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9/1090

  得知汉国已经出兵支援范国?他们至少搞清楚汉国、范国、荀国和晋国在立场上一致,然后一个个想着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
  “汉多变,使我颓然。”彘裘的消沉不是一天两天了。
  荀家露出了询问的神色。
  彘裘的失落感很重。他虽然是范国的元戎,看一看大战在即人在哪里就能看得出来。
  是,没错,汉国对范国很重要,彘裘跟吕武也是老相识,还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元戎啊,能够总揽国中大小事务的角色,然后在国家极度需要的情况下成为使节在外。
  彘裘跟荀家最近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互相之间存在太多的试探,使得彘裘已经感到了厌倦。
  “荀以汉为尊?”彘裘知道不该这么问,还是问了。
  荀家很明显的一阵愕然,显然是被这么直白的问题给惊到了。
  那啥,荀国是周天子的分封国,为尊也该是对周王室呀。
  彘裘不想看荀家的表演,目光转到了领略‘长安’的风光,说道:“我亦纳言。然,寡君深陷自我,难以自拔。”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士匄错误估计了多方实力,看轻了汉国的实力,过分高估了范国的实力。
  荀家不能再装傻,说道:“我知范君争霸之心,寡君亦知。寡君以为汉必为后盾,不可失也。”
  彘裘重重地点头,随后是一阵苦笑,说道:“或需一场大败,方可使寡君清醒?”
  荀家也开始忧心忡忡了起来,主要是窥探到汉国根本不想有什么大动作,能够猜测出一些缘由和端倪。
  范国的士匄以为自己很强大,想要收汉国当小弟,再进行利用。
  荀国的中行吴则是很清楚自身的定位,更明白根本离不开汉国的支持,姿态方面一直放得很低。
  无论是什么样的做事方法,现实就是范国和荀国极度需要汉国,要想法子争取来自汉国更多更大的支援力度。
第777章
太子带兵进京啦
  公元前551年,三家立国之后的第二年。
  春暖花开之后的第二个月,吕阳率领得胜之师返回“长安”,期间举行了献俘的仪式。
  春秋时期当然存在献俘仪式,不过一般是诸侯向周天子炫耀武功,列国除非是得到连自己都意外的大胜,要不然根本不会举行献俘仪式。
  “阳可为我家太子。”吕武在朝会上进行了宣告。
  朝会?没错啊。
  周王室那边很早就存在朝会这项活动,一般就是诸侯定期聚一聚,后来变成了一帮公卿进行无意义的粉饰。
  所以“朝会”并不是吕武首创。
  汉国的朝会是每十天进行一次大朝会,人在“长安”又够级别的官员入宫城到“建章宫”参加朝会;每五天举行一次小朝会,地点却是换成“未央宫”这边。
  当然了,官员平时有急事也能临时谒见,并不是非要到朝会才能说事。
  刚才好像提到了“建章宫”和“未央宫”这两座宫殿?其实不止。
  吕武抄做作业抄上瘾了,建筑物占地个规格不一定对,宫阙的名称则是进行了照抄。
  不过吧,他所处的时代在“前”,除非有另外的穿越者,要不然谁知道是抄的名字?
  在“长安”的宫城中,目前仅是有“未央宫”、“桂宫”、“建章宫”、“明光宫”,以后肯定会进行扩建。
  每一个宫殿都有自己的用途,“未央宫”就是吕武平时居住和活动的所在,“桂宫”则是那些夫人以及年龄过小子嗣的居所,“建章宫”是用来举行朝会和理政的区域,“明光宫”则是举行各种祭祀的地方。
  现在“长安”是落成了,位处渭水南岸那边的“别宫”则是还在建设当中。
  因为根本不着急的关系,渭水南岸的“别宫”工程进度根本不用赶,原本修建“长安”的劳力被调到“桑田”那边修建“函谷关”去了。
  汉国将修建函谷关的工期安排为八年,也就是不出现意外可以慢慢修,先将主体建筑修起来,其它再来慢慢补全。
  考虑到楚国还是挺行的,八年之内汉国跟范国和晋国的关系应该不会太差?
