并将所需工位编号直接传到无人车辆控制系统。
  当定制规格尺寸的物料放上车,固定好,按下启动键,无人物料车便沿着固定的路线,从物料仓库开到车间,直接送到工位。
  工人检查物料配送无误,在系统中确认接收,将待加工物料在加工设备固定台,完成固定。随后在系统上选择了确认加工零件编号,计算机便从数据库自动调入相关加工数据,将加工程序输入加工设备。
  等确认无误,工人点击执行命令,加工设备就开始在大量精密测量探头、仪器的帮助下,自动定位,按照程序开始加工。
  待加工完成,工人便将加工完的零部件放回到物料小车,确认进入下一工序,小车便会按照程序设定,将其送到所需的下一加工环节,进行铣、磨、镗等其他加工,或是送去进行热处理、入库等部门。
  全部加工流程,工人都不需要往来奔走,只需要待在工位,在系统上接受任务、领取待加工物料、调用正确的零部件加工程序、将加工完的零部件放入物料小车就算完成。
  随后,就可以再承接下一个加工任务。
  在这样超高的自动化程度下,不管所需的加工要求如何千变万化,只要操作的设备能够加工、调用的加工程序没问题,就能顺利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1/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