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470

  “大人!免职就可以了,小的也打听过,那个女人是个破鞋,给她家一些钱打发掉吧!”
  ……
  在汝宁军中,有三大铁律:一是不得当逃兵;二是不得投敌;三是不得侮辱民女。只要是犯了铁律,不仅立斩不饶,而且家属也要受到牵连,所以这些军官就想要吴世恭高抬贵手。
  吴世恭闭上了双眼,心中是万分不舍。可是这三条是自己亲手制定的铁律,是维系着汝宁军纪律的一条枷锁,更是汝宁军维持崇高品德的一个基础,所以吴世恭绝对不会去亲手破坏它。可是赫飞他们说的也对,那彭勇确实立过很多功劳,与吴世恭的私人感情也是相当的好,所以这让吴世恭是万分心痛。
  “给他准备一桌上好的酒菜,吃完以后让他自裁吧!留全尸,给个上好的棺材。我就不再去看他了。回去就说,他是战场上牺牲的。我们也只能帮到这一步了。你们这些军官也要引以为戒,还要把这事传达到每一位兵丁那里。我不想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了。”说完以后,吴世恭就蹒跚地离开了。注视着吴世恭的背影,赫飞他们感到吴世恭仿佛是老了几岁。
  此后,汝宁军中就对获罪的军官和立功士兵有了这样一个处理方法,起码给予了他们一个体面的死法。虽然依然是维持着军纪,但执法的时候也是人性化了许多。
  虽然吴世恭在德州擅杀山东总兵丘磊,可消息传到朝廷以后,崇祯皇帝和大臣们还是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一事件。因为此时的清军还在关内呢。
  而汝宁军在德州休整的时候,多尔衮率领着清军也携带着缴获加快地向关外撤离。一开始他们是马不停蹄地要离河间府越远越好,可是随后清军就发现:并没有什么其他明军再靠近自己了,于是清军又开始胆大了起来,他们依然恢复了抢掠的本性,在归途经过的城池中一路扫荡了起来。
  而首辅刘宇亮在得知了汝宁军获胜以后,他依然按兵不动,根本不敢带军与清军交锋,这使得清军的抢掠更是肆无忌惮了。
  于是清军顺利地集结北上,经天津卫向东,三月,清军从青山口出塞,安全回到辽东。清军这次远征纵横二千多里,先后败明军57阵,攻陷了五十几座州县和山东省城,杀明朝两名总督和百余名各级文武官员,俘获人口牲畜共计四十六万多,其中包括亲王一名,郡王一名,掠夺白银近百万两,其他各种财货无数。
  而他们唯一的一次败仗就是受挫于汝宁军的手中。可是汝宁军千辛万苦得来的胜仗,却未拯救出一名被俘掠的大明百姓,也未夺回一两被抢掠的白银。汝宁军唯一收获的是,对清军那种必胜的信心。
  而大明朝廷在警报一解除,就开始对失事诸臣进行了严厉的惩办,由于这一次清军为害甚烈,所以这次的惩办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严酷。而主持此次惩办定罪的正是此次抗清的总指挥——杨嗣昌。
  首先当然是首辅刘宇亮的下台,由薛国观接任首辅。
  之后就是把罪名分为了五大类:分别是“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拥兵观望”,统称叫做《五大法案》。
  接着兵部和刑部开始认真审核了。之后一队队缇骑带着逮捕的圣旨开始出京。
  特别指出的是,战死沙场的卢象升,他的后事却相当凄凉。
  杨嗣昌一心记着卢象升的仇,就是想要给卢象升治罪。那么杨嗣昌就可以把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强加到卢象升的头上了。
  于是杨嗣昌先后派出兵部的三名探骑去查看卢象升是否战死,其中一人叫俞振龙的,他回来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死了。
  这不是当众打了杨嗣昌的脸吗?因为杨嗣昌早就在崇祯皇帝耳边吹过风,说卢象升未死,他就是畏战逃跑了。于是为了隐瞒,杨嗣昌就把俞振龙鞭打了三天三夜,都要把他给打死了,就是要让他改了证词。可俞振龙仍然瞪着眼睛说:“天道神明,无枉忠臣。”死也不肯改证词。
  之后,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还是故意刁难,直到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真是英灵不得瞑目啊!
  从此事可知,杨嗣昌虽说是位忠臣孝子,也小有能力,可他其他的品格真是有些低劣啊!
