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6/1090

  讲一讲既然阴氏和魏氏西征获利那么大,拿出来给大家分一分?
  这样的话,范氏要不要把“祭”地贡献出来,又或者拿出国内的哪块封地,给大家也分一下?
  魏琦离开宫城,走出宫门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里面,脸上出现了一种很玩味的表情。
  晋国当然会知道“大荔之戎”被阴氏和魏氏联合灭掉的消息,问题是不知道在多久之后了。
  魏琦多次看到国君欲言又止,联合集结大军南下却是一无所获的信息,多少能猜出国君到底想干什么。
  “邀上军将、上军佐明日赴宴。”魏琦回到家立刻吩咐。
  前一段时间,智罃和韩厥先后表达归隐的意思,没有第一时间广为人知。
  实际上也不是国君或智罃、韩厥透露出来,风声到底是谁透露则不再重要,智罃和韩厥要退下去的事情已经变得人尽皆知了。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晋国的卿位会发生变动,中行偃和士匄将分别就任元戎和中军佐,至于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等职位的变动会是怎么样,有了前几次一再发生“横插一杠”的例子,谁都说不准各个职位由谁担任。
  隔天。
  魏琦还没有等来中行偃和士匄赴宴,却是听到了一则有眼有板的传闻。
  坊间大肆流传吕武率军伐秦大胜的消息,又有消息称国君将拿出阴氏和魏氏的“贡献”分给中小贵族。
  国君当然会在吕武的西征取得收获,那是属于国家应得的那一部分,再多就真的没有了。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智罃还处于病重状态,消息如果是国君放出来,也就等于国君没有跟元戎协商就先安排个妥妥当当。
  当然,属于国家的东西,国君这么干没损害到阴氏和魏氏的利益,就是有点架起来的意思。
  中小贵族得知消息后,捶胸顿足地后悔没一块西征之余,一个个开始赞美国君。
  事实上,国君要是没这么干,明年不爆发国战也就罢了,一旦再次对中小贵族进行征召,第三年就该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潮了!
  魏琦可算等来了中行偃和士匄。
  按照惯例是应该先一阵吃吃喝喝的放松,气氛合适了再谈正事。
  结果他们还没开始谈事,一道消息传过来,迫使他们哪怕浑身酒味也要立刻前往宫城。
第460章
国君出招啦
  国君紧急召唤众“卿”进宫并不止因为发生了一件急事,是多件大事一块凑成了堆。
  首先是智罃正式提交辞呈,他在卸任元戎职位后,打算回去“智”地修养,不再居住于“新田”这个晋国的都城了。
  再来是韩氏通报韩厥生病,也算是为韩厥拒绝继任元戎在进行铺垫。
  先有智罃辞职,再有韩厥“适逢其会”的生病,倒是非常符合礼节。
  只是晋国一下子没了元戎,中军佐同样无法接手军政事务,导致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
  这样一来,国君的权力等于一时间没有了压制,有太多的操作空间。
  国君在将众“卿”召唤进宫后,讲了智罃和韩厥的事情,话题一转说起了南方的变动。
  关于吴国战败的消息传了过来,并且吴君寿梦明确拒绝晋国发出的会面要求。
  在去年(公元前571年),晋国再次邀请吴国到一个叫“鸡泽”的地方会盟,用意是商讨联合针对楚国的策略。
  长久以来吴国并没有给予晋国正式回复,倒是在今年(公元前570年)明确进行拒绝。
  吴国拒绝的背景是败在楚国手中,并且还是连续两场大败,不但拒绝晋国的邀请,还从多项问题上指责晋国,其中就包括晋国没有跟吴国结盟的诚意。
  到这一份上,晋国和吴国的结盟很像是个笑话,联盟从实际上面临瓦解的局面。
  说明白点就是,楚国用痛打吴国的实际行动,使得吴国认清跟晋国混一块没好处的事实。
  吴国在连续两次战败后,属于吴国人的小性子爆发到极致,还真不打算继续陪晋国一块玩,一方面又纠结着该怎么报复楚国。
  南方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陈国驱逐来自楚国的客卿,出兵包围了一个叫“顿”的小国。
  这个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亦称顿子国。
  出兵包围顿国的陈国并没有实际上发起攻击,不是陈国不想打,是陈国要打的时候,有五万楚军呼啦啦跑过来给顿国站台了。
  那五万楚军就是跟晋军对峙突然撤离的那批,他们直接跑到陈国都城“宛丘”附近,再派人去见陈君陈午。
  这支楚军的统帅就跟陈君陈午表达一个意思:赶紧特么撤掉对顿国的包围,要不别想有家能回啦!
