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1090

  秦军发现晋军的动作后,肯定是要出营列阵待战。
  秦国正规军的素质不能说差。
  毕竟,秦国曾经也当过霸主,有着比较深的底蕴。
  比较关键的是,这边五万秦军之中有一万七千是后续的补充,来补充兵是秦国紧急召唤,其中不少连“羡”的级别都不是。
  所以能看到早期出营的秦军虽然也是喧哗声不断,却知道自己该去什么位置待着才能成为阵型的一部分。
  后面出营的秦人,他们比正规的士兵更加安静,没有了贵族的约束和指派则压根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的安静是源于心情忐忑,手脚总觉得使不上劲,嘴皮子光一直颤,一句完整的话都讲不出来。
  后子针以及秦国的贵族相当忙碌。
  他们在干的是向己方士兵否认派人前去刺杀吕武,反而告诉秦军士兵,那是晋人的“欲加之罪”,用来当作发起战争的借口。
  事实上,从后子针到任何一名知情的秦人,一致知道晋人绝对是怒火滔天,想的是先死扛住,只要能扛住一波两波,晋军的攻势不顺,火气一泄就该轮到秦军发挥了。
  他们未必知道“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做的就是这么种盘算。
  因此,秦军的精锐都被布置在前方,一点让炮灰去跟晋军消耗的打算都没有。
  “哨骑已派出,只待白氏、西氏、中南氏各军接令,依公子之命行事。”吴刚说的是各个位置的秦军。他想要再说点什么,却看到侧翼有一支晋军戎骑出现,讶异道:“未宣而战?亦或战前羞辱?”
  其实,还宣尼玛个宣啊!
  秦人派刺客刺杀吕武就是宣战,哪里还用得着两军阵前派个人哔哔叨。
  那是一支约千骑左右的阴氏骑兵,他们从北侧直逼秦军左翼,马背上的骑士并非手握近战兵器,不是持弓就是握弩,靠近秦军约两百步先是一波弩箭,逼近到约八十步再来一波弓箭。
  结阵的秦军才不会傻乎乎地站在原地挨射,盾牌手组织盾墙防箭,弓箭手则是被调到前面进行反击。
  这一支阴氏骑兵的队形分布很散,他们取得了未知的战果,自身损失三十来人,不再袭扰秦军左翼,笔直穿过秦军正前时又是一阵射箭,再继续绕到秦军的右翼接着射。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无非就是打乱秦军的节奏,并不是追求对秦军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后子针没忘记秦军也有骑兵,很快有三千左右的秦军骑兵涌出大营,直奔阴氏骑兵而去。
  而在秦军骑兵出营时,晋军的战车部队已经发起冲锋。
  刚才受到阴氏骑兵一再袭扰之下,位处阵型前方的秦军战车兵损失最大。
  人死,牛、马伤或亡,导致命令被下达之后很多秦军战车留在原地,只有大概十分之四五秦军战车驱使马或牛发起反冲锋。
  因为刚才秦军阵前组织盾墙,肯定是要先拆除盾墙才能让步兵跟着冲出去,结果是秦军的战车部队跟后续步兵脱节了。
  后子针得到提醒转头朝泾水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原先待在晋军阵型左翼的那支部队转了个方向,直奔泾水的浅滩位置。
  正在向泾水浅滩进发的是解氏和张氏的部队,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抵达后进行固守,不让泾水北岸的秦军过河,又阻止泾水南岸的秦军支援正面战场。
  中行偃对智朔说道:“下军将心气何其大,战事未有结果,便布局以求全歼此地秦人。”
  智朔其实不想跟中行偃同车,只是碍于辈分拗不过,闻言答道:“我之所念皆在单骑走马,未想能有此用。”
  中行偃下意识看向两支骑兵交锋的位置,却是看到又出现一支阴氏骑兵继续在袭扰秦军的本阵。
  智朔没看到之前义渠骑兵的各种悲催,只看到吕武对骑兵的运用方式,觉得自己发现了不得的新战法,并控制不住想窥探出个所以然。
  他猛然间发现,原来骑兵是这么玩的啊!
