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洋1784(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581


“大王如果还有所担心,我当为大王联络和中堂与福康安总督大人,有此两位大人出面,万事无忧!”也许是看着叶开黑着一张脸,尚维昇又加了加码。
但他不知道,叶开黑着脸是因为这货一句一钱汉,你娘的,你面前坐着的,就是一个超大一号的一钱汉!
喝了一口茶,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叶开装作惊讶的问道。
“尚总镇能走通这两位的路子?”
整个乾隆朝,谁都能绕的过去,只有两个人绕不过去,那就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十全老头私生子福康安和钱袋子和珅。
“自然!”尚维昇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尚某是汉军旗人,也曾在闽浙总督福康安大人麾下为官,我之伯父与福总督之兄福长安大人,还有通家之好!
此时若由福总督大人出面,报与和中堂知晓,再上奏于天,谁还敢乱言?”
“那好!总镇大人且就在这升龙城修整几日,既有美人相伴,当要多多享受一番,等我派人去给广西巡抚孙永清大人通报一声,即刻就送总镇大人北上!”叶开若有深意的提了一句。
“那孙大人?”孙永清嘛,作为在广西左右江当总兵的尚维昇,对广西巡抚肯定是陌生的。
“孙大人自然也知道,也有意玉成此事,不过我与总镇大人一见如故,都是武人,当然要支持大人的!”
叶开不轻不慢的说着,意思就是也别以为我就指望你了,干不好的话,老子还有孙永清的路子可走。
。。。。。
眼见着尚维昇走了,同合殿的屏风后面走出一人,正是马骥马师爷。
“大王做得好!孙永清年事以高,做事瞻前顾后,前年他弹劾新宁知州金垍等人逃脱税赋,致使按察使杜琮、盐道周延俊等全部受到此事牵连被夺官,广西官场上人人深恨之。
又有去年藤县大狱的大盗梁美焕,在墙上挖掘空穴逃走,乾隆还专门下旨申斥,他已然失了圣心,不是个能共谋大事的人!
内附之事的大功,他也吃不下,只有能送到和中堂和闽浙总督手上才算稳妥!”
叶开点了点头,“来法,虽说如此,但还是要想办法把孙永清推到两广总督的位置上,他越不受人待见,越是无能,对于我们来说,就更有利!”
“谨遵大王之命!”马骥弯腰点头回答道,孙士毅已经死了,他的五个师爷,叶开只用了三个。
那就是负责公文温师爷、曾上门去逼迫叶开舅舅的刘先生,以及马骥马师爷。
其余的王贞仪的哥哥叶开已经放他归乡了,他是南直隶的官宦子弟,用就要用到刀刃上!
清客张师爷则更倒霉,他是一直跟着孙士毅的,结果很不幸的在孙士毅被杀的时候,也一起死在了乱军之中。
剩下的温师爷和马骥则‘仓皇’的逃回了广西,不但他们自己逃回,还尽力带回了几百人的败军,博得了两广官场上的一致好评。
现在按照叶开的指示,已经进入了孙永清的幕僚团队中。
而没跟着到越南来的刘师爷,不久也将去到孙永清的幕僚中,这是叶开把内附大功分给孙士毅一部分的条件。
其实也不是条件,因为孙永清根本不知道这几人已经投靠了叶开,还以为是叶开专门放他们回广西来与自己搭上线的。
同时马骥马师爷,因为全家已经在来北越的路上了,所以被叶开引为心腹,与孙永清的合作,乃至两广之内的所有事,都将由他去安排!
。。。。。
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统治中国已经五十四年的十全老头我乾隆,正靠坐在一张长椅上。
他面上古井无波,但不停起伏的胸口和冰冷的眼神,显示出这位已经七十九岁的满洲皇帝,正处于极大的愤怒之中。
征安南在乾隆皇帝看来,其实是手到擒来的,因为安南不同于缅甸有十万大山阻隔,也不同于准格尔和西域回部,那里满人和汉人都不多,虽然说是在疆域内,却如同域外一般。
这安南不但紧挨着两广之地,还是已经开发了千年的熟地,既无丛山峻岭,也没有瘴疫之害,更有黎朝国王为向导,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起大兵罚不臣则更是顺天应人之举,正是天朝作为越南宗主国的天然权力,是以乾隆皇帝连健锐营等八旗精锐也未征发,直接下令两广绿营和云贵绿营出兵。
战事的前期进展也确实如同乾隆的估计,整个安南望风而降,三破西山军防线,连天险富良江也是一鼓而下,升龙城更是兵不血刃。
可结果呢,他这边敕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晋封孙士毅为一等公的圣旨才到安南,紧接着败报就到了!
进入安南的一万八千大军,除了云南提督乌大经的八千人,在黎朝忠臣的引导下没受多少损失安全退回,两广的一万绿营精锐回到镇南关的不足一千人。
两广总督孙士毅以下,战死五品以上将官多达七十八人,更让乾隆愤怒的是,连他敕封的安南国王黎维祁都被人追上捅死了,这简直就是抡圆了往他脸上使劲扇耳光啊!
更为可怕的是,两广的绿营精锐一朝丧尽,要是这安南的西山贼寇乘机攻入两广该怎么办?
