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0/1090

  吕武说道:“我家草创,行有别诸侯之制度,战前点将便为其一,需成永例。”
  什么都是新的,有的是延续旧例,有些是原创,更多是照抄。
  战前点将是吕武抄战国时期秦国的制度,历史上证明能防止某支军队成为某个将领的私军,为什么不抄?
  汉国现在只有一支常备军,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并且出兵的规模越来越大,吕武不是没有进行另外的一些准备。
  还是抄呗!
  他们在关中建国,哪些地方适合练兵还用多想吗?渭水南岸那边有一处山谷,山谷之外有平原,吕武已经命名叫“蓝田”,懂了吧?
  另外,吕武已经在“高陵”那边下令建设永固式的营寨,先期不会去蓝田那边练兵,选在了“高陵”这个地方。
  兵需要练,常备军的规模则是不宜扩大。
  现在“高陵”那边集结了一个传统的“师”和五千骑兵,到秋季会增加到三个“师”以及一万骑兵。
  吕武想干什么?并不是要拉去范国助战,主要是笃定周王室那边对三戎用兵会出幺蛾子。
  周天子不是从吕武和士匄这边讨要了伊水和洛水的地盘吗?他召集诸侯助战,自家也召集国人编成军队。
  周王室多少年没有打国战啦?哪怕是有成建制的部队出去,一般是跟着晋军去当看客。
  将近二十个诸侯给周天子凑了一万左右的兵力,汉国、范国和荀国合起来则是出动了三万四千五百。
  有那么一个问题,诸侯的军队真会给周天子卖命吗?
  那些诸侯哪怕是愿意给周天子卖命,以他们本国军队的战斗力,打从事实上就很堪忧,再那么多的诸侯,必定会是一个人心不齐的局面,汉国、范国和荀国反正不会真的出力。所以周天子用兵会是一个什么局势,一开始就注定了。
  “天子应当雍容,何必再有举动?”吕阳所言是诸侯的共识。
  吕武的心情变得更为怪异。
  喂喂喂,你是太子,当着君父说那话,合适吗?
  是不是哪天也觉得吕武这个老家伙很碍事呀???
第778章
天下局势的骤变
  当前诸侯的继承人的正式称呼是世子,吕武会称呼“太子”这么一回事,其实就是一种昭然诺揭。
  以前吕武的目标是化家为国,他将自己的理想变成多数人的目标,旧的追求完成之后,肯定是要有一个新的展望,一些事情上进行暗示,大声叫嚷则是不必了。
  当然,现阶段也就是那样,等某天吕武要干什么会直接讲出来。
  这个也是现在的套路,想做什么只是默默去做,攒足了相当的实力才将暴露意图出来。
  有一个国家就是那样干的。这个国家叫楚国,他们花了数代人的时间东征西讨扩大地盘,觉得实力足够了再向“天下”宣布要问鼎轻重,也真的去那么干了。
  学吴国才是傻,明明没有那种实力偏偏自号为王,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就算了,同时失去了来自外部的帮助,不但国家一再战败,还一下子连续死了三个国君。
  是的,吴国的一国之君又死了,续诸樊、余祭战死之后,余眛去年秋天也战死在与楚国的交锋之中。
  那么算上寿梦的话,吴国十年之内相续死了四位国君,其中寿梦的三个儿子是在七年内先后战死疆场。
  现任的吴国国君是寿梦最小的儿子,他叫季札。
  这位季札的人生很精彩,他在担任一国之君前先后两次婉拒接过大统,第一次是婉拒寿梦,后来诸樊登位前请求季札担任一国之君被婉拒。
  诸樊可不是忌惮季札才进行试探,一切只因为当时的吴国很艰难,需要一位名声很好的嫡系血脉来继承君位,有贤名名声和博学的季札真心很合适。
  至于为什么会有两次拒绝,只有季札自己清楚了。
  诸樊、余祭、余眛这三位吴国之君有子嗣吗?他们当然有子嗣,接任君位却是兄弟,算是一种兄终弟及。
  春秋时代弄兄终弟及并不稀罕,儒家没出现之前没人会呱噪;只要肯花钱收,给的钱足够,儒家不但会闭嘴,还会反过来帮着找无数的理由来表示不合理也能变合理,比如玩了一手“烛影斧声”干掉兄长的赵匡义就成功收买了儒家。
  吴国那边轮到季札做主,他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向楚国服软,承认吴国是楚国的附庸。
  以为楚国只愿意得到名声上的好处,不会进行什么动作吗?不可能的呀。
  楚国的惯用套路是将某个诸侯国打趴下,再派遣贵族前往该诸侯国担任要职,一步步削弱和架空那个诸侯国,时机成熟了再一口吞下去。
  “吴君送阖闾往‘郢’作客。”吕武没直接说是质子,也就是人质。
  众大臣一听陷入沉思。
