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79


连天青的手指在木盒的几个部位轻轻叩了几下,木盒直接散开,变成了一堆零件,简直像变魔术一样。
许问非常惊讶,他刚才检查的时候又摇又拽,折腾了半天,盒子一点缝隙都没有。现在连天青竟然只是敲了几下,敲得还不算太重,就直接把它敲散了?
“没用鱼膘胶,只要找准受力点,要解开并不难。”
连天青解释了一句,就着这个木盒给许问详解了一下它的模型以及它的受力方式。
许问听着听着,突发奇想——乐高积木,不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榫卯结构?
这种不用一根钉子,纯粹用结构本身进行连接的方式,实在巧妙、太有趣了。
有现代力学和几何学知识做基础,许问很快就搞清楚了这木盒其中的奥妙。他有点意犹未尽,问道:“我听说姚师傅会三十六榫,这也是其中一种吧?”
连天青没有说话,只是撇了撇嘴。
“……怎么?”许问问。
“三十六,嘿嘿。”连天青冷笑两声。
“……太少了?”相处这一段时间,许问多少摸清了点自己师父的性格。
“燕尾榫你知道吧?”连天青问。
“当然。”
燕尾榫被称为榫卯之母,它本身非常简单,但是应用非常广泛,很多榫卯结构都是由它演变而成的。许问一早就接触过,对它还算比较了解。
“燕尾榫是怎么来的,你听说过吗?”连天青又问。
“没有。”许问摇头。
接着,连天青非常难得的给他讲了个故事。
当年鲁班祖师爷要建一个风水亭,中间遇到一个技术难题,需要寻找一种坚固的连接方式。
他冥思苦想,一直不得其解。
然后,他从妻子送来的一条鱼里看到了相对的鱼嘴,又从挂在绳子上的受伤的燕子看到了它八字形的尾巴。于是他把鱼嘴和燕尾凑在一起,发明了燕尾榫。
“从这个故事里,你想到了什么?”连天青问。
许问一秒钟穿越回了初高中语文课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结果旁边连林林快嘴反问:“那它为什么不叫鱼燕榫,要叫燕尾榫?”
“啪!”连天青一巴掌抽上了她的脑袋,连林林委屈地捂着头缩到一边去了。
许问笑了,但他其实已经明白了连天青的意思。
这世界如此巧妙,万事万物不可以为用,这榫卯结构,又何止三十六之数?
他也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旧木场其他的学徒听,那之后,连天青理所当然地不再教他们已有的榫卯结构,让他们自己琢磨。
他们看天看地看万物,倒真琢磨出了不少东西……
“你们师父这其实是在偷懒吧!”听完钱明的解释,吕城不可置信地问。
钱明和许三相视苦笑。
“也许吧,但真的有效。我们琢磨出来了挺多东西的,就是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已经被人想出来了,还有它们叫什么名字。”钱明说。
“你,你说什么呢。人,人家怎么可能想,想不到。”许三结结巴巴地说。
“许问,今天考试,你用了多少种榫?”吕城突然问。
第041章
凡品不凡
县衙里,三名考官还在继续评分,此时他们刚刚迎来一波惊喜。
“这个凳子……这是怎么回事?用了七种榫卯结构!”秦师傅震惊地说。
另一边,宋师傅检查完手边这个木凳,给它额外加了四十分。这表明,它一共使用了八种榫卯结构,全部使用合理,非常完美。
朱甘棠不会制作,但眼力非常强,来之前还经过一番恶补。
他把手上这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最后迟疑着在纸上写了一个“另加四十五分(存疑待定)”。
他在这张凳子上一共找到了九种榫卯结构,还有两处不太确定。他隐约觉得这两处也是不同的结构,但能力有限,在无法把它拆开的情况下,实在判断不出来。
他苦笑着摇头,把它单独放到了一边。
渐渐的,考官们觉得有些不对。正好这时小厮送了食盒过来,他们暂时放下手里的东西,一起去吃这个迟来的晚餐。
此时唐县令另外有事,暂时离开,只剩三名考官在场。
三人不可避免地聊到正在评判的考生作品,朱甘棠首先道:“有趣得很,我刚才拿到的几个凳子,仿佛是同一个人做的。”
“哦?”秦师傅问,宋师傅也看了过来。
“形制都很一致,就是最普通的方凳,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做工扎实,凳面平整,凳腿匀称,罗锅枨位置合理,是非常结实的凳子。”朱甘棠敲了敲桌子,
道,“只有这样也就算了,令人惊讶的是,这批凳子每一张都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榫卯结构,加分全在三十分以上!连续这么多张一样的凳子,简直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秦宋两位师傅对视一眼,一起摇头。
