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470

  薛国观认为:朝臣贫富不一,总起来说油水不太大,重点应该是那些家资巨万的皇亲国戚们。而且一旦贵戚带头捐助,朝臣们也就不敢再顽强抵制。但对于那些贵戚,内阁是不好动手的,所以他对崇祯帝说:“在外群僚,臣等负责催捐;在内戚畹,则非皇上亲自独断不可。”
  其实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明显的挑选错了执行者。干这种事最合适、最有效的无疑是太监。以毒攻毒是也,崇祯皇帝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那是《葵花宝典》一出,谁与争锋?崇祯皇帝把这把最锐利的刀收藏了起来了。
  反正先不提这事了。崇祯皇帝接受了薛国观的这个建议后,决定要先从贵戚下手。不过他深知贵戚们的吝啬,每个人都不好说话。于是崇祯皇帝就决定先抓一个典型,由点突破,再扩展到全面。几经斟酌,他就选定了武清侯李国瑞家。
  李国瑞算是崇祯皇帝半远不近的一个堂表叔,祖上靠着万历太后的势力,聚敛了不少钱财,在京中贵戚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大户。而之前,李国瑞同他的庶出哥哥李国臣为了财产上的事曾经闹得不可开交,李国臣以为没有分到应得的遗产,为了泄愤上告到朝廷,并向崇祯皇帝说:父亲留下了四十万两的财产,按道理应分给他一半,他愿意把这二十万两捐献给朝廷以为军资。
  因为这本来是一件家务官司,又涉及到嫡长子继承权这样一个传统原则,崇祯皇帝最初驳回了李国臣的请求。但到了这时候,为了全面铺开助捐活动,崇祯皇帝就旧事重提,不但要收受李国臣号称属于自己名下的二十万,而且要把李国瑞的另外二十万也一起拿过来。当然,也不是要李家血本无归,说是暂时借用,待国用充足后补还。当然,最后究竟能不能还上,那只有天晓得了。
  四十万两银子可是一个天大的数目,李国瑞当然心疼。他就一面哭穷哀告,一面大张旗鼓地拆房卖地,又把家具器皿放在通衢大道上公开拍卖,表示自己的穷困,也故意让皇帝面子上不好看。而这个举动还引起了全体贵戚们的恐慌。大家都知道,李国瑞之后,刀子就要割到自己头上,因而也密谋串连,共同想办法对付皇上。
  而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是当今皇帝的老丈人,自然而然就成为贵戚们的领袖,带头向崇祯皇帝进言道:李家确实穷,不要催逼太急,失去贵戚之心。
  
  第691章
钱、钱、钱(中)
  