  当前再小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家庙来供奉祖先,汉氏子姓当然也有自己的长辈,只是以前着实太过于落魄,老祖母没有故去之前只能说出有限的名字。
  在“宫城”里面肯定也有属于汉氏子姓的宗庙,排位则是只有可怜巴巴的三个,也就是吕武的父亲、爷爷、曾祖父三代人,女性则是没有资格进入宗庙受到供奉。
  吕武立国之后,周天子按照惯例给汉氏子姓的一些先辈进行了追封,级别不是“公爵”,是“侯爵”而已。
  等吕武哪一天薨逝,本着死后再追封的规则,他是侯爵身份薨逝,死后会追赠一个公爵。
  另外,周王室衰弱之后,诸侯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遵守一些相关规定,子爵薨逝也会立刻变成公爵,连自号为王的例子都出现了。
  也许啊,只是也许,吕武等函谷关建立起来,会操作着让一些诸侯玩“相王”的游戏。
  什么是“相王”呢?就是诸侯约定互相称王呗。
  在原历史上的“五国相王”事件就是扯下周天子的遮羞布,向“天下”昭告一个时代到了终结的时刻。
  吕武领着吕阳来到宗庙祭拜汉氏子姓的祖先。
  说起来既无奈又无语,吕武连父辈都陌生,别提祖父辈了。
  以前还是老吕家的时候,父辈最大的成就就是获得“士”的身份,对普通人来说很了不起,对“大夫”级别的贵族没有连屁都不是那么夸张,问题是“士”的级别论起来也就那个样。
  “你既已是太子,当组建势力。”吕武看着那些陌生名字的牌位,声音不大地说了那么一句。
  汉家自有制度嘛,哪能像其他诸侯国的太子当个闲人?
  那个“势力”可以理解为班底,汉国则是在制度上进行认可。
  吕阳现在连儿子都有了,也就是去年跟完成了跟智氏女的婚姻,今年吕武第一个孙子辈出生。
  也不知道吕武是怎么想的,给自己的第一位孙子取名叫“政”,没有宇内一统会史称汉政,建立“帝国”则会被记载为子政。
  怎么是那么回事?原因是当前时代只有天子称姓,其余人称氏。
  吕阳居住的地方也是“未央宫”,只是跟吕武不是同一个“殿”而已。
  所以“未央宫”是一座宫阙群,其它的“宫”也是。
  “东宫属僚名单,择日交予寡人。”吕武转身迈步,走到了室外。
  原历史上的秦大一统帝国没有册立太子,相关的制度可能有建立,但是不见于史册。
  老刘家弄了个汉承秦制,太子的相关属僚官职就不知道是不是秦制了。
  吕武给吕阳的属僚设立了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等等官职,负责太子的相关,算起来就是一个小朝廷了。
  心里欢喜的吕阳多少懂得分寸,说道:“君父做主便是。”
  吕武立刻用奇怪的目光打量吕武,看了一小会才说道:“身为国家,应当胸有丘壑。”
  国家建立了,父子的关系不再那么纯粹,看称呼就能有个直观的区别。
  很小的时候吕阳称呼吕武为“大大”,后来因为吕武地位一再提升改称“父上”,当下换成了“君父”。
  吕武称呼吕阳“国家”是个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对太子的称呼。
  儿子懂分寸本该是一件喜人的事情,因为吕武是一国之君,吕阳是一国君位继承人,懂分寸其实也就是生分了。
  所以吧,君王不好当,当君王的儿子更难,看顺眼怎么都是无碍,不顺眼则是做什么都是错的。
  吕武没有看吕阳不顺眼,只能说有父子之情,论公则是存在忧虑。
  这个忧虑体现在吕武迟疑吕阳做事太过强硬,担忧某一天国家交到吕阳手中会被折腾没了。
  “你之‘卫率’有兵一‘旅’,需妥当约束。”吕武不轻不重地敲打了一句。
  太子有兵权这种事情在原历史上到李唐时期才真正成为制度,然后从李二一直到李唐灭亡,但凡成为皇帝都是对自己的太子严防死守,亲情什么的压根是虚妄,不知道有多少李唐的太子郁闷有兵权还不如没有。
  李唐有那种制度,太子造反成了一种惯例,到底是制度的关系,还是李二这个“始作俑者”的锅?
  在李唐之前的朝代,太子有兵权并不是制度,只能算是一种潜规则,善于经营或者老父亲肯栽培会有,太子不努力则是没有。
  吕武给了太子兵权,不害怕哪一天太子带兵逼宫吗?
  真的有那么“太子带兵进宫啦”的一天,只能说吕武已经闹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让不知道哪个谁起兵来逼宫,不如让太子有翻身的机会。
  事实上,真要是到了那种地步,太子会成为招牌,后继成为傀儡,从制度上给予组建班底,起码还能跟权臣博弈一下。
  “君父,霍擅为将军统兵南下,自此为我家制度?”吕阳突然问到这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9/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