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090

  不过,老人家的身体很不好说,上一刻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倒下,说实话不会令人感到太过于意外。
  解朔今年七十一岁,以当前年代的条件而言,无疑是非常高寿了。
  国尉病了?吕武可去可不去,还是选择前往看望。
  “我跟解朔认识多久了?好像有近三十五年……”吕武不是骑马,更不是坐轿子,乘坐马车来到解府。
  事先已经有谒者前来通知,解氏在家的男性族人都到大门外等待,为首的是解朔的孙子解平。
  解朔的长子解武英年病亡,解武其实有不少兄弟,源于解武病亡时解平已经十三岁,解朔并没有让解氏的继承人的位置落到二代身上,解平成了名正言顺的解氏家主未来继承人。
  当前解平二十七岁,履历方面有点复杂,去过汉国边疆当过县长,有到边军当过尉,然后吕武考虑到解朔年纪有点大了给调回来。
  吕武没有让解平去当太子的属僚,安排了一个玄武尉的职位。
  那个玄武尉其实就是个城门尉,以汉国的制度绝对不是什么小官,管着一千五百的宿卫部队呢。
  不要看只是一个“旅”,要看这个“旅”驻扎在哪里,又是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作为汉国都城的“长安”有十二个城门,每一个城门都有一名城门尉,解平是唯二以大门大户继承人身份担任城门尉的人,另一个是霍擅的儿子霍青担任朱雀尉,其余城门尉则是吕武提拔于微末的小家小户。
  要不是以前参加纳赋有门槛,吕武其实更想提拔一些从真正底层一路立功上来的人担任城门尉,可惜的是春秋时代并非人人够资格上战场立功。
  汉国立国的时间才六年,新制度的执行也就五年,哪怕是一再对外用兵,还是不足以让一些真正底层的人升上来。
  吕武下车。
  等待迎接的解氏一干人等并没有跪地迎接,由解平带头行弯腰鞠躬礼。
  “王上,家祖……去了。”解平在哽咽。
  什么!?
  刚传出卧床不起的消息,那么快就过世了???
  解氏族人没有披麻戴孝,并不是来不及,纯粹是大臣过世举哀需要先禀告君王。
  “惜哉!失我栋梁!”吕武不可能哭,脸上的悲切则是无比真实。
  自从解朔带着解氏靠拢向吕武,一开始双方或许还会有点掰腕子,慢慢解氏成了吕武最忠实的拥趸,无论是担任卿位,还是放弃卿位,又或是做其它什么事情,皆是无条件配合的态度。
  所以,吕武不想汉国有大贵族,尤其是那种拥有多个城邑作为封地,有着几十万人口,还能征召出一支三个“师”兵力的家族,一再掐熄对解氏动手的欲望,想着君臣能够有一个善始善终的结果。
  手里有权、有钱、有兵的解朔不改初衷,长久以来还是对吕武保持无条件的配合。
  现在解朔去了。
  吕武进入府中,来到大堂看着已经死去并变得冰冷的解朔。
  人老了就会出现老人斑,人死了那些老人斑会最先变得乌青,慢慢全身也会显出一种青色,并且因为血液不再循环导致遗体变得僵硬。
  所以了,战场上的尸体只要超过两个小时不去处理,两个小时之后再去处理就跟抬木头那般,才不会是抬着依然有软度,会是那种从躯干到四肢全部硬邦邦的状况。
  尸体要是放上两天,烧起来的速度极快,甚至尸体还会发生爆炸!
  战争处理尸体,为什么都是挖坑给埋了?其实就是不能轻易烧,要不然就会看到尸体一再“诈尸”,那是刚烧的时候脊柱的筋会聚到一起,尸体会坐起来一下,会把活人吓死的!
