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488

  另一方面,采用了新型超高功率电机的动力装甲部队,机动力也超强。
  穿戴动力装甲的士兵,可以以二十公里时速正常行军,也可以保证半功率三十公里快速步奔跑。
  极限时,还可以以满功率四十公里极速突击。
  其机动力,远胜普通部队,近似于机械化部队。
  且动力装甲部队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丛林等地带自如行动,既有步兵活动范围不受限制的优点,又有机械化部队机动范围广的优点既能对小目标突击、又有对固定堡垒群强行攻坚能力,可谓是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新型军种。
  每个动力装甲背后,都有一个小书包大小的电池包,足以为动力装甲提供四个小时全功率作战、六小时半功率作战,及百分之三十功率普通行军警戒动力支持。
  动力电池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电池,实现长时间作战。
  战后由随行的柴油发电车充电舱,为半个连的士兵提供战场充电,只需三小时即可全部充满。
  紧急情况下,可在损害电池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对电池进行急速充电,十分钟即可充满百分之九十的电力,满足部队持续作战需要。
  为了保证士兵安全,电池包位于较少会受到攻击的背部,由多层超高强度合金盒防护。
  同时合金防护盒底部侧下方,有一个较为薄弱的泄能窗口。
  当防护盒被意外击穿,电池有可能爆炸时,泄能窗会首先被膨胀的气体击穿,让能量通过泄能窗口快速排出,降低对士兵的伤害。
  根据后世实战检验,这个时代的军队轻武器完全无法击穿动力装甲,就算是重机枪也很难击穿表面装甲,倒是有可能破坏外部观瞄仪器。
  这个只需要做好战场快速检修更换即可避免。
  在士兵注重自身防护的正常战术动作下,动力装甲部队完全可以无损消灭数倍于己的普通军队。
  在必要的时候,徳汶可以迅速组建起数以千万计的动力装甲部队。
  如此庞大的部队,在不考虑敌人狗急跳墙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便是横扫全球也不在话下!动力装甲部队的建成,让徳汶终于有了基本的安全。
第五百六十七章
走出摇篮(终章)
  到2004年,中华制造在徳汶的几大制造中心城市全部建设完成,科技发展再一次进入到狂飙阶段。
  当年底,遍布全岛的雷达警戒体系全面建成。
  这一警戒体系由总计上万台无人值守型米波、微波、毫米波、激光等遥控雷达车组成,采用模块化制造,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模块即可,相当方便。
  雷达车平时隐藏在山头、高地的隐蔽洞窟之内,处于待机状态。
  一旦需要,指挥部便可通过光纤,打开大门,遥控雷达车驶出隐蔽洞窟,在预设阵地展开。
  雷达数据通过光纤与骨干通讯网相连,将数据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处理。
  利用光纤的高速特性,通过对遍布全岛类型完备、数量众多的雷达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对极其细微的雷达信号作出精确探测。
  纵然是号称无法发现的隐形飞机,在这张严密的雷达网面前,也无所遁形。
  分批开机,大大增强了雷达的生存几率。
  而庞大的雷达数量,易于维修更换的模块化设计,更是让敌人几乎无法将其彻底摧毁。
  警戒体系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徳汶对海空的掌控力度。
  当世界各国还在对徳汶发展反应迟钝之时,中华制造受徳汶军方委托,代为研发四代隐形战机,以保卫领空。
  中华制造与国内接洽,用从秘密渠道获取的f119发动机完整设计图纸及工程制造图纸,连同全套的制造设备图纸,向国内换取到了进展缓慢的s15发动机的全套资料。
  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中华制造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代号为“推动力”的大功率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
  该发动机,其实就是历史上最终研发成熟的国产s15,其加力推力达到了18吨,远大于这时才14吨的117s和f119。
  并且成熟版的s15,还具备了三元矢量技术,在兼顾了隐身性能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机动性。
  国内用中华制造提供的样机进行测试后,对其优越的性能为之震惊,毫不犹豫答应了徳汶方面提出,用全部歼20前期研发资料,换取s15全套技术的要求。
  拿到歼20前期研发资料以后,中华制造研究人员以其为蓝图,仅过了一年半,就再次刷新了国内方面的认知,制造出了代号为“守卫者”的四代隐身战机。
  该战机基本采用了国内的外观设计,只是因为有动力更出色的s15,取消了原设计中的鸭翼。
  在保证飞机升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战机的隐身特性。
