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090

  然后,吕光接受熊招的邀请去“会稽”相王,跟吕武、士匄、中行吴相比的话,吕光是对周天子做出更恶劣的背叛。
  韩无忌说道:“如汉侯有意,我可代为转圜?”
  说的是吕武有没有帮周天子扛旗的想法,有的话他们家还是能操作一些的。
  吕武不是姬姓,最大的可能是被周天子用完就丢。
  换作是之前诸侯对周天子的名号至少还有敬意,说实话吕武会愿意扛旗。
  现在嘛?有数的几个强国明显不拿周天子当回事,甚至到了连演都不演的地步,预示着周天子旗号的价值被降到最低,接过那杆大旗能够得到的便利没多少,麻烦则是会非常多啊。
  吕武说道:“我亦往‘会稽’相王。”
  这一下,韩无忌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完蛋!
  原来汉国也打算跟周王室撕破脸。
  那么韩氏跟周王室存在非凡交情的价值还能剩下多少?
  “那……”韩无忌小心翼翼问道:“范侯、荀伯……”
  吕武就当没听懂韩无忌是要问什么,说道:“亦往。”
  韩无忌想说的是汉国帮韩国去跟范国和荀国交涉城邑的事情。
  “今日且这般。”吕武选择了送客。
  韩无忌一再欲言又止,发现吕武的态度很坚决,只能行礼告退。
  没有多久,梁兴走了进来,说道:“君上,已与范使、荀使接洽。”
  吕武事先就让梁兴应付了事,不会答应范国或荀国任何的要求,用这样的态度回击范国和荀国答应楚国相王没有沟通的事实。
  当然,不是吕武自认老大,完全是三家事先约定有大事需要进行沟通,相王毫无疑问并不是什么小事。
  在吕武答应公子午要去“会稽”相王前,一些该有的手续吕武并没有缺失,派人去了范国和荀国。
  要不要去“会稽”相王这件事情,士匄或中行吴肯定无法对吕武的决定有所干涉。
  有进行知会和没有进行知会,又是两码子事了。
  吕武那是在履行三家的事先约定,表明自己守承诺的同时,又将对范国和荀国的不满表达出来。
  “你亦需往‘会稽’。”吕武说道。
  梁兴是汉国的大行令,那种场合肯定需要人在现场的。
  没有得到接见的范国和荀国使节怎么着急,不关吕武的什么事。
  得到接见却是不尽人意的韩无忌后面一再请求谒见也被拒绝。
  吕武不爽是真不爽,会这么做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让三个国家好好思量应该来怎么对待汉国。
  那个“会稽”远在东南,算地界是在越国境内。
  要前往参加相王活动的话,离得比较远的吕武不能在时间上过多耽搁。
  所以,等某天范国、荀国和韩国的使节听说吕武出城已经带着大军离开,心情绝对无比复杂。
  从汉国要去越国的路程非常遥远,可以选择的路线在事实上并不多。
  可以不途经太多的国家,选择走伊洛之戎那边的路线进入楚国。这样就是一直在楚国境内,中间不用路过其它列国,直接去到越国。
  另一条则是走中原人南下的路线。这样吕武就需要经过韩国、周王室、范国、宋国、徐国、吴国才能最终抵达越国。
  吕武的选择是走途经国家多的路线,打算沿途领略一下各国的风光,看看各国黎庶的生活水平,以此来对列国有更多的了解。
  这一次南下,吕武带走了常备军中的一万,另有两万骑兵,一概所需和粮秣足够半年之中。
  而在吕武走后,身为太子的吕阳也第一次担负起了监国的重任。
第785章
汉国太子
  吕武东出,随行的还有韩无忌等韩人。
  来自范国和荀国的使节团没有走,他们直接说明为什么留在汉国,理由是想就地领略汉国变法的过程。
  其实吧,汉国的变法没有历经多久的纠扯,吕武在立国的那一刻起就执行新制度,最难的这一部分完成,后续的变动就是水到渠成,要说有什么麻烦,仅仅是让大家适应而已。
  外人来观察汉国的变法,看不到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他们还无法参与到汉国的行政体系,能不能看出一些什么就很考验观察者的智商了。
  “一切如旧,要事可来禀告。”吕阳第一次监国,感到很激动,却是有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成为太子之后,吕阳能做的事情比当宗子时还少,平时除了学习,就是观看一些吕武处理过的政务了。
