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洋1784(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581


第384章
真儒、伪儒与犬儒
义信大学校门口,这里原本是守卫森严的升龙皇城北门,而现在成了义信大学的校门了。
三三两两的学子从校门口脚步轻快的走过,能在这里读书的,那可都是了不得的人,不是学霸绝对过不了义信大学和复兴大学的考试。
这两所大学和在南洋北府的南洋大学一起,就是整个明王之国中最重要的三所新式大学。
其中南洋大学重商科和机械奇巧等学识,主要是为南洋培养外贸、殖民、机械设计方面的人才。
复兴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半军事大学,下设复兴陆军学院、复兴海军学院、军事化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明王治下的勋贵和军官之家子弟,才是复兴大学的基本学生来源。
而位于升龙皇城的义信大学,则是一个综合的文史大学,虽然也有数学、化学、格物等系。
但其中的文学院和史学系才是最重要的,儒家门徒,各地的大儒们都在这里求学和任教。
而文学院中的哲学系,则是最著名的,也是明王殿下最关注的。
每年哲学系都会得到大笔的拨款,这些拨款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奖项,那就是儒学复兴奖。
明王曾说,儒学自两宋开始就走上了歪路,他希望能有人将儒学拨乱反正,是以设了这个奖项。
奖项每一年评一次,铜奖可以得到三十金元的奖励,银奖三百金元,金奖一千金元。
钱倒是其次,虽然金奖可以得到整整相当于一万一千两银子的重奖,但更重要的是明王的欣赏,有了明王的欣赏那还不是立马做高官骑骏马?
不过这奖虽然设了两年了,但迄今为止也连银奖也没有人得到过,铜奖倒是颁了三四个。
拿着一本和一本走过的范贵适摇了摇头,他刚又听见学子们在讨论明王的儒学复兴奖。
这位天南的大儒知道明王想干什么,什么儒学走入了歧途云云都是假象。
这位明王就是想用泰西的某些学说,来补一补儒家自身存在的缺陷,创建出一门新儒学,然后再用新儒家去打击北边的儒学。
以摧破北边旧的儒家学说体系为手段,达到搞乱北朝人心,顺便拣选新人才为他所用的目的。
而儒家学说有什么缺陷?在叶开看来,什么仁与礼的冲突,那都是表象。
儒家学说真正的缺陷是它对于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上的缺陷,也就是后世说的,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人为什么会是人?为什么会有日升日落等等这些方面。
对于这些涉及到人类本源的问题,儒家采取的都是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我解释不清楚,那我就不去解释它,我怕了你,那我就离你远点,不管你,当你不存在。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学术垄断,渐渐的就将中国人探索世界的路给带歪了。
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者们,压跟就没有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和探索世界的路径。
而这条路基本堵死了,那就只有拼命往人的道德修养上去钻研,只能把先贤的经典不停的揣摩。
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搞法,把越搞路子越窄,好好的一门大学问,被生生搞成了一门仅限于哲学的玩意。
所以儒家学说的落后和以此带来的深重灾难,并不是因为它保守。
实际上儒家并不保守,历史上从1840年开始,短短六十七年间,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儒家立刻就被打倒在了泥地里,要是保守的话,几千年的权威怎么可能几十年就被打倒?
所以儒家的学说,并不是保守的问题,而是从根子上就有缺陷,但这个缺陷,叶开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得到,他并不能具体的描述出来,也不是很清楚,更没法加以改进。
他也想过把西方的那一套给直接引进过来,但是,特么的现在法国可在闹大革命啊!
处处是批判封建统治,搞什么民权民意之类的,他现在根基未稳就把这些玩意搞进来,还想不想混了?而且西方的东西不经过本土化又怎么可能适应本土呢?
所以叶开就在甄选了一些西方哲学书籍的基础上,设了这么一个儒家复兴奖。
将从两宋以来只能在思想道德上打转的儒学,称之为走了歪路,希望后来者能从西方书籍中得到启发,将儒学补全。
叶开本来是钟意范贵适来试试的,他本来就是天南大儒,说不定能行。
可范贵适多聪明一人啊?这种事情搞得好就好,搞不好可是要身败名裂的!
而且他已经是大儒了,但也只是钻故纸堆的大儒,指望他开创革新,否定自己前半生的钻研,下这种壮士断腕的大决心,那也太看得起他了,所以这叶开这算盘算是暂时落空。
不过范贵适没有接招,但下面一群考进义信大学的儒门学霸们却铆足了劲!
个个都要当大儒,当大官,在叶开的支持下,各种奇葩的论点都被他们给搞出来了。
“看报!看报!侯官林逢吉又有惊世之论,真真斯文扫地,乃狂生也!”
义信大学的校门内不远,这会正是吃午饭的时间,一个脑后拖着辫子,穿着粗布长衫的学子拿着几张纸,边跑边狂呼!
“什么?这斯文败类又在作何狂悖之言?速速拿来我看!”
