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1090

  交战结果对智朔来说很悲伤!
  三千智氏的“骑兵”气势汹汹而出,一开始借着士气以及数量倒是压制了秦军骑兵,只是打着打着智氏“骑兵”却逐渐演变成被秦军骑兵摁在地上锤。
  时间不是那么长的交锋下来,出战的三千智氏骑手没了将近一千,剩下的智氏骑手模样狼狈地依靠营寨远程部队的掩护撤了回来。
  全程观战的吕武目测秦军骑兵折损了约两百多,并且发现秦军骑兵竟然开始在使用穿插战术。
  吕武肯定看出秦人在刻意模样阴氏骑兵的战法,心想:“秦人善于学习是从先辈就有的品德?”
  输了一场的智朔消停了下来。
  吕武刻意地关注了一下,发现智朔非但没有因为输了一阵变得沮丧,相反这个小伙子用更多热情投入对骑兵的建设。
  幸亏智朔没跑来向吕武要求引进马镫、马鞍和马蹄铁,要不……呵呵!
  另外,马镫和马鞍因为显眼是人尽皆知,倒是马蹄铁这玩意暂时没有被人窥探。
  第八天,晋军的辎重部队完成渡河。
  吕武无视赢了一场变得有点自信的秦军骑兵,下令阴氏骑兵垫后,其余大军进行渡河作业。
  在这一次西征中,阴氏骑兵的表现引起了秦国的关注,顺带让智氏有了发展骑兵的心思。
  吕武对那些保持关注,要说有多么紧张则是未必。
  如果骑兵真的那么好发展,好几个中原王朝就不会眼馋骑兵却没将骑兵建设起来。
  想要发展骑兵离不开优良的战马,还需要掌握对优良马匹的可持续性培育,单单这点门槛就能将多数想发展骑兵的势力拦住。
  想要培育优良战马不止需要马种,还需要地理位置合适的牧场,好些中原王朝不缺钱也能搞到优秀的马种,关键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牧场。
  智氏只看到了阴氏骑兵发威,不知道吕武为了发展骑兵付出多少。
  老智家要是没搞明白骑兵到底怎么培养的话,势必会掉进一个无底的大坑。
  另外,吕武从来没有想过要大肆发展骑兵,三年内数量达到一万就算够用,以后则是保证有足够的预备役兵源,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骑兵的数量。
  事实上,他很清楚除非是找到更优秀的战马,要不然骑兵就只能承担起辅助作用,以其耗费太大的精力和资源去增加能骑马作战的骑兵,不如大力发展骑马步兵。
  这个并不是在开玩笑,取决的是当代的实际需要。
  诸夏现在玩的是战车与步兵的协同,以后世的观点认为骑兵必然取代战车是一件事实,然而却忘记需要一个过渡期,也忽略养骑兵不是谁都养得起这个事实。
  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且需要有一个横向对比。
  吕武就知道历史上的秦军战车和步兵组合将匈奴摁在地上锤,到了汉初却是汉军的战车和步兵组合反而被匈奴摁在地上摩擦。
  同样的组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只是匈奴人变聪明不跟汉军打阵地战,逼得汉帝国需要一支机动性不输给匈奴的骑兵部队而已。
  换个说法,一样玩步兵怎么就能分出胜负?不就是双方在部队的使用上的不同,依靠统兵将领抵消敌军优势,降低己方劣势的存在感,再争取获得胜利的呗。
  除非是双方硬实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不决定战争的胜负,哪一次不是取决于双方统帅的智商?
  以弱胜强的战例不多,却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人们会觉得听到得多,只是因为被反复拿出来吹,形成一种以弱胜强很普遍的错觉。
  战争这种玩意,恃强凌弱才是王道!
  吕武统率大军过了泾水,摆出一副无视秦军的姿态,大摇大摆地沿着之前行军的路线一路向东。
  秦军并没有追击过泾水北岸,他们确认晋军真正离开,回国收拾烂摊子去了。
  “今次不宜再攻‘大荔之戎’。”吕武一脸苦笑地对魏琦补了一句,说道:“攻秦收获过重,各家饱餐尤甚,军无战心不宜再战。”
  魏琦其实不用吕武多说,老行伍哪能看不出军队的状态,爽朗地说道:“明岁再返便是。”
  这是个好建议!
