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0/1090

  吕武根本没想让韩起回答,继续说道:“事已至此,如言谈城邑归属,且待荀王来此。”
  连裤子都输了的韩起敢来见吕武,家底看起来很厚的中行吴未必敢。
  中行吴想见吕武是在会盟环境之下,也就是双方带上认为可以自保的兵力,再在天下人的瞩目下进行聚首,才不是玩孤身赴会。
  韩起发现自己事先酝酿的话变成笑话,一时间一再欲言又止,就是一句话都讲不出来。
  吕武看向范鞅,说道:“寡人暂管‘虎牢’为防楚军复来,亦观荀军是何动向。”
  关于楚国出现弑君夺位的消息,暂时还没有传到他们耳朵里。
  倒是中行吴带着大约两个“军”的兵力在“宁”附近,一旦向西北就能进军汉国势力范围,向西则是逼近“虎牢”。
  那个“宁”其实是范国的城邑,也就是中行吴没有征得范鞅的意见就率军入境了。
  范鞅问道:“叔父,能否使我军过‘虎牢’南下?”
  什么鬼?
  自从“虎牢”落在汉军的控制之下后,范鞅什么时候派人去了“虎牢”北边调兵?
  不是范国再也无法联络“虎牢”北边的贵族,纯粹是汉国没有窥探到“虎牢”以北的范国贵族有汇流集结的迹象。
  吕武短时间内思考了很多,应道:“自无不可。”
  来呗。
  范鞅还能集结多少兵力,哪怕数量超过汉军在“虎牢”驻扎的一个“军”又两个“师”以及三万骑兵,质量方面也绝对没得比。
  达成某种试探目标的范鞅明显松了口气,看向韩起说道:“叔父自可逗留范国。郑君桥与我是敌非友,不可留也。”
  吕武眉头一挑,心想:“有意思,借我来压韩起。”
  现实就是那么种情况,范国除非愿意归还郑国城邑,不然跟郑国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平。
  就是因为这么的错综复杂,才会让吕武认为可以拖时间。
  毕竟,他们想联合,一些尖锐矛盾该怎么理清楚?事实上也不可能理清楚的!
第822章
错综复杂的局面
  公元前539年的诸侯还没有深切地领教到什么叫成王败寇,他们因为身上的血统而感到骄傲,认定哪怕过得再惨也是一名人上人,历经再大的失败只要一时肯低头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而当前的岁月,有姓氏还真的就是人上之人,没姓没氏的那一批人才是路边野草一般的存在。
  不太好多说些什么,有姓氏的人也不是平白得来,他们的祖辈一定是干了什么,活得比其余另外那些人成功,才使子孙后代得到蒙荫。
  祖上打拼,后代享福,其实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算是一种过错。
  没有办法当上“二代”过享福的日子,努力成为“一代”给子孙留资本,应该是这样的想法才对,也显得足够励志。
  有人能力的人无法使才能得到伸展,获得与之能力匹配的身份地位,才是一种错误。
  春秋时代有阻断普通人的向上通道吗?并没有完全阻断,只是普通人的向上会是一种无比缓慢的过程,源于知识垄断的关系也很少有普通人可以翻身。
  只是时代已经在改变,子产那种忽悠人的不算,齐国不完整的变法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汉国将会成为第一个给予普罗大众改变自己命运机会的国家。
  韩起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认定自己的姓氏就是输得起的资本,不是他的想法错了,其实是没有真切感受到时代带来的变化,人依然活在过去。
  不独独有韩起有那样的想法,老牌贵族的想法都是那样,尤其以各诸侯最为根深蒂固。
  没有吕武来给诸侯们上一课,类似于勾践有“卧薪尝胆”机会的战败诸侯真心不要太多,之所以勾践最为有名,无外乎就是勾践将复仇的事业给办成了而已。
  汉国获得韩国三分之二城邑向东进行了扩张,荀国向西吞了韩国三分之一的城邑,使得韩国进入到名存实亡的阶段。
  如果不是韩起还活着,手头也有四个“师”左右的兵力,其实已经能够断定韩国灭亡了。
  四个“师”左右的兵力是韩起保证国祚延续的资本,要让他攻下“虎牢”再回去收复失地,困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汉王并无归还城邑诚意。”韩起无法理解,心里有不小的怨气。
  话说,要有什么诚意啊?
  韩起现在有吕武想要的什么吗?光是接受战败的事实,就是诚意咯?
  换作汉军夺占的城邑遭遇到韩人强烈的反抗,韩起用接受战败割让城邑来讨回一部分城邑,倒是有那么点说法。
  为什么?挺简单的。
  韩人想反抗,结果是君王接受了战败的事实,将城邑割让给了汉国,等于也就将他们抛弃。君王都把自己抛弃了,还反抗个什么鬼。
  这个就是为什么一些战胜国明明攻占了某国全境,又或是有能力去攻占某个国家全部的领土,愿意接受对方承认战败再割让土地的原因,纯粹就是为了消除新增疆域的当地人的反抗意识。
  韩起不知道一点,也就是吕武曾经考虑过让韩须上位,建立一个傀儡朝廷再慢慢将韩国吞吃个干干净净。
  建立傀儡朝廷是楚国的惯用手法,也就是公元前六百多年就在诸夏出现这种玩法,并不是一些“公知”、“叫兽”宣传的欧罗巴给世界各国的政客上了一课,教聪明的什么玩意之类。
  某些人吧?他们自己跪下也就罢了,胡说八道之前能不能查阅一下史书呢?
