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洋1784(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581


难怪十几岁就能官至上校,还能带领几百人的探险队,更可以调来北洋舰队的战舰。
原来这就是叶晟的底气!这件蟒袍是叶福来特意找叶开要的,知子莫若父,叶福来生怕自己的这三儿子太过偏激,也知道他心里有疙瘩。
但叶开的主他做不了,爵位乃是国家重器,叶开不说封赏,他这身份当然就更不好提,不过一件过肩通体升天蟒袍,他还是能要到的。
而叶晟手里的这份圣旨,那就是叶开给的了,因为他知道去那种冰天雪地探索,必须要给予极大的自主权,不然捆手捆脚的,根本没法弄。
“臣曾胜,愿听调遣!”
“草民刘启荣,也愿听王爷调遣!”
刘启荣的都吓懵了,以前他觉得一个知府,那都是大到天上去的高官了,没想到在他面前竟然站着的,竟然皇上的亲弟弟,当下他也想当然的认为叶晟肯定是王爷。
巴拉诺夫几人也跪在了地上,叶晟笑嘻嘻的转过身去,“巴拉诺夫先生,呃,不对,我该叫你什么呢?巴千户吧!你认为大明皇帝的亲弟弟,可以抗下收编舍利霍夫-格里科夫公司这个事情了吗?”
巴拉诺夫把头杵在地上屁股翘得老高,“来自俄国罗斯帝国新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巴拉诺夫,愿意听从您的调遣,从现在起,您就是舍利霍夫-格里科夫公司的主人了!”
“那好!”叶晟把圣旨一收,递给了身后的富博图,“现在我命令,废止舍利霍夫-格里科夫公司,正式成立大明锦衣卫南镇抚司北美洲特别行动处,我自任行动处指挥同知。”
“叶阿蟹!”叶晟大喊了一声。
“属下到!”分水刺赶紧站直了大喊一声。
“兹任命你为锦衣卫南镇抚司北美洲特别行动处指挥佥事!
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巴拉诺夫,兹任命你为南镇抚司特别行动处镇抚使!
曾胜为指挥千户,刘启荣为副千户,马图谢耶夫、普雅为百户!”
一串的官职封了下去,连刘启荣这种的,都一步登天当了锦衣卫的副千户,巴拉诺夫的千户屁股还没坐热,就成了镇抚使。
这些可不是小官,要知道锦衣卫在如今的大明,那也是威名赫赫的存在,贪官污吏、走私偷税的听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听风处这个名字,菊花都是一紧。
虽然叶晟的这个北美洲特别行动处,远比不上听风处和特务处等,但也不是寻常人能进的衙门,以后论功行赏都是要排在前边的。
人人有官当,甚至还有爵位可以来,带头大哥的身份也是高到了极点,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就热烈了起来,叶晟决定趁热打铁把他的计划说一说。
“关于舍利霍夫-格里科夫公司的后续事宜,会有大明福宁公司与伊凡.拉里奥诺维奇.格里科夫先生接洽,公司员工和探险队员都即刻并入北美洲特别行动处。
等到前期探险的员工回来之后,我们就准备继续南下,一直找到温暖的,更加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经费方面各位也不用担心,此次探险的经费,由皇帝陛下私人成立的北美开拓公司和福宁公司共同承担。”
这就是叶大皇帝比历代帝王方便的地方,锦衣卫是他捏在手里的,运行经费和官员任命都不经过政府,复兴公司又为叶开提供了巨额的财富来源。
所以他可以随意采取他想要的行动,不必等着政府一样一样的审批,权力获得了无限的扩大。
而福宁公司,就是叶福来的产业,本就是叶胖子为他这一群峇峇、娘惹儿女成立的,当然会出大价钱支持叶晟探险立功咯。
第642章
叶皇帝的大计划
“芳柏兄啊!以后就不要在坤甸那个地方呆了,又潮又热,遍地蚊虫,整个坤甸府到处都在建房子、拓道路,就跟个工地差不多。
你看北京顺天府多好,圆明园那些大园子简直就是天上仙境,七八月份还没有南洋五六月份热,真养生啊!
这次来了,就跟我一起去吧,正好我大哥李文新也要带老泰山去休养,我们正好做个伴。”
京师应天府的皇城中,胖乎乎的叶福来陪着罗芳伯在散步,叶胖子算是爱上北京顺天府了。
那地方除了开春的几个月份有些风沙以外,还真是个好地方,气候凉爽,各种精美舒适的园子多不胜数,伺候人的太监宫女更是数以千计,简直就是最好的养老圣地。
要不是叶开让人传口信让他来陪罗芳伯的话,哪怕冬天他都愿意呆在北京顺天府。
今年六十二岁的罗芳伯,看起来绝不止比叶胖子大个十余岁,白发皱纹还有些驼,他看着都像七十二岁。
年轻的时候好勇斗狠伤了肺脉,南洋潮热又让他沾染了肠疾,历史上加上繁琐的公务和复杂的形势,罗芳伯1795年就撒手西了。
这个时代由于叶开崛起兰芳形势大好,没有多少要让他操心的,所以虽然罗芳伯身体差了点,但是还活个五年八年的问题不大。
“福来老弟啊!这些话,是陛下让你跟我说的吧?怕我老头子不知好歹,恋栈权位,可我女儿贵为皇后,外孙子都快是太子了,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唉!”
罗芳伯苦笑了一声,这一声叹息和反问不像是在问叶福来,倒像是在问自己。
“既然芳柏兄都说到这了,想来自己也是清楚的,那为何还要在坤甸呢?”