  而崇祯皇帝一向坚决反对内戚干政,又明知道周奎是为了他们一伙的利益,不但不听劝,反而是更加严厉,他降旨削夺了李国瑞的侯爵,并命令内官衙门按期追缴。李国瑞又气又吓,得了一场大病,竟然就这么死了。
  当事情弄到这一步,朝中宫中都有了些不平的议论。不论是朝官还是宦官,都知道皇帝在突破了贵戚这一道关口之后,就要对自己下手了,因而在舆论上是一致同情李国瑞的不幸遭遇。
  而皇亲国戚们更是大为震惊,为了保护本集团的利益,以周奎为首的一些人暗中勾结宫女、宦官,进行了一次抵制皇帝的阴谋活动,而下手的对象,竟然是崇祯皇帝才五岁的幼子。
  崇祯皇帝的皇后——周皇后,她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形象,懂礼仪、守妇道,也善于处理家务纷争。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之后,她住进象征着天下女性最高地位的坤宁宫,总管起宫廷内政,宽严相济,治理得居然井井有条。应该说,她是崇祯皇帝的贤内助。
  崇祯皇帝当然与周皇后的感情很深,但最为宠爱的却还是田贵妃。田妃举止娴雅又多才多艺,平时静默寡言,似有一股抹不去的淡淡哀愁,一入技艺场中却又生龙活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蹴鞠骑乘无所不能。她的字宗法钟、王,据说已臻能品之境,丹青泼墨也颇得名家笔意。最为出众的还是她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她吹得一管好笛,抚琴更是她的一项绝技。应该说是才貌双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他后来曾经组织了一个千人的江南名妓采购团,其中采购到一个绝品——陈圆圆。当然,这是后话了。
  还有一位,就是与田贵妃同时入侍信邸的袁妃。
  历史上传说:崇祯皇帝不好女色,其实这也不尽然。他的嫔妃也有近百人。可是他特别念旧,所以在众多的妻妾中,始终只注重同他共同患难的一后两妃。而且与大多数的明朝皇帝一样,崇祯皇帝特别重亲情,所以这一家还是相当和睦的。
  而只有五岁的皇五子因为是幼子,又是爱妃田氏所生,所以崇祯皇帝对他格外疼爱。可就在崇祯皇帝为了催追捐助而同贵戚们大动干戈的时候,皇五子却得了一场大病,好像是痢疾,十分危险。而宫外的贵戚们听说了这个情况,决定通过这个孩子来震慑皇帝一下。
  于是贵戚们就买通好宫中的太监宫女,在皇五子的身边装神弄鬼起来。他们让一个老太太打扮得妖模怪样,神秘兮兮地对这病中的小孩子说:“我是九莲菩萨,皇上待外戚薄情,再不悛改,就让他的儿子全都死掉!”反复地说了好几遍。
  那皇五子就是个孩子,在极度的惊恐中当然记住了老太太所说的全部内容,还在崇祯皇帝来探视的时候,原原本本对他讲了一遍。
  崇祯皇帝听了大惊。原来所谓九莲菩萨,是宫中对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观世音菩萨的一种称呼,当年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曾在殿中供奉着一幅大士像,据说很有些灵验。李太后死后宫中就传说这位太后是九莲菩萨转世,上上下下都知道这种说法。其实这就像是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一个道理。反正明、清的宫廷是一个样。
  而李国瑞正是李太后的娘家侄孙,老太后的亡灵为了娘家的利益来向皇子讨公道,于情于理都让人不得不信。
  可是不幸的是,外戚们原本的打算可能就是到此为至,但皇五子本来病得不轻,又受了惊吓,没几天就死了。而参加那次阴谋活动的人就乘机大造谣言,把九莲菩萨的降临描述得绘声绘色。
  说实在话,崇祯皇帝遇上了这种亲戚,简直就是“鸿运高照”。这大明江山,已经无人肯为其出力了。
  而明朝的人都很迷信,崇祯皇帝也不例外。痛失爱子的他,立刻忙着亡羊补牢,以免恶运再降临到其他几个爱子身上。于是崇祯皇帝就对李国瑞进行了抚恤,更把武清侯的爵位也还给了李家,那四十万两银子当然不敢再要。
  因此,贵戚助捐之事就这么无果而终了。甚至崇祯皇帝还认为:正是首辅薛国观倡议剥削贵戚是导致爱子死亡的主要原因,从此在他的心中,就对薛国观暗暗记下一笔。以待将来秋后算账。这薛国观也是够倒霉的。
  既然无法可想,那就接着饮鸩止渴吧!于是在绕了一圈之后,这负担还是让百姓承担。而这时候,辅臣兼兵部尚书杨嗣昌是只管兵饷不问其他,为了加强训练边防军再次提出加派。反正军饷的事,那是户部尚书的事,也不用他烦心。
  就在此时,又有人提出了一个合理化建议。副总兵杨德政提出:为了对付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地方武装也需要加强,各府、州、县应加练民兵数百到上千名,这又需要一大批饷银。这个建议倒是不错,也符合实际情况,但让朝廷的财政不是更雪上加霜了吗?
  不过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他觉得总之是非加派不可了,少加是加,多加也是加,还不如一下子加足。于是他就大笔一挥,同意把全部训练边兵、民兵的费用一齐加到百姓身上,于是总数达七百三十多万两,称作“练饷”。
  这样一来,崇祯时期的加派总额已经达到每年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已经超过了原来一千五百三十万的正额税收。于是,民间流传的政治谚语中于是又多了那么一条:“崇祯崇祯,年年重征。”
  而且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是重征,还有地方官吏的盘剥加派呢,所以民不聊生的局面是愈演愈烈了。至于那纸面上那应该练出来的上百万精锐边兵和民兵?也就是看着纸上的数字开开心罢了。
  不过说到这里,其实倒也挺佩服明朝朝廷和崇祯皇帝的节操。那种“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经是太深入人心了,连这么危机的时候,崇祯皇帝都只敢选择助捐,不敢明抢。要知道,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遇上灭国之危时,他们没有一个会对有钱人手软的。
  
  第692章
钱、钱、钱(下)
  
