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7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979


竹竿的全部经历与全部细节,此时此刻都映入了他的脑中,形成了简洁而流畅的画面,从此定格。
天人合一。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了解物性的技能。到现在这种时候,许问已经能够非常轻易地使用了。
不过看完之后,他有点失望,动作停顿了一下。
这竿竹子不仅看着像毛竹,从成长经历到内部结构也全部都是。
许问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就是毛竹,而并非他想象中的流金竹。
是他们找错了地方,还是连林林根本就认错了他要的东西?
但是还是不对。
江南竹子很多,绿林镇的竹笛巷也种了不少,那些都是常规竹种,连林林早就看得熟了。她不可能滥竽充数地随便弄错。
而且,进村时那莫明的感触,也让许问确定就是这里,他没有弄错地方。
那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不是的吗?”宋继开意识到了什么,走上前来问。
“嗯,就是普通的毛竹。”许问遗憾地点头。
“认错地方了?”宋继开压低了声音问。
“应该没有。”许问又摇头,他迟疑了一下,说,“我再看看别的。”
“嗯,你看着。”宋继开应了一声,非常熟练地转身,问道,“请问咱村有地方志之类的记载吗?有的话我想看看。”
“村里没有,县图书馆里可能有。”卢定说。
县是卧仙县,就是他们坐车过来的地方,要回去只能坐大巴,大巴一天一班,现在已经没有了。
“还是应该租个车的……”宋继开叹了口气。
既然这样,只能在村里住一晚上了。
“我这里还有两间客房,给过来进货的老板住的,收拾得挺干净。两位不嫌弃的话,就住我家吧。”卢定热情邀请。
这当然没问题,许问和宋继开都不是那么讲究的人,对卢定这个人,以及这幢房子都挺好奇的。
两人都只背了一个包,没带什么行李,上楼去把包放进了屋子里,许问又下来继续看其他竹子。
连看了十好几根,全部都是毛竹,一根不一样的都没有。
“会不会我们想岔了,流金竹其实不是品种,而是一种工艺?”宋继开从他的表情就看出来他没什么收获了,思索良久,提出了一个设想。
“跟工艺会有关系,但不完全是。那个品种,肯定也是有其特殊性的。”许问肯定地说。
这时卢定捧着一个搪瓷杯子站在他们旁边,听见他们对话,就问:“你们说的这个流金竹,是个文物的材料?是什么样子的?”
许问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递到他面前。
“这样的。”他说。
这次出来,他把三月厅现存的那点流金竹席的样品也带出来了,作为比对。这时直接拿出来给卢定看。
卢定一愣,连忙放下杯子,还擦了下手,小心翼翼接过来。
“这……”他看了一眼,似乎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但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心里话说出来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啊?”
确实就跟他说的一样,这块巴掌大的破竹席看着旧旧的,边缘像是被什么东西烧过,只留下了这一小片,上面还有些陈年积灰,清也清不掉,
“这样看确实是。不过……”许问接过样品,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示意卢定抬头。
卢定依言照做,才刚抬起头,他眯起的眼睛就睁大了,惊讶地叫了一声。
阳光炽烈,这片竹席就像一个滤网一样,把阳光过滤了一遍,暖融融地照了下来,一点也不刺眼。而且,它通体泛着金色,就像一块流动的软金一样,柔和地灿烂着,卢定难以形容,只知道自己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最奇妙的是,竹席是竹篾编的,按理说里面会有很多空隙,很难完全阻隔阳光。
但这块竹席不知道是怎么编出来的,几乎没有空隙,只透不漏。
他看了一会儿,突然鬼使神差地问道:“这个竹席,是不是还防水?”
“啊?”许问没想到他看完眼前奇景,先问的却是这个。他停顿了一下,如实回答,“确实。这竹编的技艺也很特殊,它看上去很轻薄,其实一共有三层……”
相关竹席的编织工艺,许问也是特别研究过的,这是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但在班门世界还有传承的手艺——逢春城就有一位大师擅长这个,教给了许问。
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卢定的眼睛就亮了。他把眼镜摘下来,随手擦了一下,接着又戴上,然后问道:“这门工艺您会吗?”问完他似乎觉得有点不妥,接着又问,“能教给我吗?”