  吕武琢磨着明年国内没征战任务的话,再招呼各家一块西征是个好主意。
  干削弱秦国这种事情,阴氏不会缺乏兴趣,相反会一次次带上饱满的热情。
  只要条件允许,肯定是一年去一次!
  话说,报刺杀之仇这个理由,能不能用到将秦国灭掉为止?
第435章
家国天下的年代
  晋军脱离与秦军的接触,撤回国的路上,行军速度并没有多快。
  这一次参加西征的家族,一家家赚得盆满钵,损失方面则没有多少,无不感到心满意足。
  对于很多参战的晋人来说,他们未必能得到多少好处,见识了更多的世面,开阔了视野,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个体参战人员只是对所在家族履行纳赋义务,主家要是给东西算额外的赏赐,不给也没有任何问题。
  原因是他们本来就是用要“血税”代替交予财帛、粮食等等该交的税。
  等于说,他们没出征还是要交税的。
  所以,主家愿意赏赐是人情,不给则是道理,谁都别怨怪谁。
  事实上的情况是,各家的武士阶层更愿意交“血税”这种行为,才不乐意交纳其它的资源。
  这个并不是要钱不要命,纯粹是觉得更划算的同时,能获得提升地位的机会。
  而没资格参战的那些群体,例如属民或奴隶这两个阶层,一样对出征满怀期待,希冀能够用功劳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晋国这边,属民有可能因为做了什么而变成武士阶层,奴隶也有希望拿功劳给自己赎身,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不算多,但也并不是凤毛麟角的个例。
  在诸夏的其余列国,属民和奴隶很难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人一出生就是阶级固化,无论干什么“鼠”永远是“鼠”,“龙”就是“龙”。
  晋国这边“鼠”无法一下子成为“龙”,但至少不用再当“鼠”了啊!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晋国才是中原霸主吧?
  当然了,想从奴隶之身在一代人之内成为贵族,哪怕是在晋国都没有可能。不单纯是社会不接受,更多是自身没有积累。
  他们过洛水与之前押解战利品和俘虏的各部会合,再按照原路返回晋国地界。
  说是“地界”,其实就是有一座城池来宣告主权,并不是什么划线的疆域范围。
  中行偃在停驻扎营时,找到吕武问道:“可需往‘新田’再分润此行收获?”
  不是中行偃急切地想要得到自己的那一份,是回不回去“新田”再分战利品代表两种意思。
  他们这一次并不是进行国战,只是一种阴氏和魏氏牵头,其余家族响应的私战。
  哪怕是家族发动的私战,打赢了还是要给国家交“好处费”的。
  毕竟,打赢了固然很好,一旦输了还是要国家来擦屁股,哪有好处占尽不用付出的好事。
  不去“新田”的话,能够任由他们拿捏,想拿出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搞得太难看就是了。
  一旦要去“新田”则不能瞎糊弄,要不会搞得更难看。
  吕武奇怪地看着中行偃,说道:“上军将若不往‘新田’,我已将收获划分妥当。”
  在之前,吕武已经向全军通告,尽管是一次家族私战,愿意多付东西换取记功为前提,功劳还是能够被领导班子所认可的。
  中行偃当即说道:“我便不走‘棘门’罢。”
  倒是合情合理。
  已经是上军将,依靠的是上面的哪位“卿”死了才有可能再挪一挪位置,功劳什么的算是可有可无,留下更多的战利品,不香吗?
  后续,范氏和智氏同样表示不要那份功劳,只要到手的好处。
  中小贵族但凡家里还过得去,他们哪怕是少分一些东西也会选择兑现功劳。
  这个是需求的不同,采取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去走“棘门”需要将其中的四成收获上交国家,不走“棘门”则是要划出两成给西征发起者阴氏和魏氏,再拿出一成给国家意思意思,算是习俗也是规则。
  因为是家族私战的关系,比起国战的选择性更多,包括想要留下什么和上交什么。
  大多数家族的选择比较一致,要的是战马与人口。
  他们这一次看到了阴氏的骑兵发威,哪怕仅仅是想窥探一下骑兵的领域,少不了后面在自家玩一玩,肯定也就对战马有所需求。
  组建骑兵不理想,马还能用来耕作与拉动战车,是不是?
  人口这种资源很万金油,属于自家用不上也能很容易卖掉的类型,怎么都不会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