  “大人!就为这些区区外物,却得罪了杨阁老,此事殊为不智。”张之恒小声地对吴世恭道。
  当张之恒得知吴世恭与颜继祖达成了协议,虽然他还是为吴世恭执笔了奏章
,可心中还是一直持反对意见。今天趁着吴世恭独处,张之恒就主动求见,想要指出吴世恭的错误,最好能找出个弥补的方法来。
  “张先生!非我利令智昏,实则无奈啊!”吴世恭叹息道。
  “可大人是否明白?颜巡抚所承诺宛如空中楼阁,一旦其不在其位,所说必尽数作废,而大人与杨阁老此隙已成,却很难缓和,真是太得不偿失也!”
  这次为了要吴世恭帮忙,颜继祖可谓是甩出了大手笔。为了让吴世恭出手,那些答应的小条件不说,还给予了吴世恭两大好处:一是给予吴世恭和刘泽清一万亩济南城附近的无主土地;二是默许吴世恭在登莱开设一个海船码头。
  说实话,如果这两个好处实现的话,确实能给汝宁军带来相当大的利益。先说万亩地,吴世恭和刘泽清相约的是七三分成,吴世恭就可以白得七千亩,就算是一转手就可以净得几万两。
  再说那个码头,如果实现的话那更不得了,简直就会成为汝宁军的一个聚宝盆。
  因为明朝的禁海,所以北方沿海地区根本没有什么商用码头,而江南和福建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倒有些码头,不过为了隐蔽,还是以海岛上的码头为多。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最赚钱的黄金航线——大明至日本。如果大明的北方与日本进行进出口贸易,就要把商品先送至南方,再通过南方的码头外运。这在明朝昂贵的物流成本面前,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如果能在登莱有了一个中转站,那么运输的成本将大大减少,而海贸的盈利将会大大增加。还有,可以让海船可以在沿途多个补给、维修船只的地方。因此在以前郑家得知吴世恭在登莱有两家盐场的时候,他们早就询问过吴世恭建个码头的可能性。当时因为时机不成熟,所以也就没了下文。不过吴世恭早就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而吴世恭拥有了这个码头以后,也将在与郑家的合作中,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地位。起码能做到拥有话语权,不会像现在一样,被郑家肆无忌惮地打压。
  看起来好处确实很多,但实现这一切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颜继祖一定要留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而且不仅不能够被治罪,甚至不能够被免职。由此就可以看出,实现这一点的难度有多么的大了。
  而且,颜继祖给予吴世恭的那些东西,都是些利用职权得来的东西,而他私人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些什么,而吴世恭付出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也就是说,吴世恭是用实在的东西换颜继祖虚的。这总让人有种吃亏的感觉。
  “张先生!您也在朝中为过官,依你所见,如无此事,杨阁老又对本官有何看法呢?”既然正面很难向张之恒解释清楚,吴世恭就准备用迂回的方法。
  张之恒立刻皱起了眉,苦苦地思索了起来。想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道:“不好!”
  其实这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吴世恭与杨嗣昌私人之间没什么交集,俩人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看法与成见,但崇祯皇帝对吴世恭有恶感,而杨嗣昌又是崇祯皇帝的心腹,那就决定了:杨嗣昌一定会和崇祯皇帝抱有同样的立场,所以说,吴世恭和杨嗣昌本来就是天敌。既然已经是天敌了,就不怕再得罪杨嗣昌一次。
  虽然想明白了这一点,但张之恒还是接着责怪道:“大人!虽说如此,您也不应焦急如此!”张之恒的话也很有道理,再怎么说,晚些发生争斗总比立刻刺刀见红的好,要知道,现在的吴世恭毕竟羽翼未丰,树敌不宜太多。
  吴世恭也是满脸苦涩,摇头长叹道:“哎——!与先生明言,此次大战将士英勇非凡,指挥也无失误,可我还是犯了轻敌,小瞧了鞑子,以为凭一万六千汝宁军就可大败鞑子,可没成想鞑子如此难啃,伤亡如此之大,因此,此战虽胜犹败,一旦处置失当,可能我们好几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为何如此?”张之恒立刻大讶道。因为加入汝宁军的时间较短,所以张之恒并不完全明了汝宁军的财政状况。
  “先生睿智,正想向先生讨教。”于是吴世恭就把汝宁军将要面临的状况详细地向张之恒介绍了起来。
  首先,吴世恭为张之恒对比了一下汝宁军和清军的战斗力。吴世恭认为:汝宁军比清军强上一点,但强的不多。
  吴世恭分析道:汝宁军的优势是火器,因此,正面对抗占优;而清军的优势是全骑兵,机动性较强。而两军的指挥、战术、单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差不多。
