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0/1090

  “汉王为何修建此关?”士匄本以为范氏修建虎牢关就够牛逼,跟函谷关一比,虎牢关有点不够看了。
  中行吴看上去有些失神。
  这几个晋国的卿位家族分别建国之后,不止汉国在修建关隘,范国、荀国和最晚建国的韩国,其实也都分别挑选有利地形加强关隘或修建新的关隘。
  范国先修了虎牢关,后来跟以楚国为首的联军战事陷入不利,有了加强虎牢关防御设施的动作。
  士匄这么干是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也就是一旦从郑国那里夺来的城邑失去,范氏好歹能凭借虎牢关挡住敌军,保住从晋国分食而来的城邑。
  荀国则是在“壶口”那边修建关隘。他们选择“壶口”修关再合适不过了,一旦守住“壶口”就能挡住西边的来犯之敌,敌军不走“壶口”则是要绕上一两千里路。
  韩氏立国的时间最晚,他们却是修建关隘最多的诸侯国。
  原先的晋国是四面环山的地形,玩取而代之的韩氏,他们军队的战斗力不比几个老大哥,要是再不懂利用山川地势的优势就傻了。
  对于韩国来说,非常要命的地方在于两个方向的山川地利全面被汉国占去了。
  哪两个方向?
  第一个就是“新田”的东北方向,那边的出入口属于汉国,不但卡死了韩国的可扩张方向,只要汉国愿意还能一调动河东郡大军就能在半个月内兵逼“新田”的城下。
  另一个方向就是西边。这个方向还是韩氏自己将地盘拱手相让,搞得“新田”东北边至少还有一个占地很广的“贾”作为缓冲区,汉国想从西边兵逼“新田”,从跨过边境线到抵达“新田”,花费的时间都不用超过三天。
  韩起一直想着要迁都,思来又想去没找到什么好位置,愁得都要满头白发了。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韩起近期一直在想这个。
  没有疑问,韩国的诞生不论还是在当前,还是到了以后,一个篡国绝对是跑不了的。
  当前韩国的风评很烂,偏偏韩国从军事实力上也有点弱,要不然挨了骂揍回去也就是了。
  韩起成了一国之君,看待事务的思维有了变化,尤其是当前天下局势一再动荡,产生了一丝丝的觉悟。
  “我闻陈、蔡皆已不存?”中行吴率先打破安静。
  士匄说道:“暴楚灭人国、绝其嗣。”
  啊?
  陈国和蔡国不是跟在楚国这位老大哥后面找范国的不痛快吗?怎么说没就没了,还是被老大哥给吞啦。
  士匄又说道:“不独陈、蔡,沈亦亡也。”
  范国有想过趁机会反攻,没想到陈国、蔡国、沈国等等诸侯国一点水花都没有冒起来,使得范国的反攻没开始就结束,并且还使得范国要为自己的生存感到担惊受怕。
  现场又安静下来。
  好吧,楚国不愧是春秋战国时期灭国最多的国家,他们这么干其实也就向诸侯讲透一个事实:灭人国,互兼并,朝夕不保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第806章
结盟?那是不可能结盟的。
  吕武赶到函谷关时,士匄等人已经在关外待了十八天。
  倒不是吕武故意拖延时间,纯粹是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入蜀大军那边出现了状况。
  这里面有吕武的锅,他忘记了木材需要晾干才能用作造船器材。
  所以了,汉国先期打造的一部分舟船,它们因为木材干燥之后体积缩水,不但船型出现了扭曲,连带着也漏水了。
  有工匠懂得湿木头干燥之后会体积缩水的道理吗?肯定有的。
  什么是人祸?没有人敢于提醒吕武,导致发生了那种事情,其实就是人祸的一种。
  入蜀肯定是要入蜀,决定了大军出征的时间,不可能完全罢止行动。
  吕武待在“长安”进行补救,挪用了要修建“别宫”的木材,冒险利用渭水进行分段水运,又增派了工匠的数量,要求在两个月内打造至少一百五十艘船只。
  这个命令要是没有增派工匠为前提,事实上就是一道乱命。有增派了工匠,再加上之前已经有了打造船只的经验积累,赶是赶了一些,不是无法办到。
  在出现状况的情况下,汉军入蜀的前期只能依赖于舟,后面急赶快赶出来的船只则是主要用来运送辎重。
  期间,解朔有建议另改出征时间,遭到了吕武的否定。
  倒不完全是吕武心太急的关系,主要是范国那边明显支撑不住,真的要等新一批船只被打造出来,中间会不会再发生点其它什么状况,今年一拖就要拖到明年,明年要是赶上汛期也就不用出兵。