  一定是吴国没有其它办法了,新任的吴君季札才会屈服于楚国,还干出了送大哥诸樊嫡长子阖闾去楚国当人质的事情出来。
  汉国君臣在进行的是小朝会,也就是吕武和大臣们关起门来谈事情,一般提到的事情会比大朝会更重要一些。
  怎么是小朝会说的事比大朝会更重要?其实越是正式的场合,要谈的事情大多已经在私下沟通并达成一致,大朝会只是一个公布的流程罢了。
  作为太子的吕阳并没有参加。
  吕武该给的待遇会给,多余的则是别想。
  参政这种事情则是跟太子无缘,需要等某一天君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才会让太子大肆参政,目的当然是为接管权力铺路了。
  太子掺和的事情多了,心态会变得急迫,想不出点什么事都难。
  解朔说道:“范国有难矣。”
  吴国不大,人口和资源其实也不怎么样,偏偏能够一再给楚国造成麻烦。
  那是为什么?并不是吴军太能打,吴国是依靠各种野蛮在跟楚国抗衡。
  楚国大多数时间的关注重心并不在吴国那边,他们被以晋国为首的中原列国逼得太狠,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针对吴国,一旦来自中原的压力消失或变轻,实力也就那样的吴国绝对会倒霉。
  在吕武还是晋国元戎时,断了跟吴国的邦交,靠近南方的诸侯有样学样,随后楚国不但击败吴国还干掉了当时的吴君诸樊,后面事态的发展对吴国更是绵长的噩梦了。
  现在吴国眼见彻底不行了,楚国没有了后方的麻烦肯定卯足劲对付北边范国的呀。
  崔杼很是困惑地问道:“楚吴为盟,因何持干舞鏚?”
  那个“干”其实是盾牌,“鏚”则是利斧,出自“刑天舞干戚”。
  这一下,出身自晋国的大臣表情变得有些奇怪。
  跟其他诸侯国相比起来,春秋中后期的晋国、楚国和吴国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晋国这边今日结盟明天反目变成常态。
  楚国和吴国是世仇,再有吴国连续两位君主战死在与楚国的交锋之中,考虑到吴人的秉性,楚国怎么可能会相信吴国的嘛。
  更为实际的是,楚国从第二次“芜湖之战”已经打崩了吴国,他们远比其他诸侯更早窥探到“趁他病要他命”的道理,怎么可能会放过这等好机会?
  没有同僚解释。
  作为国君的吕武更不会去为臣子解惑。
  崔杼察觉到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有点怪,心里不由开始犯嘀咕。
  算一算时间的话,楚国已经纠集一帮小弟进入宋国地界,到底是趁宋国虚弱玩“假途灭虢”那一套,还是要帮宋国出气,着实是有点不好说。
  汉国、范国和荀国的建立不但分割了晋国的大量城邑,秦国、范国和卫国也成了史书上的符号。
  楚国是春秋时期灭国最多的国家,他们看到汉国、范国和荀国在秦国、范国和卫国尸体上屹立起来,不可能不嘴馋的。
  葛存就说道:“我或当增兵?”
  不管楚国有没有把宋国怎么样,他们跟范国的交战绝对已经开始了。
  那是建立在范国不会坐视楚国吞并宋国的基础之上,无论楚军有没有玩“假途灭虢”对宋国动手,士匄跟吕武相处了那么久,怎么都该懂得“战争无可避免,交战最好在他国疆域进行”的道理。
  吕武颔首,却是说道:“待范君遣使而来便是。”
  汉国现阶段不允许宋国被灭,不管是范国去灭,还是楚国,反正宋国不能成为某个强国茁壮成长的养料。
  另外,汉国不想看到一个实力过分强大的范国,那样会成为汉国东出的障碍,同样也不希望范国被过分削弱,不然就扛不住楚国了。
  范国跟楚国互相僵持住才是汉国乐见的局面,但凡其他诸侯有点智慧肯定也是希望出现那样的局面,发现事态有变进行干涉会是一种必然。
  所以吧,到了小国被吞吃差不多的战国阶段,想再灭国将会变得无比困难。原因就是没人会干瞪眼看着,一发现不对劲就会进场干预。
  时间走到了秋季,刚刚入秋不久,范国果然有新的使节团来到“长安”了。
  作为第一波使节的彘裘等人还没有归国,新的使节到来接受招待,没有选择立刻请求谒见,两波使节团进行会合,沟通之后才由彘裘请见吕武。
  “楚欲灭宋,寡君及时察觉,当即挥师入宋,战于‘商丘’之西。”彘裘没讲交战结果。
  对情报收集历来重视的吕武知道的未必有实际参与者多,该知道的则是早早收到消息。
  其实是范国得知楚国出兵,一开始集结大军到“圉”。
  这个“圉”向南可以驰援范国从陈国那边抢夺的城邑,向东则是可以进入宋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