第428章
冷兵器陆战之王的专场
  阴氏骑士的坐骑装备了马鞍、马镫、马蹄铁,骑士的武器列装了马刀、弓或弩,防具是一套有护裙的皮甲和头盔。
  他们的战马来自北方,马背平均高度在一米三左右,马匹有着很强的体力来保证耐力。
  认真地算起来,阴氏骑兵只能算是轻骑性质,干的活就是用来袭扰敌军为主;敌军溃败逃奔时,进行衔尾追杀的效率无比惊人。
  使用轻骑兵去冲击密集阵型的敌军这种事情,不是万不得已,就是指挥官脑子抽了。
  现在的赤狄、白翟或义渠,他们实际上很少用骑兵去冲阵,马匹的主要用途是骑乘赶路和提供马奶,真的打起来还是打步战为主。
  其实,别说是现在,哪怕是到了汉初时期,北方的草原人也是上述的打法。
  需要等到马鞍和马镫得到普及之后,人骑在马背上有个借力的点,骑马作战才会成为一种主流,不然就算自小骑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人,骑马跟步兵作战有的也只是机动优势,缠斗什么的会被步兵教做人。
  而骑兵正面硬刚密集阵型步军,需要等被用来冲阵的突骑兵或重骑兵出现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否则的话,骑兵历来就是打袭扰和抽冷子给侧翼来那么一下,少有骑兵会傻乎乎去正面冲阵。
  马镫和马鞍对骑兵固然重要,最为不能忽视的其实是马蹄铁。
  阴氏骑士正在拉扯出营追赶的秦军骑兵,能够时不时地看到某个秦军骑兵跑着跑着战马脚一崴,连人带马不是当场“犁田”,便是成了一团滚葫芦。
  那是什么个情况?无外乎是秦军的坐骑踩到石子,马匹的马掌刺痛或崴到,不造成失控才是怪事。
  马至少还有马蹄,换作人光脚去踩石子一样不好受。
  秦军骑兵跑着跑着出现事故并不是个例,只因为阴氏骑士就是故意带着秦军骑兵往碎石子多的河滩区域在吊着溜。
  结果是秦军骑兵这边受到阴氏吊尾巴的骑士回身射箭,或坐骑脚掌受伤,一再人仰马翻;阴氏骑士却稳如老狗一般,没任何一骑发生事故,哪怕有阴氏骑士倒下也是被秦军骑兵用弓箭射的。
  一跑一追之下,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秦军骑兵从三千慢慢锐减到两千两百左右,阴氏骑兵则还有八百左右。
  而阴氏骑士之所以是八百骑左右,有大概一百是在袭扰秦军本阵时遭受的损失。
  没有展开正儿八经的交锋,只是追逐都能打成八比一,不是秦人突然不会骑马了,纯粹是多种因素造成。
  黑石听到了号角声,也看到前方“导航”的那杆旌旗进行了转向,牵动缰绳控制座下战马调整驰骋的朝向。
  他的方向调整完毕,判断自己是在朝秦军本阵的方位移动,趁着利用马匹速度拉开的空档,赶紧地调整脑袋上有些歪了的皮盔,又将弓和箭囊给挪成拿起来顺手的位置。
  因为双方使用的战马不是同一个品种,再加上相应装备配套的不同,阴氏骑兵的驰骋速度比秦军骑兵是要更快一些。
  黑石就是被抓到阴氏当奴隶又被释放的秦人,成为阴氏一名骑士对战秦人这种事情,没有给他造成任何的困扰。
  说到底,民族观念并没有成型,刚刚有个国家观念的泛意识;再来是社会底层要的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能够建功立业成为人上人。
  不独秦人变成晋人之后打起秦国没心理障碍,像是齐人、鲁人、卫人……等等国家的人改个主人,打起母国一样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种现象一直到战国时代的来临越演越烈,某些大能力者杀起母国的人丝毫不心慈手软,诡异的是母国还会因为那大能力者获得功勋感到“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的感概。
  阴氏尽了很大的努力,又费了极大的功夫,战马取自北边的游牧部落。
  吕武的“先见之明”为阴氏获取优良战马,质量上胜过秦国属于后天的争取和努力。
  事实上,秦军的战马得到改良换代是征服“乌氏”这个部族之后了。
  而目前“乌氏”还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部族,不是秦国的一部分。
  以上并不因为秦人是养马的出身,拥有的马匹质量就该多好,纯粹是相同装备条件下,秦人骑马作战不至于输给任何一方。
  如果自古以来干什么就是一直领先,工具就不用得到发展和改良,也不用费尽心思和各种千辛万苦去追求更好的品种了。
  所以,不知道落后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并非是不想去追上时代的步伐。
  追杀追到上头的秦军骑兵,他们因为自身损失远比晋军骑兵更多,属于秦人的那种不服输被激了起来。
  他们哪怕发现前方又多了一支晋军骑兵,领军的秦国贵族没下令撤退,一个个依然卯足了劲要跟晋军骑兵正面拼杀一场。
  黑石所在这支八百左右的骑兵在接近增援上来的同袍时,来了个猛然间的拐向。
  增援上来的阴氏骑兵,他们刚刚完成任务脱离正面战场,得到命令过来消灭这一支秦军骑兵。
  追到上头的秦军骑兵看到追赶的敌军拐向,再看到正对面的晋军骑兵笔直朝自己而来,作为贵族的秦人还能思考到底要不要撞上去,普通秦人则是有点麻木了。
  “晋人战马速度远超于我,且射箭远胜于我,不可逃,只能战!”
  话说,明知道有这些差距,秦人是怎么一直咬着阴氏骑兵不放的?
  那就要讲到人一上头之后,明明平时是个挺有聪明劲的人儿,脑子的思维就变成了“直线”状态,干什么就给那么不管不顾了。
  当然不会是两千多的秦人无一例外给全上头,只是不作为指挥官再清醒也没有用处,甚至要因为头脑过于清醒而承受更多的担惊受怕。
  在秦军指挥官判断不能拐弯,不能撤离,只能迎头撞上去的刹那,双方骑兵已经射出去第一波箭矢。
  秦军这边的箭矢是一种扁平的青铜箭镞。
  阴氏这边的箭矢则是一种灌模批量生产再打磨的三棱形状箭镞。
  在防具方面,阴氏全员皮甲;秦军则是没有穿防具的居多,穿防具又分别是皮甲、藤甲与木甲。
  箭矢飞了一段距离落下,能看到双方都有人中箭,甚至是座下战马中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