  观看行政记录是每一位太子必然经历的事情,只要是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父亲对待什么样的政务是怎么处理,从中去汲取一些治国的经验。
  “去岁修渠,长约十四里,半途河床重修?”吕阳并不知道修渠是怎么修,光是从文字上仅能了解一个模糊的大概。
  汉国现在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汉氏子姓持有,修建一些国家工程根本不用跟某地的贵族沟通。
  吕武奋斗初期,作为儿子的吕阳还小,基本上没有参与过对家族的建设。
  到了十四岁,作为父亲的吕武很狠心地将吕阳丢到了秦国,当时因为秦庭还在,吕阳重视的是军事,也就对内政事务忽视了。
  “一再听君父提到‘渠’之重。如渠修成,我家无有缺粮之忧?”吕阳问话的对象是葛存。
  在吕武没有离开“长安”前,一再叮嘱吕阳多看多听,别不懂装懂,不懂就要问。
  那个时候,吕阳立刻明白监国一样是个学习过程,并不是成了监国就能对任何事情指手画脚。
  葛存思考了一下,答道:“‘渠’全长三百二十里,如不广征徭役,或需十五年修成。‘渠’一成,汉川必为大汉粮仓。”
  怎么修渠,工程规划以及注意事项什么的,葛存并不是不懂,可是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跟吕阳说那么多。
  难道不是那样?
  一国之君吕武今年四十六岁,看身体状态明显还非常健康,不可能撑不了十五年的嘛。
  十五年或者更久远的之后,也就是某一天吕阳接位登基,“渠”已经完工并且投入使用。
  哪怕是要在其它区域修“渠”,还能是一国之君的吕阳亲自去修?臣子商议出一个计划,吕阳决定要不要修也就是了。
  人主嘛,什么都略懂一些也便是,精通则是非常没有必要。
  身为人主更需要的是懂得怎么用人,能做到知人善用一般就不会差。
  之所以还要什么都懂一些,主要是不能让人主连臣下在糊弄都看不出来。
  当然,葛存不是因为上面那些道理才不跟吕阳讲清楚怎么修渠。
  说到底,葛存是吕武的臣子,并不是吕阳的臣子,他们这种大臣最不应该的就是分不清怎么去侍奉国君和太子。
  吕阳也不傻,一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而已。
  另外,吕阳有没有想过出城溜达呢?有!只是忍住了。
  监国是什么?不就是作为国君的老子不在,太子儿子这个“备胎”除了看家之外,还有随时接位的需要嘛。
  平时吕武并不限制吕阳的活动轨迹,只要不是搞突然失踪,得到允许之后还是能到处溜达的。
  吕武是学西汉时期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不会将太子关在宫城限制得死死的,不说是让太子外出了解民情,别搞得以为天只有宫城之上那么宽就好。
  其实吕武还是心不够狠,不然就学秦王培养太子那一套。
  历史上的秦国,不知道是时势使然,还是刻意为之,秦王的嫡长子总是要历经很多磨难,要么是诶丢到民间去,不然就是到国外当质子,少有能自小在秦宫过安稳日子的秦太子。
  这些个秦太子不是长在深宫,很小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心志自然也就更成熟一些,再加上必要的培养,成为明君的几率肯定更大。
  自东汉之后,不是新王朝的前三代,从太子晋位城皇帝者,少有明君出现。
  前三代的是家族艰难创业,二代怎么都历经过建国阶段,还能好好地教一教第三代,对于文武官员的压制也不缺。
  一个王朝越是到后面,随着立国的时间越久,不是文官崛起,就是武将跋扈,必然形成对君权的压制。
  而很多太子从出生到继位,估计连一次出宫的经历都没有,怎么去跟文武官员斗啊?
  一些想将权力夺回去的君王,他们有那样的想法和行动,一般下场绝对好不到哪去。
  吕阳在成为太子之后并不快乐,以前还能参与家族产业的建设,甚至能率军东征西讨,身份变得越加尊贵,能做的事情却是变少了。
  “说是监国,还真的只是‘监’,什么都不能干涉,只能光看着。”吕阳看着正在讨论要不要对三戎之地增兵的大臣,心志多少有些消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