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5/1090

  当然了,吕武知道不夺取同样留有隐患,比如范国站到荀国那边,因为“虎牢”被汉军控制无法从南向北调派军队,集结“虎牢”以北的范国军队一样能给汉国造成麻烦。
  只是相对来说,不被逼急了,又或是没有看到荀国有获胜可能的范氏,他们只会继续等待,哪敢轻易进行下注嘛。
  “如此……”中行吴沉吟了一下,站起来说道:“我愿往,与汉王会猎。”
  汪涵行礼,告退。
  接下来的阶段,中行吴召唤全国的贵族到“沫”,对他们发表了举国危急的演说。
  可惜了,中行吴不知道什么叫“荀国的疆域虽大,但我们的身后就是‘沫’,我们已经退无可退。祖国母亲在召唤你们!”,不然倒是可以煽情一下。
  当然,跟贵族玩煽情一点屁用都不会有,用君主权威去命令,拿出足够的利益去诱惑,远比搞东搞西更实在。
  中行吴就向贵族进行了保证,可以战胜汉国必定会进行重赏,一旦能够击败汉国并夺取城邑,谁夺取便归谁。
  当时的场面很热烈,看着就好像荀国的贵族迫不及待要去厮杀,把汉军击败再杀进汉国各种发挥。
  一脸欣慰的中行吴心中却是在想:“有多少人会在开战前跟汉国暗通管渠,又有多少人会临阵倒戈?”
  中行吴为什么会那么想?原因当然是汉国那边也有贵族跟在荀国联系,超过九成九是从韩国投奔到汉国的那批贵族,个别汉国贵族则是觉得在汉国待得不舒服想改换门庭。
  汉国看上去那么强大都能那样,看着不太妙的荀国又怎么可能会缺了投降派呢?
  这就是同出一源的麻烦,尤其是分裂的时间还那么短。只有被顶在最高层的王室投降会失去太多,贵族阶层改换门庭能保住家业才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会猎的时间确认下来,便是在公元前537年的春季下旬。
  在公元前538年,汉国因为“长渠”完工的关系,到了收获季节收粮之后进行统计,全国产粮量相比去年增加了六倍。
  之所以是六倍,原因当然是“长渠”周边开垦出来的农田全部栽种粮食,后面则是会进行轮休,也就是有计划地让一些农田空出来养地力,只耕作愿意栽种的那一部分。
  不出意外的话,因为“长渠”的完工并投入使用,相比没有“长渠”之前的全国粮食总产量,应该是会维持在增涨三倍左右。
  激增的产粮量不止让吕武欣喜,得知消息的臣民可以说是欣喜若狂。
  “如此,我大军出征无忧也!”吕武说道。
  吕武想要的是大军无有缺粮的困扰,其余人则是欢喜粮食增多不用害怕饿肚子,有足够的粮食也敢更努力造人了。
  汉国没有“伟大母亲”的勋章,从第三胎开始则是会有相关辅助,等于哪个家庭生的孩子越多,得到的辅助就会越充足,并且丈夫还能获得爵位提升。
  说白了,汉国需要更多的人口,哪怕是医疗条件依然没有跟上,还是采取了资励多生育的政策。
  在当前时代,人多代表力量大,真不是为了卖房子。
  “王上,荀王召贵族往‘沫’,命各人广征于众,似不计于‘羡’皆为可战之人。”崔杼觉得情报显示的一切太荒谬了。
  荀国那边不但大肆征召青壮年男子,还对妇女进行了征召,完全就是一副疯了的模样。
  吕武看完了相关的情报,必须说一时间有点懵逼。
  干么呢!
  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人手一把武器,征召那么多人是要干什么?
  如果说是打游击战,参战人员素质倒是不用过分讲究,玩的也是适者生存,能一直活着就能创造价值。
  现在是汉军要跟荀军会猎,打那种堂堂正正的阵地战,中行吴集结了那么多人,作用方面很有限的吧?
  吕武想到了什么,满脸怒气地说道:“荀吴该死!”
第843章
不过日子了呀!
  站在中行吴的立场,他认为以现有兵力打不过汉国,想要竭尽全力拼一把,有错吗?
  各有各的立场和需要,中行吴肯定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甚至还觉得自己非常有魄力。
  “应征之众当有五十余万?”吕武说的是荀国年龄和身体条件达标的出征人数。
  诸夏历史上有出现过统率五十余万众出征的例子吗?根据一些无法证实的历史片段,殷商末期帝辛屡屡出动二十余万众南征北战,某次征讨东夷甚至带上了三十多万大军。
  那可是殷商,生产力比姬周更落后的时代,屡次出动二十余万大军,最后一次动用三十余万大军,怎么听都令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吕武就在想:“出动五十多万,荀国的后勤能够供应得上?哪怕短时间内后勤能支撑,一战打完他们是不是该举国上下一块吃土?”
  从这里也能让吕武判断出一点,也就是中行吴狠下心要拼命了。
  这种不看参战人员素质的征召模式,且先不论能够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不管打赢还是战败,事后这个国家绝对会进入艰难时期。
  吕武愤怒的是,那一战不管汉国输赢是输,上了战场必定会有杀戮,仅是军士之间的拼杀也就那样,一旦对临时征召上战场的黎庶造成大量伤亡,会对战后汉国的统治造成很大的麻烦。
  远不止是因为流血而产生的仇恨值,还有汉国打赢之后攻占荀国的疆域,需要对中行吴不顾一切造成的一些列后续影响买单。
  比如说,中行吴不计后果征召黎庶参战,生产停滞以至于许多家庭吃不上饭,一旦那些家庭变成汉国治下,难道吕武还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饿死?