  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出兵固然存在风险,大不了就将出征的目标调小一点,不直接以攻占巴蜀全境为目标,改为占领汉中就行了。
  吕武敢这么做的原因是,三五千汉军想全面占领巴蜀属于不可能,攻占汉中则是不存在什么疑虑的。
  汉国在山东那边有飞地,有尝试过打造船只吗?并没有。
  那么,汉国全国有人去打造船只了吗?肯定有的。
  为什么没有人事先提醒吕武?他并没有责难任何人,该有的反思则是必须要有。
  一个人的权威太重,再独断专行一些,慢慢也就没有人敢讲真话了。
  不管是作为阴氏时期,还是变成汉氏子姓并且建立国家,想做什么计划和实施行动,一直都是由吕武一个人来说了算。
  因为每一次都获得成功的关系,吕武的威望之高和权威之重,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地步。
  这一次入蜀出现那种状况,吕武固然是感到不爽,多少也觉得是一件好事,仅仅是发生那种情况,不是更恶性的事件,吕武正式在汉国添加了“卿”的职务。
  这个“卿”不是原先晋国的那种“卿大夫”,不但没有掌管一军的权力,连带其它职权也是少的可怜,说白了就是“顾问”的一种,用来当君王的智囊,再干一些查遗补漏的事情,纠正错误等等的一种职位。
  吕武来到函谷关,自然会有人前往邀请士匄、中行吴和韩起会晤。
  地点就设在函谷关之外的某处山头。
  时至今日,由于距离太过于遥远的关系,再加上一些刻意的保密,范国、荀国和韩国根本不知道汉国将有出征蜀地的大动作。
  “来之迟也。”士匄也不知道是在调侃还是抱怨。
  吕武才不会道歉,笑了笑也就算是回应。
  现在是范国需要汉国,还是很需要的哪一种,士匄却依然是这般模样,不清楚是在展现熟络,还是性格就是这样。
  中行吴和韩起老老实实先对吕武行礼,态度上很恭敬。
  这一下让士匄有些尴尬,咳嗽了几声也跟着行礼。
  吕武肯定要一一回礼,才不会因为汉国过于强大,范国、荀国和韩国变成破落户,在一些礼仪上有多余的埋汰。
  之后,士匄又是一连串的咳嗽,看样子是真的有病,不是因为刚才尴尬才出声的干咳。
  吕武听出了咳嗽声里面的不对劲,观察起了士匄的脸色。
  怎么说呢?士匄看上去是瘦了不少,再则是眼袋非常大,从脸上肤色无法再看出更多。
  安静一段时间后,中行吴率先打破安静,说道:“北方有狄,遣人告知于寡人,赵武病逝于‘山北’。”
  什么?
  赵武病死了?还是病死在太行山的北边???
  那么,赵武活了多少岁?
  不管赵武享年多少,这个版本的历史,又或是原历史的版本,反正都算是短命。
  可以确认的是,赵武比原版本的历史更早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他在原历史上当了晋国的元戎,该版本的历史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吕武看着已经显现老态龙钟的士匄,用玄乎的说法就是从士匄身上看到了死气。
  那么,士匄今年多少岁?他比吕武大上一岁,今年五十四岁。
  五十四岁的士匄,要说以当前的生活水平会显得更老一些,看上去老态也着实是太明显了一些,看样貌说是六七十岁都有人相信。
  反而是今天五十三岁的吕武,仅仅是看样貌的话,看着也就四十来岁的外貌。
  他们之中以中行吴最年轻,今年三十九岁,只是样貌看着也跟实际年龄不符,显得更老态一些。
  吕武感觉士匄要死了,而原历史版本上士匄也就活到公元前548年。
  以纪年来算,今年是公元前543年。
  原历史上的士匄生活比较如意,这个历史版本士匄有过大喜,当前面临着困顿的局面,过度的操劳让身子骨更差,好像挺合情合理的?
  “为何如此看我?”士匄说着又是一串咳嗽,好不容易停下来,旁边有人端来了汤药。
  “些许风寒罢了,无甚大碍。”士匄将汤药一饮而尽。
  吕武想起了解朔。
  到今年,解朔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平常看着却是身子骨依然康健,倒是他的长子解武已经病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