“不是同一人做的。”宋师傅非常肯定地说。
“你们也遇见了?”朱甘棠看他们。
宋师傅点头,直接站起来,去把桌上那张凳子拿了过来。
秦师傅有些惊讶,下意识地想要阻止,但想了一想还是闭了嘴。
这些凳子全是用木牌标识的,除非翻名册,否则不可能知道是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三人就着作品本身交换一下评分意见不会有什么问题。
朱甘棠果然也没有阻止,还起身去拿过了自己桌边的那张。
“八种榫卯,手法简要,基本功扎实。”宋师傅评判了几句,接着接过朱甘棠那张,也看了一遍,说,“木制方凳结构完全一样,但用了十一种榫卯,手法各有不同。”
他说得简单,秦师傅又详细解释给朱甘棠听。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工匠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习惯。主用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哪根手指更灵活,手部的施力点在哪里……这些操作习惯就像指纹一样,有着细微却明显的区别,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得出来。
像他们这种老道的工匠师傅,对于一些比较熟悉的同行,看成品认作者完全不是问题。就算制作者不那么熟悉,看看是不是同一个出处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所以,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两张凳子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做的。
“手法不一样,其实他们用上的榫卯也有些不同。譬如这一个,用了龙凤榫、燕尾榫、插肩榫……”他把这两张木凳所用的榫卯结构一个个说了出来,非常熟练。它们有一大半是一致的,但各自又用了几种不同的榫卯,特征非常明显。
“这一个是……”说到最后,秦师傅有点迟疑,朱甘棠拿过来那张木凳上的一个结构,他看着非常陌生,有点认不太出来。
宋师傅一言不发,提起笔,在旁边的纸上把它画了出来,道:“从未见过。”
他画的是这个榫卯的实际结构,秦师傅看完,点头确定:“我也从未见过。”
两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脸上看见了惊讶。
一个从未见过的榫卯结构?
这是哪位师傅的秘传?
“为朝廷收集技艺秘传,也是百工会应有之义。”朱甘棠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微笑着拿起那张纸,端详了一会儿,把它珍而重之地放到了一边,然后在自己的判卷上把“存疑待定”四个字划去,写上了“另加五十五分”的字样。
宋秦两位师傅看着他的动作,脸色微微有些不豫。
根据之前拟定的评分标准,一张方凳基本功扎实,结实匀称,没有别的花巧,可得七十分。在此基础上,每个不同的榫卯结构根据其不同的完成度,可以另外增加二到五分。
在三名考官现在已经判定的作品里,
大部分的得分都在六十分到八十分之间。
而那张雕花圆凳结构完美,构图出彩,雕花颇为精湛,光是基础分就拿了九十五分的高分。除此之外,它一共使用了八种榫卯结构,得到了四十分的额外加分。两者相加,共得一百三十五分。
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分,他们其实已经有点猜出这张凳子是谁做的了。如果没有意外,本次于水县徒工试的物首非他莫属。
但现在,他们突然有点不那么敢确信了。
新出现的这一批方凳基本功都很扎实,但没什么花样,七十分顶天了。
但基础分之外,它们的附加分就太多了……六个榫卯三十分是最少的,四五十分的不在少数,最后统计下来,几乎全在一百分以上,最高一个达到了一百二十五分!
一百二十五分,离雕花圆凳只差十分,仅有一步之遥。
而对比两者,前者只是一个最普通的方凳,放在朱甘棠家的院子里他都不会多看一眼。而后者,同样的凳子,换种木材,再多花点时间的话,放在他家书房都挺适合的……
要知道,朱甘棠这种书画大家,他的书房一定经过精心布置,普通凡品怎么可能会摆进去?
这考题是不是定得有点不公平,每榫的加分是不是太多了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