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79


这样的念头瞬间在朱甘棠脑海中闪过,又瞬间被打消。
榫卯是木匠手艺的核心,百工会的目的之一是为皇上集百艺,更多的榫卯结构当然远甚一幅精致却不完美的雕花!
这些方凳看似平凡,其实相当不凡!
朱甘棠豁然开朗,吃完这顿便饭,他又回到桌案旁边,继续手上的工作。
此时天色已经全黑,烛火已经燃起。
就着摇曳的烛光,朱甘棠接着小吏送上的布袋,把它打开。
又是一张方凳。
凳子还在袋中的时候,朱甘棠就有点皱眉,心想烛光有点太暗,看着到处都是阴影。
他叫小厮又加了两个烛台,这才把方凳拿到眼前。
他先按惯例端祥了一下凳子的整体,觉得它形态完整,触手光洁,四足匀称,又是一件基本功非常扎实的作品。
接着他去看细节,发现它虽然方面方腿,但转角的地方略微修圆了一些,方中带圆,直中带曲,有一种异样的动静之美。
不错,细节丰富,匠心独具,单凭这些,就可以在基础分上再加上一些。
不过……
他拿着这张凳子翻来覆去看了几遍。
它通体只用了一种榫卯结构?
做得还挺结实的,但这样就只能加五分,最多也只有八十分啊。
朱甘棠一开始就摸到,这凳子的凳面光滑平整,一点异样也没有。他只以为是这个考生基本功很到位,并没有多想。
直到这时,他才把凳面翻过来,目光刚一触到它的表面,表情就凝住了。
“咦?”片刻后,他惊呼出声!
第042章
大衍之数
凳面非常平整,没有毛刺,没有棱角,触手光洁无痕,朱甘棠一开始根本就没怀疑这不是一个整体。
但现在他一把凳面翻过来,看到它的表面,马上就发现不对了。
凳面上竟然有一幅画。
蜿蜒青山,连绵绿水,一条山道斜斜向上,行走着一个挑着担子的樵夫。河边一叶扁舟,也不知渔夫上哪里去了。
这画既不是雕刻上去的,也不是画上去的,它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朱甘棠反复研究,细细琢磨,看了半天终于看出来了——这是用木条拼出来的!
桐木有个特征,它的纹理非常清晰,这使得它的木材本身就有一种特定的美感。
但是木材的纹理相当单一,通常朝着同样的方向,过于规律,很难形成画面。
这名考生则将手中木料锯成木条,挑选出其中一部分进行拼接,利用它自身的纹理形成图画。
知道这一点之后再仔细看,依稀可以看出木纹的走向,的确是自然生成的。
这难度可就大了……
第一,要求考生拥有充沛的想象力与高度的审美,才能将这样原始的素材拼成一幅意境绝佳的山水画。
第二,要求考生有高超的基本功,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原木制作成大量光滑匀称的木条,进行拼接。
第三点,也是最大的难题——这些木条究竟是怎么拼起来的,才能达到这样光滑无痕的地步?还有画上这一樵一渔,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实现的?
朱甘棠非常清楚,今天提供的工具里,并没有任何粘连填充用的鱼膘胶之类的东西。
这其实也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种暗示。没有胶,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木材结构之间的连接?
只有榫卯了!
但是没有胶,这些木条又是怎么拼起来的?
还是榫卯吗?
看着不像啊……
朱甘棠琢磨了老半天,仍然没看出这木凳的凳面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思考片刻,终于站了起来,转向宋秦两位师傅,道:“二位请稍停一下手上的工作,过来看看。”
两人同时停手,站起走了过来。
“怎么?”秦师傅一边问,一边去看他桌上的东西。
很明显,朱甘棠就是为这个叫他们过来的。
他的目光刚一落下,就轻“咦”了一声。
“这个凳子看着有点意思啊。”他一边说一边把它拿起来看。
他这样一说,朱甘棠也觉得有点意思了。因为他刚才把它放在桌上的时候,凳面是朝里的,这样直接看是看不到凳面的。而现在秦师傅把它拿起来的时候,看的同样不是凳面——除此之外,它还有哪里不对?