  要是时间往前推个一两百年,陈国才不鸟楚国,打起来鹿死谁手真不一定。
  关键是陈成公元年(公元前598年)的冬天,楚庄王以夏徵舒杀死陈灵公为由,带诸侯之兵讨伐陈国。杀死夏徵舒后,从晋国接回陈灵公的太子妫午,立为陈君,就是当前这位陈午。
  发生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一次战争,楚国从实际上将陈国直接打得五劳七伤,将近三十多年过去还没有缓过气来。
  再则,陈君陈午是楚庄王熊旅(一称为吕)立起来的国君,楚国长期也一直试图控制陈国,无法完成控制就一直进行削弱,导致陈国别说恢复国力,哪怕是陈国恢复的巅峰时期,楚国也不是在原地踏步。
  残酷的现实是,陈国一直在衰弱,楚国却越变越强。
  遭到警告的陈国撤掉了对顿国的包围,陈君陈午还很屈辱地派人去向楚君熊审道歉了。
  另外一件事情也值得晋国关注,也就是郑国向晋国派出使节团。
  郑国的正使是子驷,使节团已经在前来“新田”的路途之中。
  国君将几件事情讲完,询问道:“诸‘卿’可有建言?”
  中行偃是上军将,他在晋国没有元戎和中军佐无法理事的前提下,不能默不吭声,说道:“吴国毁盟,需遣人予于挽回;郑、陈受楚国背弃、欺凌,或可为我之友?”
  国君只是轻笑,没有给出意见和评价,扫视其余“卿”鼓励踊跃发言。
  士匄低声说道:“郑人多变,朝晋暮楚并无信誉,不可信也;陈远离于我,盟之若陈有变,我若愿救,千里跋涉路途之远,安能救之。”
  郑国没有信誉是出了名的事情,甚至多次发生早上投奔晋国,到了晚上又投靠楚国的例子。
  而陈国的确离晋国太远,中间隔了一个郑国,周边的顿国、沈国、蔡国要么是楚国的盟友,不然就是楚国的傀儡国。
  如果晋国将陈国收为小弟,可以预见将来晋国光是为了救援陈国就要被搞得疲于奔命。
  国君不知道那些吗?他将一切都考虑了一遍,怎么可能没想到那些。
  士鲂说道:“我犹记得元戎疲楚之策。若陈盟我,疲之我也。”
  国君的回应是笑了一下。
  说起来也是造孽!
  没上台之前的智罃提出争霸策略,上台后搞东搞西,独独没将疲楚之策玩出什么花样。
  结果现在智罃已经退了,他曾经提出来的策略被拿出来成了一种“反面教材”似得警告。
  士匄和士鲂都表达了反对拉拢陈国的态度,使得国君越加坚定接下来要干的一件事情必须干成。
  国君看向了魏琦和解朔。
  晋国之前有两个阵营,以智罃为首的智氏、范氏和韩氏联盟,阴氏、魏氏和解氏组成抵抗同盟。
  现在智罃退下,韩厥也表露退意,不代表智氏、范氏和韩氏的联盟瓦解,只是接下来的事态发展肯定会起到新的变化。
  国君需要魏琦出来表达不同意见。
  魏琦没让国君失望,说道:“如今乃是我盼局势有变,岂可顾忌太多?”
  先不说楚国搞陈国是不是在布局,楚国的“交际圈子”出现状况是一种事实。
  如果晋国心怀顾虑采取坐视态度,是不是会失去很多机会?
  可是问题又兜转回来,要是楚国故意给晋国挖坑,跳进去会增加未知风险。
  中行偃以中立的态度说道:“中原未稳,南方有变,如何处之?”
  这个也是国君不能忽视的问题。
  晋国只有稳住中原各国才能全力跟楚国展开较量,千万不要国内到处失火,中原各国也没臣服晋国,头铁地要跑去跟楚国一较高低。
  那么,晋国内部会搞幺蛾子吗?国君有过很认真的思考,认为出现大乱的可能性没有,各家族因为利益产生的冲突需要进行破解。
  国君决定先解决一个难题,说道:“晋襄公设六卿将三军……”
  一大串历史被提出来,讲了晋国为什么会设立“常务卿大夫”,过程中为什么增设“常务卿大夫”的位置,一度有十二位“常务卿大夫”,后来又减少到八位“常务卿大夫”。
  大家一开始听得比较迷糊,后来渐渐搞懂国君是个什么意思了。
  国君有了下一批“常务卿大夫”的人选名单,只是事情好像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