  吕武的悲痛真实不虚,视线从解朔的尸体转到解平身上……
第827章
一人死,多事生
  随着年龄的渐长,越来越多熟悉的人离世,将会变成一件需要慢慢习惯的事情。
  吕武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其实感性的人也干不成大事,只是非感性不代表冷血,熟悉的人永远离去了,一时的哀痛肯定是会有的。
  “丧事若有需,皆可告于太子。”吕武哪怕感念解朔的功劳,不能无功而加爵于解平,后续官职的提升则是需要办的。
  毕竟,解朔哪怕没有大功劳,跟随吕武长达三十多年也有苦劳。
  再则,汉氏子姓需要一个榜样,解氏无疑非常合适。
  为什么让太子吕阳来负责帮忙办理解朔的丧事,不是吕武自己出马呢?只因为吕武是君王。
  作为君王的吕武亲自出马操办解朔的丧事,情谊方面倒是到了顶,对解氏则会是一种烈火烹油。
  如果吕武想要折腾解氏,倒是能亲自参与到解朔的丧事中。
  到时候不管解平是因为恩出于上变得骄纵跋扈,还是众人看到吕武对解氏的重视而去捧着,反正并不是一件好事。
  由吕阳帮解平就显得很合适,充分展现出了汉氏子姓的重情重义,规格上也不超过,还表达出了一种解氏仍然有美好未来的态度。
  至于说给予解朔“国葬”待遇什么的?当前年头这种事情可不能乱玩,显得荒唐无比的同时,完全是在逼解氏下一刻就造反。
  国尉去世,不是大朝会和小朝会的时间,重臣依然齐聚建章宫。他们开完会,该去凭吊解朔了。
  “解武子去后,何人可为国尉?”吕武问道。
  没错,解朔也是够资格获得谥号的,得到了“武”这个谥号。人们从今以后提到解朔,带着尊重的称呼就会叫解武子。
  汉国的国尉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还是武将第一人,地位方面很显赫。
  众臣下意识看向宋彬。
  国尉是总参谋长,不实际带兵,国家肯定需要带兵将领的呀。
  宋彬担任上将军就是一个带兵将领的头牌,以汉国制度来排名,地位在国尉之下顺位。
  以前……,也就是晋国的卿位制度变更,一般是上一级的“将”或“佐”死了,由下一级的在任者顶上。说白了就是一种顺位递补制。
  汉国建立的时间只有六年,解朔是第一名在任上过世的重臣。
  新任国尉怎么安排,也许会成为一种“祖制”之类的玩意,再成为后面来安排缺失职位的规则。
  吕武希望“顺位递补制”在汉国出现吗?除了王位的继承之外,不可能让官职的变动出现那样的情况。
  某一方面来说,没人提出让解平担任国尉,也就是父死子继那一套,其实已经很不春秋了。
  春秋讲的就是老父亲担任什么职位(爵位),儿子就会全面继承,还是那种不看儿子能力到底能不能胜任的情况,反正父亲死了儿子就是必须顶上。
  “王上。”宋彬现在的心理压力很大,行礼之后说道:“右相可胜任。”
  汉国的右相是崔杼。
  在这个贵族皆是允文允武的时代,能操持政务就会管理军务,偏科的情况不可避免,只是一般不会太严重。
  崔杼比较明显的一个愣神。他着实没有想到会得到宋彬的推荐,回过神来并没有拒绝,反而是产生了期待。
  现在这么个年头,大争之世的局面之下,操持民事政务就是一种干苦活累活的工作,涉及到军务则是各种高大上。
  现实也是那样,扯到军事会更有存在感,因缘际会建立功劳也比较快捷。
  当然,涉及到军事的风险会更大。只是对于曾经的晋国和现在的汉国来说,能管军事就没有贵族愿意完全扑在民事政务上面。
  随后,葛存、梁兴、茅坪、卫睿等重臣,他们不是沉默,便是开口赞同,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王上,臣愿担此重任。”崔杼也进行了自荐。
  不要以为国尉没有带兵作战的权力,权柄方面就是很小。
  实际上,国尉担负全国的训练督导,外出征战汉军攻打哪里,打到什么程度,战后的军功核实与评定,都是属于这个职位的权利范围。
  吕武没有立刻确认国尉的人选,问道:“如右相离职,何人担任右相?”
  看吧,一名重臣离世,国家就可能出现多个职位的变动。
  这一次没有人开口。
  文职的官员需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巴望一下右相的位置,没有希望的话谁担任右相对自己最有利。他们要是真的有那样的想法,初始的“官僚主义”其实也就在汉国出现了。
  所谓的“官僚主义”当然是负面性质,与春秋的规则相比较却是一种进步。
  毕竟,以前是父死子继的玩法,换成了变动方式,说成是一种社会体系的进步并没有什么错。
  吕武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同时也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从来不认为世界将以自己的意识而运行,遇到了需要扭转观念的时候从不避讳,发现事不可为也不会干撞得头破血流还不及时醒悟的蠢事。
  所以在发现一代人完成大一统或许不可行之后,吕武开始为国家的未来而铺路,不单单是继位之君的培养方面,怎么来保证汉国能够有效运转也是相当重要。
  “寡人已命孙林父撤出荀国,待孙林父来汉,使之担任右相可也。”吕武说道。
  对这件事情,事先知情的人并不多,导致大多数人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本来吧?吕武想要孙林父在未来汉国对付荀国时出力,荀国那边的一系列动作有点凶猛,大有孙林父不识相,荀国解决完邯郸赵就要动手的架势。
  孙林父一再恳求吕武能够接纳,后面吕武仔细思考一番决定让孙林父撤出荀国,并且也跟中行吴进行了私下的交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