叶胖子也叹了口气,这罗芳伯啊,真不愧是跟他儿子是一对翁婿,实际上两人的脾气是有些像的。
在叶胖子看来,叶开完全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事,都已经是天下之主了,不搞分封诸王强化宗室权力,也不急着驱逐那些白莲教徒,收复陕甘完成天下一统。
而是着急忙慌的搞什么压服朝、日,探索北美,那些化外之地不过就是一份诏令就能约束的地方,粮食产不了几颗,乱民倒是不少,何必花心思。
同时罗芳柏也差不多,叶胖子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客家人嘛,几百年来的习惯,有什么好东西,有什么好处,都习惯弄到自己人这边来,谁要是被欺负了,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是客家人,那是掉脑袋也要去帮。
说好听点叫团结,抱团,说不好听点就是结党,在以前倒是没错,但现在叶开都当皇帝了,再这么搞那就不合适了。
说句不该说的,这时候还把兰芳大岛看成客家人的地盘,也就是遇到了自己儿子复兴皇帝宽仁,假使换个皇帝,早就杀的人头滚滚了。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可那么多的人跟着我混口饭吃,当年他们和他们的父辈,都是支持我的,都是信任我的,有了他们的支持,我罗芳柏才能打下这份基业。
我们约定过,只有嘉应州人,才可以做首领的,我要是不管了,刘崇汉那小子虽说也是客家人,但他可没这个想法,难不成我们几代人打下的兰芳大岛,现在随随便便就让后去的新客享福吗?”
叶福来叹了口气,这不单是罗芳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千千万万闽粤桂之地下南洋人的共同意识,说起来大家都是唐人,但内里可是要分很多派系的。
这也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意识,而是几百年下来逐渐形成的,不然怎么会形成出个村子语言就不通的情况。
他也明白叶开叫他来陪罗芳伯是为什么了,现在南洋的三股地头蛇,就是以罗芳柏为首的兰芳客家人,以他儿媳李丽妃为首的潮汕佬,以北府叶家为首的新洲六大家族。
这其中李丽妃的潮州佬派系人数最多,但他们不过是在叶开默许下通过李丽妃伸出去的一只手而已,好解决。
北府叶家在叶开登上大位之后,实际上就已经不怎么排外了,干嘛还要排?天下都是他们的!
虽然北府的叶、陈、黄、江、刘、张等家没有等到想象中的大肆封赏,但当官得爵发大财的可不少,新洲那点家业,已经没多少人看得上了。
而唯一还在严重排外的,也就是以罗芳柏和江戊伯为首的兰芳客家人派,整个南洋,也就是兰芳大岛发展的慢,看来自己那个儿子是不能再容忍这种事情了。
想到这里,叶福来也不多说别的,他慢慢走到罗芳柏身边和他并肩站着。
“芳柏兄,其实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反而我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就是让你做一个选择而已,是女儿女婿、外孙子重要?还是所谓的为嘉应州人保住兰芳大岛重要?你还是得想清楚啊!”
。。。。
乾清宫中,叶开正在看着阮玉琬寄回来的一大推信件,信使是跟他们一起出发的,只不过信使可以直接穿过苏伊士地峡然后再乘船,而不必绕行好望角,所以要早到几个月。
信中详细记述了拿破仑雾月政变的经过,以及欧洲招揽的工程师和学者等事,当然最重要的,是珍娜跟她提议的关于印度的事情。
阮玉琬在信中写的清清楚楚,并且征求叶开的意见,要是叶开不同意的话,他就不插手,这个女人在被叶开小小收拾了一顿之后,现在又变得格外的乖巧老实。
印度!叶开重重敲了一下御桌,珍娜说的有一句话他是承认的,那就是目前全世界最有价值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大明,另一个就是印度。
历史上没有印度不断地输血,带嘤早在一战就躺下了,哪还能撑到二战后?这可是个殖民主义的聚宝盆、摇钱树啊!
只不过有一点珍娜想错了,哪是叶开对印度不感兴趣,一亿多驯服的奴隶,最利于殖民者和统治者的宗教,几千年积存的财富,傻子才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不敢去动。
因为印度这个温柔乡、富贵窝,不是大明现在这个空有骨架并没多少肉的汉子能享受的。
大明的三亿多人在这个时代看来,确实多得不得了,可是现今大明占的地方也不小啊!
除了传统的中国领土外,还有除开缅甸外的整个东南亚,计划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缅北的土司都归附了。
北边还有整个东鲜卑利亚,以后还会有整个北美西海岸,乃至还得移民中亚,这些都是叶开打算全部拿下的地方。
只大概的算一算,叶开就觉得头大了,东南亚除开缅甸现在的五十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还有四百万平方公里。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差不多也有八百万,东鲜卑利亚有四百万,中亚还要占据个六十万左右。
北美东海岸预想中最少也要拿下六百万,大明本土还有一千三百万,再加上韩日的六十万平方公里。
这么算下来,大明用直接统治和分封统治的领土,竟然要高达三千六百万平方公里以上。
虽然很多地方都是雪原和沙漠或者其他不适合人居住的区域,但也太大了,三亿多人算个毛,三十个亿估计都能养得活。
而要想在日后维持住大明的霸权地位,这些地方又是必须要占领的,所以叶大皇帝哪敢去招惹印度!
他一旦去招惹印度,那些被叶大皇帝赶到各种莽荒地区殖民的家伙又不是傻子,不,傻子都知道,你把现在的北美和印度放在他面前让他选的话,他肯定会选印度。
请问,大家都去印度了,北美还要不要?中亚阻挡绿化的缓冲地还要不要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管了吗?
第643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