  相对而言,全军溃散的高起潜却安然无恙,只是丢了差事,暂时躲避到宫内去了。
  由此可见,这次的定罪是有多么的不公平。
  可是吴世恭也根本不会关心这些,在闻知清军出关,又等待到杨如松的两个协援军以后,他就一起点着大军,准备离开德州返回汝宁了。
  
  第689章
德州密议
  
  “鹤洲兄,看你这么依依不舍的样子,难道想陪兄弟回汝宁?那也太客气了吧!”吴世恭对刘泽清开起了玩笑。
  刚离开德州,刘泽清就带随从追上了吴世恭。对此,吴世恭是相当惊讶,因为刘泽清已经决定再留在德州一阵,不与汝宁军结伴回去了。
  刘泽清留下的目的倒很简单,就是要与山东巡抚颜继祖拉拉关系,因为丘磊一死,山东总兵的职位就空了出来,刘泽清正盯着这个位置呢。
  为此在前些天,刘泽清相邀吴世恭和颜继祖欢宴,在宴会上,他竭力地要撮合吴世恭与颜继祖的关系。
  其实刘泽清的这次撮合也来自颜继祖的授意。在颜继祖看来:虽然当时受到了惊吓,但是毕竟吴世恭没有造反,杀丘磊也只是一个莽撞的军汉的无脑行为,所以现在的吴世恭没什么威胁,反而是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所以在宴会上,颜继祖就抛出了条件,他将在上奏吴世恭斩杀丘磊之事上玩玩春秋笔法,为吴世恭美言几句。相对应的,颜继祖也希望吴世恭让些打败清军的军功给他,将功折罪以抵消颜继祖失藩和失落济南城的罪责。而作为中间人的刘泽清,颜继祖将会全力支持他接任山东总兵。
  对于这个政治交换,吴世恭是无可无不可。说实话,当吴世恭斩杀丘磊之时,他根本就不怕朝廷对他怎么样。不见得朝廷再派一位钦差和一队锦衣卫到汝宁?那可真的就是笑话了。自从刺杀事件以后,吴世恭是绝对不会脱离汝宁军的保护的。
  那么朝廷可以给吴世恭的治罪无非就是免职。可吴世恭在意那个总兵的官衔和区区几两二品武官的俸禄吗?正好再次无官一身轻,汝宁军又可以再次自由撒野了。不过朝廷也不会再做如此愚蠢之事的。
  所以对于颜继祖自以为分量很重的条件,吴世恭却根本没放在眼里。不过顺手帮颜继祖和刘泽清一个忙,吴世恭倒也不会煞风景。所以在宴会中,吴世恭就答应了颜继祖的交换。
  不过在宴会后,吴世恭在与张之恒、周俊吾商议以后,觉得颜继祖和刘泽清的想法基本上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毕竟此次失藩的罪名太大了,颜继祖很可能自身难保。而刘泽清则把升官的希望寄托在颜继祖这条快要沉没的船上,这事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可靠。不过这也与吴世恭没关系了,他也不会去乌鸦嘴,去唤醒颜继祖和刘泽清的美梦的。
  而之后留在德州也没什么事了,吴世恭就准备早日回家。可没想到,吴世恭刚与颜继祖和刘泽清道别,出城拔营启程,在城中的刘泽清就追赶了上来,这让吴世恭暗自感到很奇怪。
  “长敬老弟!别取笑了,事情有变!”刘泽清苦笑道。
  “什么事?”吴世恭皱起了眉问道。
  “巡抚大人从朝廷打听来消息,缇骑将要带着圣旨来抓捕巡抚大人了。”看着四周都是俩人的亲信,刘泽清低声对吴世恭说道。
  颜继祖一直以为:自己与杨嗣昌是一个派系的,而且自己驻防德州也是遵循兵部,也就是杨嗣昌的命令,所以自己与杨嗣昌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杨嗣昌怎么样也会为自己脱罪一二的。没想到杨嗣昌这么干脆绝情,李代桃僵地让颜继祖完全把罪名给顶上,这下子让颜继祖完全是乱了方寸了。
  而刘泽清在朝廷大员中并无什么关系,好不容易搭上了颜继祖这条线,没想到颜继祖非但不可能再帮忙,而且他还自身难保,所以也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寻找吴世恭了。
  “那就让颜巡抚快些派人到朝中疏通,小弟帮不上什么忙啊?”听了刘泽清的话,吴世恭就更加奇怪了。
  “正是为了疏通!”刘泽清连忙解释道,“除了巡抚大人自己寻托关系以外,他还希望我俩帮忙,为其脱罪增添一份助力。”
  “哦?那鹤洲兄说说?”
