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5/1090


第858章
果真是好儿子
  吕武目前陷入了某种被动。
  他需要看清楚列国对汉国兼并荀国将采取什么动作,紧要的还有汉国将范国也进行兼并。
  至于失国的韩氏?以为吕武真的是顾念交情才有那些安排吗?或许顾念交情是有,更多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说白了,当今天下以残酷霸道来统治国家不足取,还是需要有足够的人情味,要不然国家会陷入恐怖气氛不提,别想列国有任何的取信。
  汉国看着是足够强了,吕武要是愿意拿出所有的底牌,好像也能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只是一统之后呢?
  历史上诸夏完成大一统有两种区别,一个是疆域大一统,另一个则是思想大一统。
  始皇帝完成了最大程度的疆域大一统,然而他驾崩之后的没几年,秦帝国轰然倒塌了。
  秦帝国的灭亡有许多原因,比如耕战制度的崩坏,再有秦二世领导班子的各种瞎玩,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人心不稳定。
  做到思想大一统是在西汉,历时长达百年之久,也就从刘邦一直到刘彻才最终完成,使得诸夏这边开始有了大家同属一个民族的观念。
  汉帝国的国号为什么在之后会变成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里面需要解释的太多,思想大一统留下的遗泽绝对是其一。
  吕武固然可以做到疆域大一统,对于思想大一统则是很清楚绝非一代人内可成。
  首先,想要做到思想大一统的前置条件是人们至少听过一些言论,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还要老一辈人死得差不多了,要不然新生代还是会时时刻刻受到老一辈人的思想污染。
  那并不是在开玩笑,历史进程都到了二十一世纪,不一样还是有人在怀念“我大清”吗?
  坐公交喊着额头有通天纹,骂外地人是乡巴佬,了解一下?
  想要达到思想大一统也不是没有办法,吕武能够将所有贵族包括他们的家人一个不剩地干掉,再将教育铺开,改造从血腥清洗和塑造新一代人的三观开始,绝对是能办成的。
  比较要命的是,吕武觉得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够,当前的社会观念估计也会出现极大阻力。
  事实上,贵族怎么杀都不会杀绝,消灭了一批贵族总是会出现新的权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人类灭亡。
  吕武真的那么干,无非是杀掉其他国家的贵族而已,并且汉国的贵族还不一定能接受那种事情的发生。
  是君王又怎么样,难道还能一个人将所有事情办了?
  君王没有了愿意听从命令的臣民,屁都不是!
  吕武也不是没有在培养新的阶层,只能说效果方面比较有限。
  汉国那些从底层立功爬上来的人,不管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是怎么样,阶层的绝对多数是老旧贵族,他们也是在老旧贵族的统治下长大,成为特殊阶层的新权贵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观念?
  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接受什么教育很快就会被遗忘,向往认知中的贵族是个什么模样,慢慢被老旧贵族所同化,变成老旧贵族同样的做派。
  关于这点吕武已经敏锐的发现,失望肯定会有,更多的是不愿意接受输给现实。
  所以,吕武在完成四晋归一之后,要做的事情是用有限的时间来改变汉国的现状,起码要让汉国有一批新式贵族出现。
  也不是说在那一段时间里汉国将不再扩张,该有的扩张哪能少,抓住机会该吃掉谁就吃,只是不再抱以有生之年完成大一统的目标罢了。
  “王上,楼烦大军南下,国家请命率军北上歼敌于国门之外。”崔杼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对劲,只是又不好多说些什么。
  吕武好像是早就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听了脸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很现实的情况是,吕武知道楼烦受了自己那位好儿子的刺激,才有了这一次楼烦集结了两万多人南下。
  正是因为早早知道那位好儿子会做什么,才搞得吕武在跟中行吴的会猎中玩起了更露骨的手段。
  吕武面无表情地说道:“寡人出征在外,诸事有公孙论断。”
  崔杼也就是不得不过来汇报而已,一点都不想掺和进君王的家事纷争中。
  在“长安”监国的是吕政。
  而吕政与吕阳监国时得到的权柄有点不一样,吕武在吕阳监国时下放的权利并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大事都要吕武的“行在”做主才能办;到了吕政这边却是拥有调兵权力,并且还有对各处施政的干涉权。
  先不提吕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反正众臣再一次体会到父亲对儿子以及孙子的明显区别。
  至于说众臣有没有往吕武是在提防吕阳的方向思考?他们应该是没有的。
  毕竟,子弑父上位这种例子太少,再则儿子真那么干的话,得位不正是会让国家陷入内战的。
  在那种现状下,不是被逼到毫无退路的太子,他们即便是熬死,也只能等着被熬死的那一天到来。
  普通情况是那样,汉国是由吕武创建,要说吕阳能得到大臣或将领的支持搞政变,需要吕武昏聩到什么程度呢?