许问愣了一下,抬头,对上他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殷切期盼的目光。

第846章
三石编
傍晚时分,三个人坐在卢定的院子里闲聊。
下午的时候来来去去,有些人上门来卢定这里买东西,基本上买的都是腊肉风干鸡之类的食物,竹制品那个棚子一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此时院子里飘着腊肉的香味,带着淡淡的烟熏味道,是卢定媳妇,也就是龚志凡的小姨做的晚饭。
准确来说,卢定其实是龚志凡的姨父,但他从小舅舅舅舅地叫着,叫习惯了,偶尔还会管自己小姨叫舅妈。
“腊肉很香吧?”卢定问。
“太香了,肥瘦适中,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还有劲道,香得很!”宋继开满意地咂巴嘴。
“那是的,我亲自选的种,找人问的饲料方子,恨不得疫苗都我亲手打。做来做去,也就这个猪肉做了点口碑出来,其他的也就够过过日子。”卢定叹气。
“竹产品不好卖?”许问想起刚到的时候听到的话。
“对,没特色,不太好用,最麻烦的是不好运输。我们现在出货主要走两条路子,一个是批发,有一些固定的商家对点。还有一个是零售,主要网购。咱们的竹产品没啥特色,远途运输邮费还贵,连图新鲜买的都越来越少。”卢定摇了摇头,道,“不瞒你们说,你们来之前,我正打算把这项目砍掉呢。”
他说的确实是实话。
竹制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其他的木头啊藤啊皮啊,还有现代的金属塑料什么的,可以用来代替它作用的产品非常多。
而且,江南一带文化底蕴丰厚,地处繁华,交通便利,那里的竹制品也非常多,完全可以满足买家并不丰厚的需求。
相比之下,山阴村位于西南,先天就受到很大限制,产品再没特色的,确实是会没有销路。
许问起身,走到竹棚旁边,拿起一个竹篮细看。
客观来说,编得挺好的,竹篾处理得细致,编织手法也很精细,是一件非常优秀的产品。
但问题就跟卢定说的一样,没特色,不新鲜。
无论是样式还是花样,都是最常见的那种,许问甚至在江南和帝都的很多地方都看到过类似的。
“所以你想学流金席的这种编法?”许问点了点头,随手在旁边拿起一扎竹篾,走了过来。
“对!别的不说,防水的竹器,这就是一个上好的噱头!我不是说产品只能有噱头,但噱头这种东西,就是最好的宣传点。再来一个,从千年文物身上恢复的古代技艺什么的,照这个路子再添油加醋一下,不是也妙极?”卢定兴奋地从躺椅上直起身子,向许问比手划脚。
不愧是山阴村的致富带头人,他的确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然后他一低头,就看见许问从身边的背包里拿出了工具,抽出一根竹篾,开始处理。
他的动作非常的轻松随意,好像就是闲着没事干,随便忙活一下,结果就这么简单而基础的动作,就让卢定的声音停住了。
许问拿过来的那一捆竹篾是卢定之前处理过的成品,可以用来直接编东西的——是的,他家用来卖的竹制产品全部都是他亲手编的,为此,他跟村里擅长这个的老人学了很长时间,自己又练了很久。
他向来有个观点,拿出去卖的东西,产品质量一定要好,这样才能打开口碑,细水长流地留住长线的客户。
所以家里的那些腊肉,他直到现在也亲力亲为,唯恐出一点问题。这卖得不好的竹制产品,他也秉持着同样的观念,最基础的竹篾也处理得均匀细致,一根毛刺都没有。
卢定一直挺为此骄傲的,直到现在看见许问。
他突然开始怀疑起自己了:东西做得那么次,难怪卖不出去呢!
许问一边对这些竹篾进行进一步精加工,一边说道:“流金席用的是一种名叫三石编的工艺,一共三层,相互绞织。它的防水性能其实有限——再怎么密绞,它终究还是有孔隙的,你让它长年累月地被水浸,还是一样会出现渗透。它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抗拉扯能力强,一块织好的竹席,能承力两百公斤以上。”
“这个三石,指的不是它有三层,就是承力重量。古代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三石三百六十斤,指它能承受这样的重压。我们实际测试,效果比这还要好,上到五百斤才开始出现撕裂。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议。”宋继开向卢定解释。
许问点头同意,接着道,“它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编织手法,能把局部的力量分摊到整体。另一方面是因为竹篾经过特殊处理,韧性强,抗拉力大。另外,三石编一共三层,叠起来很容易会显得过厚,所以前面处理好的竹篾要够薄够软,这项工作很基础,但非常重要。”
卢定目不转睛地盯着许问的动作,听着他讲的话,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也是最近在网上非常常见的一句话——
这真的是我免费可以听到的吗!
这么高端的技术,就要这样教给我了?免费的?白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