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4/1090

  中行吴心情好了一些。这个是自己过得不好,有比自己倒霉的人存在,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韩王意欲如何?”中行吴问道。
  到现在韩起都还没有去王号,估计是差不多输了个精光,只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号能起到安慰作用?
  韩无忌苦笑道:“不瞒荀王,如汉王既往不咎,韩氏愿降。”
  这个答案并不使中行吴意外。
  韩氏算是输得连底裤都没了,他们没有马上向吕武投降,大概是身为历史悠久的贵族一时半会拉不下脸面,再则是需要等待时机,比如汉国对荀国的战争出现受挫情况。
  现在韩氏比较惨的是,他们知道汉国和荀国马上就会爆发战争,韩起想要带着仅存的韩军来到荀国助战,由于“虎牢”被汉军控制,再来是缺乏粮秣进行长途绕路行军,并且不确定绕道宋国和曹国会不会遭到攻击,有心干点什么,无力去办到。
  中行吴又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荀国攻打邯郸赵的折损超乎预料,汉国那边的使节团已经抵达“沫”,可以猜想到汉王武派来使节是想做什么,肯定是邀请中行吴率军前往某地进行会猎。
  当前荀国的处境很艰难,不止是两年的兵力损失,其实跟所处的位置也有关。
  东面有鲁国和齐国,东南有一个国君脑子有病的曹国,正南还有一个想要讨好汉国的宋国,再有很快就有实际行动的汉国,说是遭到群狼环视一点都不夸张。
  所以呀,吕武放话要跟荀国单挑,某种程度上让中行吴觉得可以挣扎一下,就是依旧担忧一旦荀国跟汉国打起来,有些国家会捅荀国不止一刀。
  “也许子产的一些作为值得借鉴?”中行吴在思考动员全国投入战争的可操作性。
第841章
殊死一搏!
  实际上,中行吴说什么都不会愿意让韩起带着大军来到荀国。
  理由方面非常简单的,一旦韩起来到荀国,到时候韩起想要带着韩军去名义上还是韩国的城邑,从礼法到道理一些方面怎么让中行吴去阻止?
  韩起去了那些名义上还属于韩国的城邑,当地的荀军是将城邑交出去进行撤离,还是把控住城防不让韩军进入?
  所以了,别说是韩起带着军队来到荀国,哪怕是韩起只是带着少许人来到荀国,对于荀国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荀家已经代表荀国一再拒绝韩起的到来。
  今天韩无忌再提起,会轮到中行吴亲口去拒绝。
  中行吴乘人之危侵占了韩国三分之一的城邑,他们又不好直接进行兼并,等于那些城邑的韩氏力量并没有遭到消灭或是瓦解,韩起露面哪怕没有轻易夺回那些城邑的控制权,届时除非荀国轻易放手,不然肯定会让矛盾爆发的。
  为什么韩无忌无法达到韩起来到荀国的效果,道理不是很直白吗?韩无忌只是韩国公族,不具备名正言顺的资格,换成一国之君的韩起出现就不一样了。
  “韩王可有交涉汉王,谋求放归世子家人?”中行吴问道。
  汉国攻占了韩国三分之二城邑,顺带将韩氏在国的族人一锅端了,韩起和韩无忌的家人都落到了吕武的手里。
  遭到俘虏的韩氏族人并没有受到恐怖的凄惨待遇,他们被汉国安置在“长安”城内,该有的礼遇一点没缺,想要更多的待遇则是别想。
  如果韩起愿意去死,其实韩须的日子会好过很多,甚至会让吕武承认韩须作为韩氏的新一代家主,赐予韩氏一块封地让韩须去经营。
  以上的做法是春秋的套路,哪怕是到了战国阶段都没有被遗弃。这一点即便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始皇帝都照办,并没有因为兼并了列国而将各国王室成员杀了干干净净。
  韩无忌愣了一下神,答道:“并无。”
  是真的没有,乃至于连过问也无,像是遗忘了韩氏大批族人落到汉国手中了一样。
  这里也是韩起和韩无忌的聪明之处,他们笃定吕武不会祸及家人,两兄弟本身想要绝地反击重新复国,现阶段去找汉国谈族人的事情并不合适。
  也许到了某一天,韩起和韩无忌发现没有重振国祚的可能性,到时候韩起会赴死,将韩氏交到韩无忌手上。
  到了那个时候,韩无忌会亲自去向吕武赔罪,承担起所有的矛盾根结,任由吕武进行处置,换取韩氏子孙后代还有将来。
  中行吴露出了玩味的表情,说道:“汉王与韩王并无私仇,韩王若降不失富贵。”
  汉氏与韩氏不是因为私仇才搞成现在这般模样,一方彻底认输之后,生命安全方面短期内绝对不会遭到什么威胁。
  中行吴其实挺看轻韩氏两兄弟,认为韩氏一开始就不应该搞什么建国,安安分分当晋国的“卿”也就是了,哪怕后面晋国灭亡,韩氏还能缺得了富贵与高位吗?
  后来韩氏玩取而代之,偏偏还一再算计汉国,整到后面汉国攻占韩国三分之二城邑,了解内情的任何人都不会觉得韩氏可怜,某种程度上甚至认为是韩氏不自量力和咎由自取。
  韩无忌沉默了一小会,说道:“荀王与汉王亦无私仇,事关国祚可愿不战而战?”