  当然,如果吕武做了太多不符合当代实情的变革,哪天防备不慎,又给吕阳逮住机会,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上演赵武灵王的故事。
  崔杼得到了意见回馈就告辞了。
  现在看的是吕政怎么来处理自己那位父亲的任性行为,对此吕武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进军荀国的汉军或快或慢地接收城邑,还真有贵族不怕死进行了抵抗,再遭到汉军以雷霆万钧的攻势消灭。
  相反,荀氏公族对汉军接收城邑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健在的几位荀氏高层甚至早早就来到“虎牢”这边谒见吕武,表示臣服的同时,恭贺吕武对完成四晋归一又更近了一步。
  换作是在其它年代,亡国了投降可以有,对胜利者表示祝贺这种事情怎么看都会有点怪。
  然而,当下是春秋末期的战国初期,发生那种事情再正常不过,尤其荀氏和汉氏曾经同为一国,不算献媚,也不是一种丢人的行为。
  吕武不会因为荀氏的这些人有多么配合而改变原先的处置方案,只是鉴于还有一个范国,一时半会也不能做得太绝,多少是需要玩点手段的……
第859章
布局将来
  汉国兼并荀国的行动在一种乱中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相对来说因为有荀氏公族的配合,汉军对绝大多数城邑取得控制并没有遭到太强烈的抵抗。
  这里有点小疑问,也就是荀氏公族为什么会配合汉国对自己的兼并?这是不了解当代实情的人才会有的疑问。
  那个时候的游戏规则就是那样,再则荀氏公族也很清楚一点,没有他们的配合,汉国一样能够成功接管那些城邑,无非就是他们抵抗给汉军的接管城邑造成麻烦,他们自己则是死在抵抗之中罢了。
  现在并不是胜利者动辄杀失败者全族的年代,甚至胜利者还会给失败者足够的体面,不会死还能有体面,抵抗则是会死,决死抵抗则是注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的思想观里会放弃抵抗选择图谋将来。
  当然,所谓的“图谋将来”并不是要报复或再次复国,谋求的是再次将家族发展壮大起来,极可能失败者的后代还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乃至于保卫国家到战死的最后一刻。
  拿养由基来说吧?不管是在原历史版本,还是在有吕武的这个历史版本,养国遭到楚国的灭亡,作为养国公孙的养由基成了楚国的栋梁并且一直效忠楚国到战死。
  现代人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一些行事作为,觉得那些人的脑子简直是有坑,只是忽略了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不用扯太远,前几十年讲究淳朴,乐于助人是一种善良;再过几十年淳朴会被视为呆逼,乐于助人则会被嘲笑家里有矿。
  仅仅是几十年间的社会认知就能有那么大的变化,时隔两千多年又怎么可能会让思想观和价值观保持完全的一致呢。
  “暂未窥知齐国、鲁国有进兵荀境迹象。宋国发布动员,有进军曹国意图。”梁兴刚从楚国回来,中间途经的国家不少。
  “楚国仍是一片乱局,亦对吴国复国实在警惕。”梁兴说着说着皱了眉头,理由是吴僚将得到汉国帮助的事情大肆宣传,很是破坏汉国的国际形象。
  当前的齐国灭掉几个小国之后,正在加紧攻打抵抗中的杞国。
  鲁国吧?他们倒是成功吞并了鄅国,就是接着对大邾用兵吃了一次惨败,后面打颛臾到一半撤兵,打算集中力量先对付大邾了。
  总得来说,齐国和鲁国没能够在汉国与荀国分出胜负之前,抢先完成吞并周边小国的动作,可能会趁荀国崩溃占些便宜,就是协调上有点困难。
  汉国的外部形式看着还算不错的样子?哪怕是三戎那边有了新变化,许多大臣看来也只是疥癣之疾而已。
  那么,楼烦那边的新动静对汉国来说是大麻烦吗?一样不算什么大麻烦。
  别说楼烦只是纠集两万多人南下,数量再加一倍对汉国来说也就那样。
  对付游牧势力历来的困难在于游牧军队不与诸夏军队打决战,由于找不到游牧势力会让战争拖得太久,致使诸夏这边国力受损又毫无所获。
  最为麻烦的还有另外一点,游牧部落想打就打想跑就跑,作为农耕民族的诸夏王朝则是定居状态,一再被游牧部落袭扰会使边疆不得安宁,再对人心方面造成沉重打击。
  吕武并不小觑齐国和楚国。
  这两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先天优势,再来就是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
  一个国家能有过辉煌,对于本国人心的作用不容忽视,每每能够拿祖先的辉煌来激励后代,使当代人怀念祖辈荣光来奋发图强。
  “可遣使训斥齐王,警告不得伤害杞君丝毫。”吕武说道。
  失国的姬彪现在是汉国的关内侯,他的母亲是杞国国君的姑姑,汉国以国家形式是跟杞国关系不大,吕武则是能用跟姬彪曾经的君臣情谊去干涉到齐国对杞国的兼并。
  所以,吕武又说道:“去使杞国、莒国。安抚杞国君臣,激励其抵抗决心;谒见莒君,说服其出兵援杞。”
  汉国对杞国的激励效果会非常有限,杞国本身就是个小国,再来是从来不以战斗力来保家卫国,依靠的是来自霸主国的看顾。
  现在,汉国兼并掉荀国,哪怕还没有兼并范国,怎么都有了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的迹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