虽然最终肯定能收复,可这脸还要不要了?有千古一帝被人这样吊打的吗?
再说影响了广东十三行的生意怎么办?如今四处征战,国库可就等着十三行的报效呢?
“孙士毅!丧师辱国,该死!”
乾隆皇帝恨恨的低骂了一句,他早就谕令搬师,结果孙士毅贪图彻底覆灭阮惠的大功,竟然还准备去进攻广南,才被人打了突袭,实在可恨!
发完了脾气,乾隆轻轻哼了一声,“传旨,让阿桂,和珅等人都来参详参详吧,这安南的事,他们军机处,也该有个章程了!”
一直站在门外的传旨太监胡世杰如蒙大赦,连滚带爬的就跑了出去!
第333章
以理服人
杨维兴如同猿猴般敏捷的在山间攀登,虽然今年已经四十一岁了,但这个兴达户土目在山间穿梭的本事,仍然不输年轻人!
他回头看着跟在他身后的杨家儿郎,眼睛里露出了欣赏的光芒。
就是这些后生,拿着劣质的刀剑,用着软趴趴的猎弓,将拿着上好火铳的缅甸人几次打败,保住了他们这些桂家人最后赖以生存的地盘。
而现在,整个兴达户经过父亲杨献才和他的精心治理,逐渐成为了科干山脉左近最大的土目之一,说不定很快就能成为朝廷的册封土知县,升级为依附着中原王朝的正式土司了。
而想到朝廷,杨维兴深深地叹了口气,根据杨家族谱记载,他们原籍应天上元县柳树湾大石板,先祖杨高学在大明初年,跟随黔宁王沐英沐王爷平定云贵,随后落户昆明。
大明天倾后,杨家后人跟永历皇帝入缅始终忠心随扈,后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在篦子坡,李晋王悲痛而死之后,他们就落户果敢兴达户的火烧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杨家在雍正年间成了果敢地区望族。
雍正八年,在大家的推举下,他父亲杨献才,取代了原先土司陈姓大伙头,去木邦宣慰司述职,并缴纳了当年的门赋和烟课,从此杨家取代了陈家成为了兴达户的土目。
但其实在杨维兴的心里,他是很不愿意成为满清册封之土知县的。
他们杨家是大明几百年的卫所军官,他的阿爷每到永历皇帝殉国的日子,都还要摆上猪头、果品痛哭一番,所以自小受到阿爷影响的杨维兴,对于满清是没什么好感的。
想到这里,杨维兴打了个招呼,让后生们停下歇息片刻,他也掏出水烟袋吸一吸解解乏。
一块小小的银判,随着杨维兴掏水烟的动作掉了出来,他极为珍惜的把这块银判捡了起来。
银判不大,最多也就五两左右,它的背面刻着黔国公府藏五个小字。
这是杨家作为跟随黔宁昭靖王沐英沐王爷入滇的功勋之家,每年都能从黔国公那里得到的赏赐。
算起来,杨家离开昆明的祖宅已经百五十年了,这块银判,也成了杨维兴唯一的精神寄托。
他也曾在脑海里想过,想过老辈子们给他讲过的,繁华的昆明城和杨家往日的辉光!
但现在,杨维兴叹了口气,老辈子们抗了一辈子的清,他现在却就要去给满清当狗了!
可不当怎么办?
兴达户包括木邦在内,一直是缅人贡榜王朝的眼中钉,如果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撑,整个木邦早就被缅人一口吞了!
哪怕自大明万历年间,缅人就把木邦纳入了势力范围,但整个木邦仍然靠着与中原王朝的千丝万缕联系对抗着缅甸人。
于是二十七年的清缅战争,整个木邦、蛮莫、就站在了满清这一边,共同对抗贡榜王朝,杨家作为木邦土司的一员,也出力甚多。
不出力怎么办?
难道去给缅人当狗吗?
于是哪怕与满清有血海深仇,在满清和缅甸之间,居住在清缅之交的桂家人、敏家人,还是选择了满清,但这种选择,对于杨维兴来说,是有些痛苦的。
“阿爹!你说吴家少爷为什么要请我们去吃肉喝酒?他吴家的钱真的用不完吗?”
一个身材雄壮,但是肤色稍黑的年轻人如同猿猴般的在树林间穿梭,人还没到,声音就到了。
杨维兴的脸上浮现出了慈爱的神色,这个年轻人就是他的长子杨有根,虽然今年还未满十九岁,但已然是科干山有名的好少年了,一把弯刀,一张硬弓,在山林里就算十个人也敌不过他。
“吃吃吃!就记得吃!肉吃不够,酒喝不够的嘛?”
杨维兴咕嘟咕嘟的吸了一口烟,随后笑骂了起来。
只是脸上虽然是在笑,但杨维兴的内心是苦涩的,兴达户土地贫瘠,哪来的多余粮食去酿酒,也就能偶尔弄些猴儿酒解解馋,上好的高粱酒甚至米酒,要等过年才能喝上一点。
这要是还在昆明城。。。!
唉!
想着,想着,杨维兴的眼神就黯下去了,昆明是回不去了,就连心里还想着大明的,也只有他了。
比如面前他的长子杨有根,就对大明已经没了什么感觉,也不知道昆明到底有多繁华了,他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兴达户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