  接着,刘泽清就为吴世恭介绍起颜继祖想出的方法。不要说,颜继祖到底是官场老手,在这死局中,竟然还能想出一线生机来。不过这方法就需要用到吴世恭和刘泽清了。颜继祖要吴世恭和刘泽清与其联名上奏,为其请功脱罪。就是想增加一些分量,让朝廷放过他。
  说到底,就是仰仗着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大军,向朝廷逼宫。就是要让朝廷感觉到:如果不放过颜继祖,那么吴世恭和刘泽清就要闹了。
  当然,颜继祖的这个方法是需要吴世恭和刘泽清配合的。刘泽清那里绝对没有问题,现在的他已经是官迷心窍了,可分量更重的吴世恭那里,就需要刘泽清来说服了。
  可吴世恭一听之后,立刻是断然拒绝:“鹤洲兄!此次勤王,你已有战功,朝廷多少都有封赏,何必去趟这滩浑水呢?”
  吴世恭认为刘泽清鬼迷心窍了。要知道,杨嗣昌已经用出了致人死地的这一招,必定已经与颜继祖成为了死敌,不死不休。而一个是崇祯皇帝的宠臣,入阁的大学士;另一个是地方的巡抚,快要获罪的大臣,这选择难道还要考虑吗?
  再说,让军功和联名上奏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只是让军功,那可以说是顾及同僚之谊,事后也很好解释。而联名上奏,则证明了吴世恭、刘泽清和颜继祖是站在同一战线的,立刻会成为了杨嗣昌的眼中钉、肉中刺。也就是说,吴世恭也与杨嗣昌成为了死敌。那颜继祖与吴世恭有这么大的交情吗?
  于是吴世恭再次拱手行礼,与刘泽清告辞。而刘泽清也只能够万般无奈了。可就在此时,颜继祖也飞马赶到,他终于放下了巡抚的架子来相求吴世恭了。
  之后,汝宁军再次停留,而吴世恭也与颜继祖、刘泽清密议了整整一天,之后颜继祖得尝心愿,吴世恭独自上奏为颜继祖说情。而颜继祖也立刻派出亲信,带着吴世恭、刘泽清和他自己自辩的奏章
,还有大量的钱财至京城活动。这活动是如此有力,竟然使得抓捕颜继祖的朝廷命令神奇般的取消了。
  
  第690章
钱、钱、钱(上)
  
  虽然颜继祖逃过了这一劫,可是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样的好命了。兵部和刑部真正做到了从速从快,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认真”审核,确定将:蓟镇总监太监邓希诏、分监太监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倪宠、蓟镇总兵官吴国俊和陈国威、援剿总兵官祖宽、李重镇,以及副将以下直至州县官员共三十五人一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首席大学士刘宇亮以下等上百名大小官员被遣戍、削籍、罢官、降级。
  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祖宽,虽然他是因为高起潜的瞎指挥,造成了其所属全军覆没而获罪,应该说也是罪有应得。可是此军的主帅高起潜安然无恙,他却遇上了鬼头刀,获罪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当时建议去救援卢象升。怎么说呢?坏就坏在了那张嘴上了。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仍然受到了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没有受到处分。而且更是让他主持战后定罪论功,这怎么称得上公平呢?
