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090

  新一任中原霸主开口了,齐国是不是要卖几分面子?就算齐国没有停止对杞国的战争,变得束手束脚怎么都该有的吧?
  另外一点,汉国暂时无法干涉齐国对杞国的兼并,有了这一次派遣使节团过去谈杞国的事情,以后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开战的借口,汉军发起东征也将变得师出有名。
  莒国一直以来就是山东那边齐国的最大对手,双方没事都会发生摩擦,没道理莒国君臣对齐国兼并小国无动于衷的。
  之前莒国没有实际行动,无非就是被吴僚吞并徐国和钟吾国搞懵了,接受淮夷的邀请派驻军队过去帮忙协防。
  淮夷传闻是蚩尤战败后南撤各族组建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长期以来只过自己的小日子,以前受到吴国的侵扰也极少防御之后再发起反击。
  这一次吴僚那么搞,离得远的诸侯被那一顿操作惊得目瞪口呆,作为吴僚新复立吴国的邻居,谁不会提心吊胆?
  国家的邦交布局必然是配合军事需要。
  崔杼说道:“王上,如此大汉便是兼并荀国,着手兼并范国?”
  在兼并荀国的时候需要防着齐国和鲁国,尤其汉国刚攻占蜀地。这样一来的话,怎么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过渡吧?
  郑国正在对范国发狠,以范国当前的窘态和颓势抵抗得比较艰难,范鞅向汉国求救的话,汉国要不要加入战争?
  如果汉国加入战争,齐国和鲁国却干涉汉国对荀国的兼并,汉国会不会陷入出兵规模较大的两线作战?
  崔杼说道:“楚国虽乱,然不可以为无出兵可能。”
  是啊,别忘记还有一个楚国。
  吕武知道越是到了得意的时刻就越加谨慎的道理。
  汉国兼并了荀国固然可喜,万万不能因为对荀国的战争进行顺利觉得自己就此天下无敌,去搞四处出击到处树敌的事情。
  吕武想道:“现在倒是可以先吃掉‘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
第860章
生前事,身后名
  改变了思想观念的吕武已经不再迫切于一代人将所有的事情做完,有了一种为子孙后代当工具人的觉悟。
  比较要命的是,吕武一再发现自己的嫡长子有点问题,没有到那种不处理掉会亡国的程度,只是将国家交到吕阳手上又不会感到心安。
  这种心态其实每一个老了的一国之君都会有,每每也会因为这种心态而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在“虎牢”接见完范国来使的吕武吩咐下去,“行在”会在两日后返回“长安”。
  范国的来使是士瑕,谈的是范国和汉国和平归一的事情。
  什么!?范氏竟然愿意不抵抗并入汉国???
  别惊讶得跟听了什么天方夜谭似得,以汉国表现出来的强大,再看范国的颓丧,当代人一听范氏愿意与汉氏再次合一,谁都会觉得是一种理所当然。
  士瑕来谈的是范氏的待遇,也就是爵位以及封地方面的问题。
  在范鞅开出的条件中,他们想拿回范氏的祖地,再来就是享有“新郑”以及周边三十来个城邑的治理权。
  同时,范鞅还提出参与到汉国新法的制定,希望汉氏能够足够重视范氏在制定律法上的专业性。
  什么情况?范氏要爵位和封邑倒是能够理解,他们又不像荀氏是战败被兼并,愿意主动依附不该得到更好的待遇吗?
  范氏在晋国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立法专业户,长久以来把持“士师”这个职位。
  他们太清楚为一个国家制定律法的重要性了,仅仅是某些律法条款留下后门,能够帮助范氏快速补血不提,某个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呢。
  吕武连给范氏太多封地都不乐意,怎么可能让范氏对汉国的律法制定有关键建议权和否决权?
  当然,面对范氏识相想要去国为臣,吕武又不能当场一下子全部拒绝士瑕提出来的交换条件。
  最为重要的一点,范国现如今的境遇比较不好,汉国马上和平兼并范国,也就等于接收了原本属于范氏的一大堆麻烦。
  汉国还没有完成对荀国的兼并,其它方向的事情也基本留有尾巴,制定的计划是在至少三年后才兼并范国。
  到那个时候汉国应该已经完成对荀国从里到外的兼并,其余方向的麻烦也该处理完毕,吞了范国直面发了疯崛起的郑国以及仍然有很强底蕴的楚国,似乎是问题不大。
  即便是同样有三年能用来消化兼并小国的齐国和鲁国,他们跟楚国、郑国以及其它国家结盟来针对汉国,汉国应对起来可能会有点艰难,但是遭到针对立刻被压制的情况概率不会太高。
  这么说吧,汉国兼并了荀国之后,汉国的总人口应该能增加到七百万以上,拥有的疆域面积不会比诸侯的总合少多少。
  在资源方面,汉国拥有的资源可能比不上全部的诸侯,单独跟一个诸侯相比则是会形成绝对的优势。
  再则说了,诸侯进行联合,他们毕竟都有自己的国。这种联合模式不可能存在不设防的精诚合作,只能说不要给同盟制造难题就算是好盟友了。
  诸侯为什么要联合?当然是兼并了荀国和范国之后的汉国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就算汉国不对他们之中一国表现出敌意,他们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忌惮。
  吕武一点都不担忧自己的后继之君不思进取,有诸侯联合针对,不是绝对的傻子来当汉国的王,还不懂得进行反制吗?
