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0/1090

  那种读书叫诵读,也叫吟诵。因为各个时期语言发音方面的不同,喜欢用一种韵律来读书,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一般不是那么懂断句,于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的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声音也能阴阳顿挫。
  现代人有标点符号,再来是没那个读书摇头晃脑的习惯,干起来除了弄得头晕脑胀,很难有其它什么效果。
  阴氏的学社分为几个阶段,初步当然是识字,再来才是各种学科。
  吕武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没搞全方位的发展,也没有那个条件,大体上分成了各种管理学,着重于农耕和军事两个方面。
  “主。”葛存见吕武有点闲下来的样子,赶紧说道:“中军佐遣人而来,需主往‘新田’。”
  中军佐就是韩厥了呗。
  吕武没问是什么事情。
  葛存继续往下说道:“乃是南征之事有变。”
  也不能说是什么“变”,纯粹是事情往晋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楚国在得到郑国的求援之后,发兵五万北上增援郑国。
  同时,楚国还有将近十来万的军队在吴国境内,有点要继续深入吴国的架势。
  晋国连续几年用兵,一次次四个满编军团齐齐出动,把自己搞得有些受不了。
  楚国每一年用兵都至少十万以上,却是还那么的生龙活虎,并且一点消停的样子都看不到。
  那么,广义上评判的话,楚国从国力上是不是胜过晋国?
  葛存见吕武没回应,说起了另外的事情,道:“天子复遣公卿而来,讨‘苏’地归‘周’。”
  那个“周”讲的是周国。
  而“苏”地就是吕武在赵武结婚时的贺礼。
  这样一看,好像是吕武坑了赵武,但要看时间线。
  是吕武先将“苏”赠送给赵武,以时间来进行推断,绝对是周天子知道“苏”的所有权变更,才派人来进行讨要,怎么都不算阴氏把赵氏给坑了。
  说白了就是周天子觉得赵氏好欺负,又趁着这个机会试探晋国对周王室能退让到什么程度。
  吕武把梁兴喊过来,说道:“你往‘新田’,言告‘苏’乃阴氏赠予赵氏。再问天子之使,秦国两次刺杀于我,天子作何决断。”
  那个周天子脑子有毛病,晋国不会就那么惯着,吕武更不能没有任何表示。
  至于韩厥想要吕武南下救场?
  别说是没有发来正式的征召令,哪怕韩厥动用征召令,首先智罃还没死,再来就需要吕武跟国君好好地说道说道。
  一旦国君也要吕武南下?
  吕武就要对国君唠嗑一下,解释“朝令夕改”将对一名首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了。
第454章
家天下,了解?
  如果事情有变,上位者答应了下位者什么,做出什么改变叫事急从权。
  要是同级别的人物,没事的时候撇到一边,有事之时进行召唤,干的实际上就是“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套路。
  韩厥还不是元戎,作为中军佐实际上也就是晋国的“常务卿大夫”之一,跟下军将……,也就是他跟吕武实际上是处于同一个级别。
  都是一个级别,不存在上对下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同僚而已,遇到事情可以商量着来,直接下达命令什么的,属于一种不符合制度的行为。
  当然,一切还是看得到命令的人愿不愿意做低伏小,你情我愿这种事情也就不再是命令形式,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吕武争取了好几次,一次明明得到三年不纳赋的资格却没真正地享受到。
  不过,他是主动地又加入到纳赋中去,并不是屈服于谁的权威。
  这一次不一样的!
  他几乎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才从漩涡脱离出来,不可能再自己跳进去,要趁难得的“空闲”来解决自家的事情。
  而作为晋国的八“卿”之一,根本不存在“空闲”这种事情,只是想不想做事,又愿不愿意去做。
  简单的道理就是,身为国家的管理者之一,怎么可能有闲着的时候,要是责任心足够强甚至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秋中叶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家天下”,跟“帝国时代”存在区别的是“家”将的是家族,每一名贵族都以“家”为重,能照顾自“家”再追求其它。
  而“帝国时代”的阶段,“家天下”所指的是整个国家归于皇帝一人,负责任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家”会尽心尽力;皇帝想胡作非为地拆“家”的话,会造成等于包括百官在内的众生,他们跟皇帝都是一种对立关系。
  “都在各自为政,我凭什么要单独无条件付出呢?”吕武觉得自己活得足够清醒。
  事实上不正是那样吗?