  而这次规模宏大的集体死刑是在夏天执行的,几十个人同时被处斩,又多是高官,所以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在明朝的规矩中,官员被皇帝斩首,照例要在临刑前都应该向着皇宫方面望阙谢恩。但这一次,有几个被杀的人在刑前竟然破口大骂起来,而且骂的就是当今的天子。由于语涉忌讳,文献里面没有记录他们都骂了些什么,但这一事实本身在那个时代已经足以骇人听闻了。
  战场上的连连失利已经让人丧气,连战后的治罪论功都做不到公平,所以崇祯皇帝本人的威信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低谷期。
  至于吴世恭,朝廷已经是难以决择,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或者处置他。不过很快的,崇祯皇帝和朝中大臣就寻找到了一个安排吴世恭的地方。具体是什么?先在这里卖个关子。
  总算是恭送着清军出关,京畿地区又恢复了平静。但崇祯皇帝不敢有丝毫松懈,他首要就是同大臣们商讨有关善后事宜。其中最要紧的,是如何整顿加强从山海关到甘肃的所谓九边长城防线。
  因为清军已经随随便便地从各长城要塞进出过四次了,而且给京畿附近地区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再亡羊补牢,建立一道坚实的防线,说不定哪一天清军再进来的时候就会残破神京,那种后果简直就是不堪设想。
  于是崇祯皇帝与心腹之臣杨嗣昌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杨嗣昌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在九边各处要塞增练新兵,用强大的兵力来抵御清军。也就是说,再造一条长城防线,抵御不论从哪个方向突然进犯的任何清军。
  因此,杨嗣昌大体上开列了一个单子:宣大总督所辖三镇共需练兵十七万多,陕西三边总督所辖边防五镇共需练兵十五万多,蓟辽总督所辖五镇共需练兵二十四万余,保定总督所辖四镇共需练兵十五万多,总计要训练边兵七十三万有奇。
  真是老天爷啊!
  但不管这单子是否实际,如果真有了这样一支人数众多又训练有素的边军,也许确实能够抵挡住清军的再次进犯。但要凑足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就需要大批招募新兵。而增兵就要增饷,训练和改善装备也需要大量金钱,于是欲增兵而无饷这个老问题又摆在崇祯皇帝和朝廷面前了。
  接着,杨嗣昌再次测算,要完成这个增兵练兵计划,至少每年要拿出四百多万两白银的经费。这对于国库极度空虚,财政濒于崩溃的崇祯朝廷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了。
  只能够再次呼唤老天爷了。
  这时候的大明朝,兵力不足和粮饷缺乏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难题已经使得崇祯皇帝和众位大臣们伤透了脑筋。而在想尽百般招法之后,最后又总是回到向百姓加派这条老路上来。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也知道这样做是饮鸩止渴了。于是他决定别开蹊径,辟出一条新的财路。那就是从百姓身上直接榨取改为从勋贵、百官身上榨取,名曰捐助。
  说实话,这时候的崇祯皇帝真的是无法可想了。他自己的内库也都基本上都充作了军饷,连库藏的朝鲜进贡人参都拿出去发卖。崇祯皇帝自己也是生活简朴,只有几件龙袍替换,饮食也十分节省,这皇帝都做到了这副模样,也确实是相当寒酸了。
  可崇祯皇帝根本不知道,就是自己的宫中,照样是奢侈依旧。不提皇宫中包括他的家人以及宫女、太监在内的几万人的开支仍然大的惊人。这也是做皇帝的体面,不能苛求崇祯皇帝什么事都DIY吧!
  光看看内监们的层层刻剥吧!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进入宫廷之后价格都会暴涨。
  有一次袁贵妃添置了一个紫檀木纱橱,管事太监报价七百两,大约涨价几十倍。但那太监却说:本来需要一千两的,我想方设法,为娘娘省了三百两,所以请不要对皇上实说,怕是皇上再让我用七百两银子制作就做不出来了。
  可崇祯皇帝后来见了纱橱,果然问到价格。袁贵妃回答用了一千两。没想到崇祯皇帝仔细观察了一番后,才说:“很值!前些天皇后也用一千两做了一个纱橱,质量还不如这个呢。”
  所以说,崇祯皇帝久居深宫,根本不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大笑话。但不管怎么样,崇祯皇帝依然以为自己是自三皇五帝以来最为节省俭朴的君主之一。
  而他自己身为九五之尊还处处节俭,官僚贵戚们却那样奢侈,他因此认为:从官僚贵戚身上榨取钱财以充实国库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从他即位初年起就曾屡屡降旨要求臣僚自愿捐献,臣僚们却一次次搪塞敷衍,从来没有收到过什么实效。这一次,他准备采取严厉手段,一定要把钱弄到手。为此,他同接替刘宇亮出任首辅的薛国观进行了密商。
  薛国观也是没作过翰林,由外僚进入内阁的,在朝士中口碑不佳。他为人阴险强悍,成为首辅后就一心同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朝臣们作对。崇祯皇帝要搜括臣僚,他觉得也不失为煞一煞朝臣锐气的好机会,因而极表赞同,并积极为皇帝出谋划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