  他怕的是继任的汉国之王太过于迫切,行事手段也过于酷烈,并且会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
  真的只是完成疆域大一统,他们这一代人就能完成,只是汉国的“硬件”和“软件”本身不具备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罢了。
  回到“长安”的吕武没有开什么大朝会,更没有撤掉吕政的监国权柄。
  “将公孙处理文公搬来予我。”吕武当然是住进未央宫,公文的存放地点则是在建章宫。
  吕政肯定要迎接吕武的归来,再祝贺出征大军凯旋归来。
  出征的大军只是回来其中一部分,绝大部分开进了荀境,一部分则是去了“虎牢”那边。
  战后赏罚的事情,需要的是完成对荀国的兼并,到时候除开一些获得驻守任务的将校,其余人都会回到“长安”接受军功评定。
  当然,吕武可以将国家交给吕阳或吕政来监管,赏罚这种权力则是不可能下放。
  一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换作是以前贵族自治,会报到中央朝廷的事情一般都挺大,几乎也是全跟军事有关。
  事实也是那样,贵族的封地自己全权做主,哪里用得着中枢来指手画脚?
  然而,汉国不是执行了新制度吗?各地贵族要种什么粮食无法干涉,他们想要在封地内搭桥铺路也能自己做主,但是对黎庶没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连带执法权也没有了。
  从中央集权来说,吕武只是进行到收归执法权当然不够,然而做任何事情总是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吕武花了七天才将吕政监国的这几个月政务处理看完,心中自然是有一杆秤秤,拿孙子监国来跟儿子监国进行对比,心态不由变得老复杂了。
  “太子的军事能力遗传了我,用三千骑兵就能跟楼烦两万人马周旋,设下口袋一举消灭楼烦万余人……”吕武说的是一个月前‘吕梁’那边传回的战报。
  而在那之前,吕阳已经率领骑兵先后消灭了楼烦大大小小部落十多个。
  “如果太子能把将军当成主业,国君看成副业,再让公孙长久监国,不失是一种解决我全部顾虑的办法。”吕武觉得自己也就是想一想而已。
  毕竟,吕阳又不是永乐帝,吕政估计也不情愿当仁宗。
  在吕武回到“长安”之后,像是要给自己放假一段时间那般,久久没有收归吕政的监国权柄,弄得汉国上下有点懵逼,知道了消息的列国诸侯也是陷入困惑。
  不是吕武觉得累了,兴致来了还能一夜御三女。
  他纯粹是需要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著书……
第861章
一些事在悄悄改变
  疆域方面的扩张需要一个循环渐进,不是光占领就算完事,还需要能够形成稳固并且有效的统治。
  什么叫稳固?就是当地人起码愿意接受统治,不是三天两天玩造反。
  有效的统治则是要有所产出,并且还向中央进行纳赋和交税。
  当前汉国占领了巴蜀,要说什么稳固是没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深山老林土著出来袭击汉人村落的事情,从而蜀地的汉人和军队需要时不时合作对某处进行围剿。
  蜀地的乱局不知道会维持多久,没有一个稳固的环境,中枢非但无法从蜀地获得产出,甚至可能需要由中枢支援地方。这就是一种占领了土地还需要持续投入的情况,能解决当然对长久有利,要是某天受不了放弃,不光是白忙活,投入的损失也产生了。
  开疆扩土这种事情本来就是那样,中枢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又要有那个耐心去等待,想要短时间能看到成果的话,通常是在打内战中才能看到。
  不同种族的战争除非是打下来就往死里盘削,要不然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效益。即便当地有再多的资源也要有那个环境去开采,或是开采的成本着实高昂。
  吕武有做过相关的盘算,得出的结论是蜀地想平稳下来,首先移民要能够扛住,国家对蜀地的小规模用兵也会很频繁,再加上适当的招抚政策,依然需要花费至少十五年才能达成有效统治。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古蜀国毕竟不是曾经晋国的一部分,也不像郑国遭受过范国的统治和卫国遭受过荀国的统治。
  汉国兼并荀国花最多三年就能形成有效统治,那是因为本身就有人心基础,想要蜀人接受汉氏子姓的统治则是一切从零做起。
  前置条件的不同,花费的时间当然也就不一样。这是肯定的事情。
  “卫国不复有,此是荀氏功劳,我家需得酬谢。”吕武正在跟吕政讲话。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吕武一直在写书,当然也不是埋头写书不关注其它。
  吕武先行将自己穿越过来之后干的事情用文字写出来,过后会进行一些摘要,比如是怎么来发展阴氏,里面包含了军事与民政;后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想法向北和向西开拓;少不得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思想感悟之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