  韩起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要感谢中行吴。
  没有中行吴对韩国的城邑下手,说不定吕武就让韩须上位,一下子让还活着的韩起变成“太上皇”了。
  不过吧,韩起现在恨中行吴不得好死,眼见吕武不按套路,偏偏要想办法联络上中行吴,尝试一下联合荀国夺回被汉国占去的城邑。
  至于说中行吴控制韩国的城邑?目前中行吴还让那些城邑飘着韩国的旗帜,暂时没有进行实际的吞并。
  中行吴的做法只是一种遮羞,就是不知道韩起到底看明白了没有?
  范鞅说道:“时过境迁已成定局,不若叔父先往‘雍梁’以观时局?”
  这个“雍梁”在“新郑”的西南面。
  子产完成了复国,得到楚国的帮助先夺回“湛阪”一线,再有楚军大举北上击溃了范军,导致范国失去了南面的大量城邑。
  现在的情况是子产光复了原先郑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城邑,楚国又吞并了陈国、蔡国和沈国跟范国成了邻居。
  范国面对郑国想要夺回疆土,还有楚国在侧虎视眈眈?范鞅现在需要一个缓冲区的存在,安排韩起带着约四个“师”韩军去驻扎“雍梁”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韩起现在的确是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他对范鞅提出韩军驻扎“雍梁”也不是无法洞悉范鞅的用意。
  之前,韩起跟子产只是存在默契,双方不愿意血拼削弱自己便宜了别人,直至先后遭遇到汉军的攻击才顺势进行了结盟。
  而韩起跟子产结盟,然后子产是范鞅的敌人,范鞅又跟韩起是盟友,三方的关系看上去还真是够乱的。
  “汉王果真归还‘虎牢’于范?寡人以为绝无可能。”韩起现在积累的事情太多,着实也是筋疲力尽,想着去王号,暂时没有做而已。
  范鞅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阴沉了。
  相较于韩起岁数有点大,思维方面僵化了,一时间难以观察到时代变化的快速,倒是相对年轻的范鞅深刻察觉到时代真的变了。
  当然了,也是士匄教得好,很早就让范鞅明白什么叫吃进肚子没有吐出来的可能。
  范鞅有进行过换位思考,想的是自己坐在吕武的位置上,占领了“虎牢”有没有归还的可能性,几乎不用费脑子立刻知道自己不会归还。
  “叔父,可有重归一国意愿?”范鞅比较突然地问了一句。
  “甚?”韩起先一愣,然后满脸错愕,问道:“范氏欲归汉,为汉氏子姓之臣?”
  范鞅不答。
  在之前,有鉴于范国的现状在亡国边缘,彘裘提出需要稳住吕武的建议,也就有了两人去见吕武提出范国跟汉国进行合并的探讨。
  当时他们只是想要稳住吕武,再让汉国为范国的安全做出最大保障,也许还能得到汉国的极力支持反攻楚国。
  有句话叫“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范国还有“虎牢”以北能够指望,目前“虎牢”却是落在了汉国手里,致使范国被一分为二,偏偏范鞅根本无力使用暴力手段将“虎牢”进行收复。
  汉国轻易攻占了韩国三分之二城邑,荀国不费工夫得到韩国三分之一城邑。这件事情给范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动,看明白一些贵族认定大家身出同源,有效忠韩氏、汉氏、荀氏、范氏都觉得一样的思维。
  范鞅怎么能不明白在那一种思维之下,几个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谁强大就能更得人心,或者叫使之向往,根本没有攻占异国会带来的那么多麻烦。
  一句话让韩起先觉得不妙,后来还真的思考了起来,有一小会之后才说道:“我观当今态势,汉、荀必有相争,再有楚在侧,韩、范并非无再起之机。”
  范鞅当然知道接下来的局面是汉国与荀国相争,还会有一个楚国时刻窥探中原,关键怕的就是一旦汉国跟荀国打起来,范国给亡在了楚国的兵锋之下。
  那是几乎可以预见的未来结果啊!
  毕竟,汉国跟荀国打起来,哪里还有闲工夫管楚国打不打范国,甚至汉国或荀国为了拉拢楚国极可能将范国当礼物。
  范鞅觉得倒是韩起还可能有重新振作的机会?
  汉国一再痛击楚国,以楚人的性格有点不太好说是崇拜居多还是痛恨居多,估计楚人的心态会很复杂。
  而楚国有机会给汉国造成麻烦绝对不会放过,他们能支持子产抗击范国,就能支持韩起重夺城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