  这一设计,后来也被国内所采用,原本历史上争议颇大的鸭翼款歼20,在这个时空再无踪影。
  2006年中,守卫者原型机秘密海运至国内,送到阎良试飞基地进行试飞。
  国内试飞员在试飞过改型飞机之后,对其性能赞不绝口,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就算是美国的f22,也绝不是这款战机的对手。
  在征得了徳汶军方的同意后,两国飞行员举行了一次隐形战机与三代机之间的对抗演习。
  演习的结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在不依靠地面防空体系提供支持、也不考虑携弹量的条件下,隐形战机对歼11、歼10,竟然打出了击落180架次敌机,自身无一损失的惊人战绩!这次演习,彻底颠覆了国内对隐形战机的认知,明白到拥有四代机迫在眉睫的必要性,和巨大战略价值。
  守卫者研发成功之后,中华制造根据徳汶军方要求,契合徳汶地形条件,再接再厉,以守卫者为原型,用时半年,研发出了短途滑跑垂直降落版守卫者2型隐形战机。
  守卫者2换装了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5吨。
  不同于f35用速度换推力的妥协,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可以在起飞阶段采用大涵道增加推力,在起飞后则收缩涵道,以达到超巡需要。
  守卫者2型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徳汶缺乏纵深的致命缺点。
  其可以隐藏在山谷之内,通过较短的跑道滑行起飞,对敌作战。
  当机场暴露,跑道被敌方摧毁后,又能利用垂直降落能力,返回机场降落,大大地提高了战机的出勤、生存几率。
  必要时,它甚至可以隐藏在山体洞窟内,利用山洞内的隐蔽跑道,悄然起飞执行战斗任务。
  这对于毫无战略纵深的徳汶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徳汶军方喜出望外,一口气采购了两百架守卫者2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隐形战机,又采购了五十架守卫者1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执行着保卫徳汶领空的使命。
  雷达警戒网络、隐形战机的装备,让徳汶安全得到了充足的保证,白云天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开始考虑如何移民太空的问题了。
  星际移民,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如何低成本地脱离星球引力,进入到外太空。
  按照现在的宇航技术,火箭是唯一手段。
  但是火箭高昂的发射成本、准备周期,都严重制约了人类迈出地球的步伐。
  要满足大量、无需太多准备的宇航需求,还需要一种极为便捷、成本低廉的飞天技术。
  2008年,徳汶在岛屿中心山区,选择一座海拔4251米的高山,对山头进行整形,修建了一条长度为三公里的电磁轨道。
  当年底,该轨道进行了首次测试。
  当程序启动,轨道以此通电形成电磁斥力,推动轨道间的三角形飞行器飞速向前。
  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飞行器的加速度即达到了6马赫,根据监视器的镜头,和身上连接的检测仪器显示,被固定在座舱中的猴子虽然表情有些难受,却并无生命危险。
  60秒之后,飞行器即从轨道脱离,以六马赫的速度,向着天空急速飞去。
  由于大气层阻力,飞行器在高速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飞行速度也在迅速衰减。
  当飞行器抵达地球上方65公里时,速度已不足以推动飞行器继续脱离地球引力,即将掉落回地面。
  不过此时,大气层中的空气,也稀薄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不会再对飞行速度造成较大阻力。
  “火箭点火!”
  在指挥部命令下,控制中心操作员按下了开关,向高空中的飞行器发出点火指令。
  不需要抗拒脱离地面的巨大阻力,飞行器省去了庞大的一级火箭,仅仅依靠两支小型助推火箭,就将飞行器再次加速到十马赫的高速,超出第一宇宙速度,飞快脱离地球引力,向更高空飞去。
  当氢燃料消耗殆尽时,飞行器已经顺利抵达200公里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虽然大气稀薄,但终究还是会对卫星有一定阻力。
  因此如果卫星处于低轨近地轨道,如果不采用火箭进行轨道保持,通常几天就会掉下来。
  但是在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已经变得很小。
  当小型助推火箭关机后,地面指挥部再次下达指令,启动了电推火箭。
  电推火箭采用的是电离推动,不需要燃料介质。
  只是它的推力较小,如果在地面就启动电推,根本无法推动飞行器。
  然而在这个引力微弱的太空,电推却能发挥大作用,推动着飞行器绕地球飞行同时,对轨道进行微调,经多次变轨,逐步抵达远地轨道。
  经过半月的调整,测试飞行器成功抵达预定轨道,开始绕着地球运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