一个身边围着几个同样拖着辫子的学子,正在高谈阔论中年书生眉毛一挑,怒声喝道。
这些拖着辫子的,都是从北边我大清来的学子,这些年王贞仪的兄长忽悠的学子越来越多了,差不多有三百多号人。
这些人大多是江南名门的疏宗子弟,其中大多数说是读书人,但其实连童生都勉强,只有少部分的才有秀才功名,举人以上更是一个也无。
他们都是听了王贞仪兄长的忽悠,什么交趾宋国新立,宋王渴望天朝才俊来此教化越人,什么到升龙一年食宿全免还可以按月拿俸,一月不少于三两。
还有只要愿意动身还有二十两安家费可拿,到了升龙乃是住皇城,还有美貌安南宫人红袖添香云云。
着实忽悠了不少儒生南下,特别是那些考举人无望,家中又有些贫困的读书人,多数人都把到交趾来当成游学了。
不过这些人一到这来才发现,大部分的条件其实也有,但所谓住皇城,确实是皇城,可是早已被改建成了义信大学。
真正的皇城规模虽然缩小了,但禁卫更加森严,这义信大学所占的几座宫殿,压根就跟皇城只能沾上一点边。
还有美貌的交趾宫人,那也确实有,不过他们都在隔壁的义信女子学院学习。
里面的宫人,都是当初叶开裁撤宫人规模后留下的无家可回,年纪又尚且幼小的。
她们被叶开弄到了这里学习,教会他们一些文学、算学、格物等新派知识后,就准备赐给复兴军中的中下级军官为妻的。
而这些北边来的学子,那就只能隔远看着流口水了,要想红袖添香,除非你为明王立下大功!
而且这些家伙,虽然很多都有些穷困,但读书人的架子可没丢,找个交趾女子红袖添香可以,娶的话,他们就不愿意了。
更让他们心惊得是,这交趾的学术气氛有些奇怪,很多在中原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东西,在交趾竟然司空见惯,堂而皇之的存在。
还有交趾人的装束,也对这些拖着辫子的中原学子造成了不小的心里冲击。
人都有爱美之心,你硬要说金钱鼠尾和阴阳头比汉儿的束发更好看,那估计就是有眼疾了。
实际上这些读书人很多都知道,这束发才是汉人真正的装束,两项对比之下,很多人已经开始对着辫子越来越感到不爽了。
当然也有忠心满清的人,当初到交趾来游学,他们是签订了合约的,一般都是两年为期,但去年就有几个人觉得交趾人大逆不道,甚至怀疑真正的宋王还在升龙并没有北上,其中几个学子历尽艰辛,冒死跑到我大清的廉州等地去告发。
呃。。。结果把满清廉州等地的官员给吓了个半死!
你这要他怎么上报?人交趾宋王正在京城庆贺我乾隆生日呢,大家都开开心心和和气气的视为我乾隆的盛德,以至于交趾都自请内附了!
结果你一个小小的县令知州,在这当口上报说交趾人大逆不道,京城的交趾宋王是假的。
呃。。。。!
你这是想死么?真以为戳破了这个,我乾隆会感激你?
或者你把交趾人惹火了,闹出些纠纷怎么办?
甚至事情搞大了朝廷要派大军征讨,你来提供向导军需?你上阵去杀敌?
是以接到告发的满清下龙州知州私下请示了上峰后,随即将这几个‘假扮’上国之人的交趾叛民一顿好打,然后通知交趾官员将其接回,至于回到交趾后,这些人去哪了?没人问也没人知道。
经过两三次这个事件后,从中原南下的儒家学子们老实了,胆子大的在安南混的风生水起,甚至还敢钻研交趾新学。
胆子小的就混日子吧,反正一个月两银元五十铜元按时到手绝无拖欠,生活比在北地过得滋润多了!
而胆子大的中院学子们,就属被他们称为狂生的侯官林逢吉最为大胆,守旧派的领头人,则是这个中年书生苏州潘奕真,两人那是见面就要掐的主。
这边潘奕真拿过不知道从哪来的林逢吉的书稿细细读了起来,结果没读几行,他不由得怒火万丈!
林逢吉在他的文中将从古至今的儒家分了类,春秋战国的叫祖儒,汉唐盛世的叫正儒,宋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叫伪儒,满清治下的儒家竟然被他称作犬儒!
“这个贼子,狂悖逆上,污言名教,诸君!随我去寻他!”
潘奕真双目喷火,他们苏州潘家乃是江南豪门,举人进士出了一大堆,被人称为贵潘。
特别是潘家长房老三的儿子,十九岁就中了举人,人人都说潘家要出状元了。
他潘奕真虽然二十有八了还是个秀才,但他深以潘家为荣,这林逢吉骂他潘家安身立命的儒学为犬儒,怎么还忍得了?
当下,一群十几个儒生就往校外寻去,离着义信大学不远,有一条专门买吃食的街道,各种地方美食都有,是义信大学的学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现在正是中午,林逢吉说不定正在某处吃午食。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