  现在能看到贵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个体),却是绝对看不到贵族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家族。
  他们将事情分得很清楚,轮到自己必须去进行牺牲的时候,为了某种大义和信念不会退缩;可是牺牲整个家族来保证国家利益这种事情,说什么都是不愿意去干的。
  晋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复杂,能够自己做主的家族不是完全无视了国家,只是没有一家愿意为国家牺牲更多。
  若是完全的无视,八个卿位家族不用分别集结一个“师”南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该做的极限。关于这点得到了国君的认可。
  很多家族明明不止能够集结起一个“师”,只是拿出一个“师”而已,怎么会得到国君的认可?说明这就是春秋中叶“家天下”的一种特性。
  那种特性就是,凡事需要商量着来,哪怕是国君与众臣这种统属关系都不例外。
  而这种“特性”并不止发生在晋国。
  其实,目前各个诸侯国都是一样的。
  因此,看的是国家被逼到什么份上,再来看看贵族有多大的觉悟。
  吕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了“阴”、“吕”、“霍”、“杨”一圈,又去了“吕”的北边进行视察。
  在各个泛控制区,也就是北边和西边,一直以来分别有一个阴氏的“旅”在进行服役。
  这种服役并不是进行固定地点的驻扎,进行的是游弋着巡逻,发现威胁及时清除。
  因为是这种方式,等于阴氏长期在进行骑兵相关的训练,并且每一个季度就会对服役人员进行一次轮换,保证后续人员的训练能够跟上。
  上次攻打秦国结束归国之后,晋国的很多家族开始搞起了对骑兵建设的探索。
  比较大的家族之中,智氏的智罃突然病重,再加上智朔也病了一次,导致智氏对骑兵的探索出现中断。
  根据吕武得到的情报,范氏对北部进行了一部分的人口迁徙,大约三千多范氏的武士携带家人前往“瓜衍”定居,又从“瓜衍”的狄人中进行挑选,已经初步组建起一支实验性质的骑兵部队,规模在五千左右。
  很令吕武感到满意的是范氏并没有对阴氏进行侵权,也就是制作马鞍、马镫和马蹄铁。
  同时,范氏没有前来寻找阴氏要求获得马鞍、马镫、马蹄铁的制作权。
  当然了,范氏知道马鞍和马镫,暂时不知道马蹄铁的存在。
  他们不找阴氏获得制作权又没私下仿制的理由相当简单,不是纯粹的不想跟阴氏起冲突这个原因,尊重的是当下贵族与贵族之间交往的规则。
  这种规则有一个基础条件,拥有“专利”的家族不能衰弱,等于还是用实力来说了算。
  某个家族没有经过同意,对一个家族的“专利”进行了侵权,知道事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展开吗?
  比如,某个家族侵害阴氏的“专利”了,导致吕武对那个家族发动私战,任谁看来都会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同一个国家的家族,互相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想惹众怒为前提,没有家族会肆意干“侵权”的事情。
  像是晋国的赵、魏、韩三家,他们不知道对方擅长于什么吗?肯定知道的!
  然而,包括智、范、郤、栾……等等家族,他们不清楚对方的“专利”是什么吗?
  他们都有那个能力去进行模仿,对“专利”的尊重却是一直保持到“战国时代”才被打破。
  不是他们傻,没看到某项“专利”的好处,一来是“侵权”的代价太大,再来则是贵族之间对规则的遵守。
  进入“战国时代”等于到了大争之世,互相之间没矛盾都会开打,谁还管那么多呢。
  所以,范氏明明知道了马鞍和马镫的好处,仿制起来的难度不大,自家已经开始在探索骑兵的建设却没有仿制,看上去有那么些傻乎乎,真实情况则是仿制带来的代价太大。
  不止是范氏会跟阴氏的关系变得恶劣,还有范氏要顾忌其他家族会怎么看待他们。
  从这里完全能够看到一点,任何的遵守规则都是建立在越线会遭到裁决的基础之上,有威慑才能使人尊重规则。
  “我家征召三‘师’,再集结五千骑士。”吕武接下来要干的事情是让破坏规则的秦国付出代价。
  宋彬问道:“魏氏出兵多寡?”
  回答问题的人是梁兴,道:“亦为三‘师’。”
  响应国家号召只是出动一个“师”南下,自家有所行动却要出兵三个“师”,会不会被人侧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0/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