  比较现实的还有,没有实际上战场的黎庶,国战输赢其实跟他们的关系不大,遭到谁的统治都是那个样,换成汉国统治也许还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要是有家人死在跟汉军的交战中就会让感官上变得不一样了,才不会去管上了战场就是你死我活,只会记得自己的家人被杀这么一回事,进而对汉国产生怨恨。
  崔杼问道:“大汉可需增兵?”
  荀国要动员五十万人以上参战?且不提这样一支大军的质量,光是听数量就挺唬人的。
  仅有两百六七十万人的荀国能动员五十万人参战,人口数量将近五百五六十万的汉国该动员多少人参战?
  如果吕武发狠,不用再进行深度动员,只要将各处工程的人集中并武装起来,一支数量约在三十万的人马就能开拔前往战场。
  这三十万人的质量绝对比荀国动员起来的“大军”在质量上更好,原因是三十万人中很多原先就是各国的士兵,汉国以军管模式约束他们劳动,早就存在组织度了。
  吕武派汪涵去向中行吴邀请会猎,期间已经开始在动员,第一批为数三个“师”的军队集结到“长安”经过检阅,出函谷关前往“原”。
  而“原”那边本来已经有一个“师”驻扎,再有“断道”调过去两个“师”的兵力,极短时间内就凑了一个“军”又一个“师”出来。
  汉国在“虎牢”有驻兵三个“师”,不出意外这支驻军不会加入到对荀国的战争,将被用来牢牢控制住“虎牢”,一边监视“虎牢”以北的范国贵族,另一边防止可能会搅局的任何人从南边通过“虎牢”到北边捣乱。
  吕武的计划中,会动用两个“军”和三万骑兵来跟中行吴进行会猎。
  因为其余方向也需要用兵,比如“虎牢”驻扎三个“师”,“断道”最少要有一个“师”防备荀国可能从“壶口”进军汉境,还有三戎那边的两个“师”,西北和北部合起来约两个“师”,算上用来跟荀军会猎的两个“军”和三万骑兵,汉国在同一时间段其实已经保持动用将近十三万的兵力。
  全国人口五百六十万左右,动用十三万的兵力,类似的情况要是换作其余时代,以那么多人口又整出这么一支大军,其实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
  要是一些动员能力差劲又国库能跑马的时代,比如到了有明一朝的后期,全国人口近亿的情况下,某个战场投入数万兵力就让各方各面受不了啦。
  倒是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动辄出兵数十万显得很正常,不提动员能力方面的强大,各国竟然也没有频繁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就很神奇。
  汉国要用两个“军”和三万骑兵跟荀国会猎?以参战人数来看,就是汉军用十万五千士兵对阵五十万的荀军???
  吕武问道:“荀军之‘士’、‘徒’、‘羡’几何?”
  这个崔杼哪怕没有准确的数据,不那么靠谱的猜测一定要有,也就答道:“约一‘军’、四‘师’之数。”
  那就是中行吴手中有六万七千五百经过训练的参战人员?
  这个数字对当前的荀国来说倒是挺合理。他们跟齐国、鲁国、曹国等诸侯打了四五年肯定会有损失,又在邯郸赵那边伤亡了一万多,比之立国之初能拉出十万左右的兵力,下降到不足七万,说明中间还是有在进行增补。
  一再进行消耗,爆发大战还能有那么多经过训练的士兵,该说点什么才好?不愧是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啊!
  不独荀国,汉国也是一再有兵力损耗,只是吕武的经营方式更先进,才让汉国越打越强。
  另一个经营不善的范氏,他们几年下来,从一开始能拉出十三万的兵力,到目前能拉出来两三万经过训练的士兵就算顶天了。
  吕武还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要不要增加参战部队。
  且不论中行吴拉出来的五十多万人质量怎么样,数量真的是有点夸张了。
  数量怎么都能弥补质量,要是中行吴用答应打堂堂正正之战来麻痹汉国,一开始也真的守规矩,中间突然玩点其余花样,搞成吕武手头兵力有限难以应对,会让战争演变成什么样的走势?
  要不要再征召军队需要再好好想想,一些盘外招则是该先预备起来。
  “遣使往齐庭。”吕武接下来的话不用说得太明白。
  太行令梁兴出班应“诺!”,对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心中有数。
第844章
出征!出征!
  荀国要跟汉国玩命了,仅是暂时停战的齐国不逮着机会做点什么?
  吕武也清楚一点,汉国与荀国的战争初期,一些有想法的诸侯不会付之行动,他们更乐意看着汉军和荀军打生打死,发现汉国或荀国出现颓势才会所有实际行动。
  占便宜的心理而已,历史上的山东列国就是抱着这种心态,眼见着秦国吞了这国灭掉那国才感到心慌,他们却是因为之前太多次见死不救将信用透支干净,搞到最后谁也不信任谁,有所联合也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搞得最后被秦国各个击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