  能一样吗?
  现在的情况是,韩氏已经明摆着输掉底裤,荀国看着好歹情况还不错。
  韩无忌又说道:“荀王不必试探,韩氏绝无相助汉王攻荀之意。”
  所以是,中行吴认为一旦韩氏站到汉国那边,荀国从韩国谋夺的三分之一城邑会出现大问题?
  中行吴确确实实也该有那样的担忧,他们之前受于很多制约无法解决掉三分之一城邑的韩氏势力,轮到马上要跟汉国交战就更不能处理了,要不然没有跟汉国正式交战之前,荀国内部就要闹得烽烟处处。
  “我可归还城邑,只是……请韩王先手书,命贵族征召入我麾下。”中行吴开出了一个空头支票。
  这也是中行吴今天见韩无忌的主要目的,为了让原本的威胁变成跟汉国交战的助力。
  韩无忌问道:“集结之军可由我统率否?”
  中行吴很直接答道:“不可。”
  尼玛。
  那三分之一的城邑怎么都能集结起三个“旅”到四个“旅”的兵力,相较起汉国和荀国会出动的兵力是没法比,一旦落到韩无忌手里却是能整出不少事情。
  不说别的,先有郑军背刺楚军,再有宋军背刺楚军,后来更是韩军背刺汉军不成,弄得哪位诸侯都要防止被背刺的情况,中行吴哪敢将军队交到韩无忌指挥之下嘛。
  中行吴不理会变了脸色的韩无忌,继续说道:“我欲动员全国青壮,与汉王一战决胜负。”
  这套路韩无忌熟悉,被整到穷途末路的子产就是这么干的,并且还用忽悠大法去忽悠其他列国的人卖命,极短时间内有了一支大军,很是有点要重新站稳脚跟的迹象。
  荀国有多少人口?估摸着应该有个两百七八十万的样子。里面的青壮,以相对靠谱的数量来计算,十三岁到四十岁的男性怎么都要有个五十万吧?考虑到现在行政结构非常简单,只要下达命令给贵族,随后的事情是由贵族去操办,五十万青壮集结起其中的三十万人,应该是有的吧?
  中行吴补了一句:“健妇亦征。”
  韩无忌听得张大了嘴巴,算是听明白中行吴要进行殊死一搏了。
  真的连健壮的妇女都征召,她们承担起后勤工作的话,给中行吴能用来参战的人员必定会增加,乃至于一部分健妇都能参与到厮杀之中,兵力增涨到四十万不成问题的。
  韩无忌感到一阵口干舌燥,说道:“如此若败……”
  中行吴当然有想过战败会怎么样,但是不那么做,荀国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我需如此,不能胜,亦不可大败,谋求国祚得保,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中行吴下了很大的决心,像是在说给韩无忌听,实际上是在给自己鼓劲。
第842章
汉王邀荀王会猎
  荀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来准备的时间了。
  来到“沫”的汉使求见中行吴,尽管是被拖了一段时间,在汪涵表示不接见就要回国之后,不得已之下中行吴进行了接见。
  汪涵是代表汉王向荀王发出会猎邀请,地点定在了“原”跟“温”的中间区域。
  目前“原”属于汉国,等于吕武得到“原”换给了赵氏,赵氏将“原”跟范氏进行置换,范氏又将“原”跟韩氏交换封地,倒腾来又倒腾去最终“原”还是归了吕武手里。
  那个“温”当前是属于范国的城邑,是那种从居住人口到防御军队依然属于范氏的情况,不像荀国控制了韩国的城邑,名义上却还是属于韩国。
  “战场定于该处有利大战,亦无需破坏两国民生。”汪涵说道。
  那边地势广袤且相对平坦,要说对荀国有什么不利的话,战场东北面是太行山脉,荀军想打一半就跑会遭到地形限制。
  中行吴敏锐地发现战场在那边对自己的危害,尤其不止是地形方面的劣势,还有战场就在周王室公卿国边上,很容易让列国窥知到战局的走向。
  如果荀国有得选,他们更乐意让汉军去攻打“壶口”这个关隘,只是他们清楚吕武才不会去啃硬骨头,大可以走大河边上直插“沫”,乃至于可以去原先的卫地各种肆虐。
  汉国的骑兵部队有很多,机动性上的优势是荀国的军队所无法比拟的,导致中行吴陷入了犹豫。
  中行吴问道:“范侯无有意见?”
  汪涵就直接笑而不语了。
  这件事情还轮得到范国去选?
  汉国并没有去控制“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不光没有派遣大军尝试夺取,连带也没有联络那些城邑的贵族。
  并不是吕武好心,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种步骤,汉国跟荀国的大战无可避免,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去更加刺激范国呢?
  荀国控制了三分之一韩国的城邑,他们未能进行有效的消化,轮到跟汉国的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不就是成隐患了吗?
  只要汉国能够战胜荀国,哪怕一时半会无法兼并整个荀国,不用汉国去夺取“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到时候恐怕是范鞅求着吕武拿去范国的大部分城邑,给范氏留下合适的封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