  如果两军再次正面会战,吴世恭有信心,即使不是摧枯拉朽,也能够把清军平推打败。可是如果清军主动撤退或者游斗的话,汝宁军可就没辙了。而且这是在两军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的。所以接下来的分析中,吴世恭就有些悲观了。
  这次汝宁军伤亡的人中,是以教导协、飞马镇和火炮协的兵丁为多。这些兵丁不是技术兵种,就是汝宁军的老兵,应该说都是汝宁军的精英。所以这样的伤亡已经让汝宁军伤了元气。
  而清军方面,虽然伤亡与汝宁军差不多,可是吴世恭估算过,辽东满蒙联军的数量不会低于二十万(其实这是吴世恭估算得高了),应该说还没有伤筋动骨。所以这里外一比较,汝宁军与清军的实力其实拉得更开了。
  接着就是恢复性。清军那里因为情况不明,吴世恭估算不出。可汝宁军这边如果要恢复战前的水平,起码需白银四十万两,其他的马匹、物资还不算。而此次出征,汝宁军根本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可以说是分文未得。所以现在的吴世恭也遇上了与崇祯皇帝一样的问题——粮饷无处筹措。
  唯一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吴世恭拥有超过十万的护庄、护矿和护路队,所以预备的兵源还不缺,但是阻碍爆兵的关键也是钱。
  最后吴世恭向张之恒坦白了汝宁军的家当。现在的汝宁军,可以动用的压箱底的钱最多就是七、八万两,所以这个缺口很大。
  而吴世恭回汝宁就想再通过变卖一些产业筹措四、五万。可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来源了。所以这个缺口相当大。因此,吴世恭才会答应颜继祖,想要得到一些是一些。没办法,现在的吴世恭也是穷疯了。
  “那大人再发债券,向士绅筹措如何?”张之恒问道。
  “我已想过此法,可前债未清,后债难解,士绅家浮财毕竟有数,他们又大多买股票、存钱庄,最多筹措二、三万,真是杯水车薪啊!”吴世恭早就想过这个办法,但汝宁、归德的游钱投资的方向太多,股票和期货的吸引力也太大,所以对发债券,吴世恭也没什么把握。这时候的吴世恭真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自己发明的金融产品,却吸走了市面上大量的钱财,以至于现在就是想借债,都很难借到。真是成也股票、败也股票啊!
  “那大人可有多余的土地发卖?”张之恒又问道。
  “汝宁军所拥有的土地其实也很紧,伤残、阵亡兵丁抚恤、退伍兵丁安置、庄农赎买到期、农奴转为自由民分配,都聚在了这几年,其实土地已不够,就是寅吃卯粮,也支撑不了多长的时间。唯一可动用的,只有这次济南之地和郑游击夷洲之地。”
  “可济南之地卖不出价。连年灾荒,地价已压到极低,急着想出手,更是难寻买家,除非我们再让价格。而夷洲之地更不可能了。除非是卖给郑游击,要不,连一个买家都找不到。可郑游击根本不缺夷洲之地,所以那地方有也是无。”一边说,吴世恭一边抓着头皮,这时候的他显得是相当的烦恼。
  张之恒也感到相当棘手,又想了半天,他也只能够说道:“那大人也只能减少兵额了。以兵之精来替换兵之数了。”
  吴世恭再次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这个问题很棘手,询问张之恒无非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见到张之恒也拿不出办法,吴世恭的心中反而是落下了石头。
  吴世恭心想道:自己也许太执着了,一直妄想着恢复原有兵力。可是实在没办法也只能够退一步了,这样反而是海阔天空。虽然伤亡了一万多,可吴世恭还是有五万劲旅。只要再苦心经营几年,汝宁军的实力还是会恢复的。不过在这几年中,汝宁军也不能够再发生大战,自己已经经受不了这样的损耗了。
  
  第693章
所得甚多的清军
  
  可当天晚上,吴世恭又回想起了白天的谈话。突然,“债券”、“土地”、“期货”等字眼跃入了他的脑海,吴世恭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他立刻从床上蹦了起来,反复推算着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于是一下子兴奋地跳了起来。这时候,吴世恭就迫不及待地想早日回到汝宁,他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
  “十四弟,刚才廷议的时候,二哥他们说的话是重了一些。可是朕知晓你的功劳,战阵损伤也是在所难免,所以你也别往心里去。”皇太极和颜悦色地安慰多尔衮道。
  多尔衮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磕头谢恩道:“多谢皇上!”
  当多尔衮的大军回到盛京后,满清八旗上下先为这么丰厚的缴获而欢呼,接着就为此次入关大军的伤亡而感到震惊。而盛京的风议也逐渐地对多尔衮不利了,尤其是各旗、各固山、各甲喇、各牛录的旗主、额真,八旗的这次大损失都让他们的兵源大大的减少了。而在刚才的廷议中,各旗旗主又围攻多尔衮,要让他为此次清军的损失负责。到了最后,还是皇太极制止了这种无意义的指责,匆匆结束了廷议,并把多尔衮单独留下进行抚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