秦师傅端祥它的凳脚,喃喃道:“外圆内方,颇有风骨,还有这尺寸安排……”
他看得皱起了眉,有些拿捏不定,最后去问宋师傅:“我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好像比别的凳子就要好看一点?”
宋师傅也眉头紧皱,目光紧紧地盯在凳腿上。半晌之后,他吐出了四个字:“大衍之数。”
秦师傅登时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惊讶。
“大衍之数?”朱甘棠也面露惊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朱甘棠喃喃念了出来。这是《周易·系辞》里的一句话,普通读书人都不一定读过,这些工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这传说中的大衍之数跟眼前这个木凳有什么关系?
“大衍之数最早使用,相传大禹爷始洪水的时候。在我们工匠里,这是一种分线方式,按照这种分线,能达到最悦目、最合理的比例。传说大衍数约为四六,但还有更加细致的程度。具体多少,已经失传了。”
秦师傅紧盯这个木凳,跟朱甘棠解释着。最后他拿手比划了一下,非常确定地说,“没错,这个凳子就用了大衍之数!大人您看,您是不是觉得这个凳子一看就特别悦目,与其他格外不同?”
没错,在注意到凳面之前,这张普普通通的方凳就已经吸引了朱甘棠的目光,让他觉得它与其他的不太一样,好像更赏心悦目一点。
其实这是因为,它其中蕴含了这样的奥妙吗?
“那是不是用尺矩量一下这个凳子,就能得出大衍之数?”他饶有兴致地问。
“按道理说是这样,但是……”宋秦两位师傅同时露出了迟疑的表情。
“怎么?”
“大衍之数早已失传,今天会出现在这里,多半是哪位大师的家承秘传,被不省事的徒弟胡乱用出来了。按规矩,这种我们是不许细究的……”秦师傅一咬牙,对朱甘棠解释。
“哈哈,两位大师过虑。那位大师要是知道自家家承被皇上取用,不仅不会吝惜,说不定还会夸赞自己的徒儿呢。”朱甘棠不以为意,抚掌笑道。
听见这话,宋秦两位师傅只能相视苦笑。到了这种时候,他们肯定不能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会高兴的,家承秘传这种东西,谁愿意随随便便就贡献出来了?
不过大衍之数往往藏在复杂的作品里,很难被人探究。他们这也是第一次看见它被简简单单地用在了一张木凳上。这可不就像朱甘棠说的一样,稍微量一量就能知道了?
所谓大衍之数,其实就是黄金分割比率。
0.618,放在许问那个时代,是连稍微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能随口说上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周易和河图洛书里都提到过,可见古代中国人并不是没有研究。但它表述得实在太隐晦,大部分读书人严重地重文轻理,绝大多数工匠又没有读过书。于是不知不觉中,明明早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渐渐近乎失传了。
但对于美的感受总是一致的,有这样一个比例的事情始终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工匠们中的一个传说。
朱甘棠把两位师傅叫过来本来只是为了凳面,没想到还知道了大衍之数在其中的应用,兴趣顿时更加浓厚了。
他不再卖关子,直接把这张凳子翻过来,把凳面展示给他们看。
“我能看出,这凳面是利用桐木纹理,用无数木条拼接成图形的。只是它究竟如何连接,就得请教二位师傅了。”
两位师傅再次震惊。
他们刚才拿着这凳子研究大衍之数研究了半天,硬是没摸出凳面是拼出来的!
要知道他们的手,可是多年锻炼出来的,比朱甘棠敏感多了。连他们也没摸出来,这手艺,真的有点厉害啊。
“这山水图……拼得不错啊。”宋师傅伸手抚摸了一会儿,又把它凑到眼前细看。
“这桐木材料不怎么好。”片刻后,他非常肯定地说。
“材料不好还能做成现在这样?”朱甘棠惊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